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ǒu qiū zhī qíng
成语简拼:SQZQ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首丘之情
成语解释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用法
作宾语;比喻不忘本
近义词
首丘之思、首丘之念、首丘之望、首丘夙愿
成语接龙
1、首丘之情→情不可却→却病延年→年华垂暮→暮想朝思→思绪万千→千言万语→语长心重→重裀列鼎→鼎湖龙去→去本趋末→末节细行→行合趋同→同德协力→力小任重→重睹天日→日锻月炼→炼石补天→天高地迥→迥不犹人→人极计生→生机勃勃→勃然大怒→怒目而视→视同儿戏
2、首丘之情→情急智生→生死予夺→夺人所好→好谋善断→断梗飘蓬→蓬头赤脚→脚心朝天→天上石麟→麟角凤毛→毛发耸然→然荻读书→书生之见→见事风生→生关死劫→劫数难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下瓜田→田连仟伯→伯劳飞燕→燕石妄珍→珍禽奇兽→兽困则噬→噬脐何及
3、首丘之情→情见势屈→屈高就下→下不为例→例直禁简→简能而任→任其自流→流言风语→语重心长→长途跋涉→涉海登山→山止川行→行云流水→水火不避→避让贤路→路不拾遗→遗风古道→道而不径→径行直遂→遂迷忘反→反璞归真→真枪实弹→弹剑作歌→歌莺舞燕→燕颔虬须
4、首丘之情→情见埶竭→竭尽心力→力学笃行→行同能偶→偶一为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错→错落不齐→齐大非偶→偶烛施明→明罚敕法→法出一门→门生故旧→旧愁新恨→恨海难填→填街塞巷→巷议街谈→谈吐风生→生龙活现→现钟不打→打狗看主→主圣臣良→良宵美景→景星麟凤
5、首丘之情→情理难容→容光焕发→发秃齿豁→豁然开朗→朗朗上口→口耳并重→重温旧梦→梦笔生花→花遮柳掩→掩鼻偷香→香消玉减→减师半德→德艺双馨→馨香祷祝→祝发文身→身家性命→命世之才→才疏志大→大题小做→做人做世→世态人情→情同一家→家传户颂→颂德歌功
成语示例
(1)无以自别于世,不胜狐死首丘之情,营魂识路之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寇荣传》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首丘之情”几个大字。
(2)宫姐姐给玉儿和田田介绍了“首丘之情”的历史典故
(3)璐璐写不出成语“首丘之情”,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4)麻涌一中的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首丘之情”。
(5)小媚不会写成语“首丘之情”的最后一个字。
(6)无以自别于世,不胜狐死首丘之情,营魂识路之怀。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寇荣传》。
(7)去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道口镇第二初中的车上,嘉义大哥哥给坷心和渚绮讲述了『首丘之情』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首首:shǒu 1、<名>头。《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2、<名>首领;首脑。《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名>物体的前部。《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4、<动>首倡;起首。《史记·陈涉世家》:『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5、<动>开头;开端;起始。《过小孤山大孤山》:『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6、<名>首要;首位;第一。《韩非子·心度》:『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7、<动>告发;自首。《谭嗣同》:『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8、<量>篇。用于诗、词、文、赋等。《宋书·谢庄传》:『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9、<量>面。用于旗帜。《儒林外史》:『在南京做了二十首大红缎子绣龙的旗。』
丘丘:qiū 1、<名>土堆;小土山。《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2、<名>坟墓。《史记·吴王濞列传》:『烧残民家,掘其丘冢。』3、<名>丘墟;废墟。屈原《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4、<量>即垄,田亩耕作单位。古代以九夫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采草药》:『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辨] 岭,山,陵,丘。见『陵』字。[丘墟] (1)废墟;荒地。(2)坟墓。[丘壑] (1)深山幽谷。常指隐居处。(2)画家的构思布局。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情情:qíng 1、<名>感情;情绪。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2、<名>情意;心意。《陈情表》:『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名>爱情。《孔雀东南飞》:『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4、<名>实情;实况。《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名>情况;情节。《周处》:『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6、<名>情理;事理。《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首首:《戌集下·首字部》《广韵》书久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音手。《说文》头也。《易·说卦》乾为首。《周礼·春官·大祝》辨九□,一曰□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又元首,君也。《书·益稷》元首起哉。又《广韵》始也。《公羊传·隐六年》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注〉首,始也。时,四时也。过,正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又《扬子·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又魁帅也。《礼·檀弓》毋为戎首,不亦善乎。〈注〉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又标表也。《礼·间传》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集说》首者,标表之义,盖显示其内心之哀痛于外也。又要领也。《书·秦誓》予誓告汝羣言之首。〈传〉衆[音zhòng]言之本要。又《左传·僖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大夫反首拔舍从之。〈注〉反首,谓头发下垂。又《左传·成十六年》塞井□竈,□於军中,而疏行首。〈注〉疏行首者,当阵前决开营垒为战道。又《礼·曲礼》进刃者左首。〈疏〉首,刃拊环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注〉首,殳上鐏也。又狸首,乐章名。《周礼·春官·乐师》凡射,诸侯以狸首为节。又《礼·檀弓》狸首之斑然。〈注〉木文之华。又官名。《史记·犀首传》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注〉司马彪曰:若今虎牙将军。又山名。《书·禹贡》壶口雷首。〈疏〉在河东蒲坂县南,一名首山。左传宣二年,宣子田於首山,即此。又邑名。《春秋·僖五年》会王世子於首止。〈注〉卫地,□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公羊传》作首戴。又《左传·昭二十八年》韩固为马首大夫。〈注〉今寿阳县。又牛首,郑邑,见《左传·桓十四年》。又刳首,晋地,见《左传·文七年》。又国名。《山海经》有三首国。又咳首,八蛮之一,见《风俗通》。又马名。《尔雅·释兽》马四蹢皆白,首。〈注〉蹢,蹄也。四蹄白者名首。俗呼为踏雪马。又《礼·月令》首种不入。〈注〉首种谓稷。〈疏〉百谷稷先种,故云。又豕首,茢甄别名。见《尔雅·释草》。又姓。《正字通》明弘治汀州推官首德仁。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广韵》自首前罪。《正字通》有咎自□,及告人罪,曰首。《前汉·文三王传》骄嫚不首。〈注〉不首,谓不伏其罪也。首,失救反。又服也。《后汉·西域传》虽有降首,曾莫惩革。〈注〉首,犹服也,音式救反。又头向也。《礼·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注〉首,生气也。《释文》首,手又反。又《战国策》以秦之疆首之者。〈注〉言以兵向之。又叶诗纸切,音始。《扬子·太□经》冻登赤天,阴作首也。虚羸踦踦,擅无已也。又叶赏语切,音黍。《班固·述高帝赞》神母告符,朱旗廼举。粤蹈秦郊,婴来稽首。又叶舂御切,音恕。《晋书·乐志鼓吹曲》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考证:(《周礼·春官·大祝》三曰空首。〈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首也。)谨照原文拜首改拜手。(《春秋·僖五年》诸侯盟于首止。〈注〉卫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谨照五年经文改为会王世子於首止。并照原注陈留上省在字。
丘丘:《子集上·一字部》《广韵》去鸠切《集韵》《韵会》祛尤切《正韵》驱尤切,□音蚯。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尔雅·释丘》非人为之曰丘。又前高后下曰旄丘。《博雅》小陵曰丘。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凡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而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而奏之。〈疏〉土之高者曰丘。因高以事天,故於地上。因下以事地,故於泽中。又地名。帝丘,本颛顼之墟,今澶州濮阳县。又营丘,商丘,楚丘,灵丘,葵丘,咸丘,虎丘,皆地名。又三丘。《张衡·思玄赋》过少昊之穷野兮,问三丘乎句芒。〈注〉蓬莱,方丈,方壶,三者皆羣仙所居。又《前汉·□法志》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也。又《春秋·成元年》作丘甲。《胡传》益兵也,即丘出一甲,则一甸之中,共百人为兵矣。又聚也。《孔安国·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言九州所有,皆聚此书也。又崇丘,亡诗篇名。言万物得极其高大也。又大也。《前汉·楚元王传》高祖微时,尝与宾客过其丘嫂食。〈注〉长嫂之称。又空也。《前汉·息夫躬传》寄居丘亭。又丘里。《庄子·则阳篇》少知问太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以为风俗也。又比丘。《魏书·释老传》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又姓。又左丘,龙丘,咸丘,虞丘,梁丘,母丘,陶丘,浮丘,麦丘,水丘,吾丘,皆复姓。又《韵补》叶祛其切,音欺。《诗·卫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叶下媒期。《小雅》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叶下诗之。《左传·僖十五年》史苏占之曰:不利行师,败於宗丘。叶上姬旗。又叶苦高切,音尻。《楚辞·九怀》玄鸟兮辞归,飞翔兮灵丘。望谿兮蓊鬰,熊罴兮呴嘷。又叶丘於切,音区。《□琳·大荒赋》过不死之灵域兮,仍羽人之丹丘。惟民生之每每兮,伫盘桓以踌蹰。古丘区声通。《颜师古曰》古语丘区二字音不别,今读则异。互见匚部区字注。《集韵》本作丠,亦作□。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情情:《卯集上·心字部》啨《唐韵》疾盈切《集韵》《韵会》《正韵》慈盈切,□音晴。性之动也。从心青声。《董仲舒曰》人欲之谓情。《诗序》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白虎通》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礼·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又情,实也。《论语》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又叶慈良切,音墙。《韩愈·赠张籍诗》闭门读书史,清风□户凉。日念子来游,子岂知我情。《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与情皆从心。性即心之理,情即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