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ǒu wěi gòng jì
成语简拼:SWG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首尾共濟
成语解释
比喻相互支援。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首尾相顾
反义词
首尾不顾
成语接龙
1、首尾共济→济寒赈贫→贫嘴滑舌→舌锋如火→火烧眉毛→毛发之功→功成行满→满而不溢→溢美溢恶→恶意中伤→伤心惨目→目不给赏→赏不当功→功成身退→退藏于密→密约偷期→期颐之寿→寿元无量→量枘制凿→凿坏而遁→遁迹黄冠→冠冕堂皇→皇天上帝→帝辇之下→下气怡声
2、首尾共济→济济一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错→错落高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门大吉→吉祥止止→止渴思梅→梅妻鹤子→子曰诗云→云心鹤眼→眼瞎耳聋→聋者之歌→歌舞升平→平安无事→事半功倍→倍道而行→行不副言→言来语去→去危就安→安不忘危→危在旦夕
3、首尾共济→济苦怜贫→贫而乐道→道殣相属→属人耳目→目不给赏→赏贤罚暴→暴露无遗→遗闻琐事→事无巨细→细雨和风→风花雪月→月中折桂→桂林一枝→枝分叶散→散灰扃户→户枢不蝼→蝼蚁贪生→生花妙语→语重心长→长命百岁→岁时伏腊→腊尽春回→回山转海→海水难量
4、首尾共济→济窍飘风→风行雷厉→厉世摩钝→钝学累功→功高盖世→世道人心→心灰意冷→冷眼旁观→观风察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墨喷纸→纸贵洛阳→阳关大道→道路侧目→目下十行→行崄侥幸→幸灾乐祸→祸乱滔天→天地不容→容头过身→身无长物→物尽其用→用尽心机
5、首尾共济→济窍飘风→风霜雨雪→雪月风花→花团锦簇→簇锦团花→花颜月貌→貌合心离→离经叛道→道骨仙风→风云之志→志骄气盈→盈科后进→进贤退奸→奸淫掳掠→掠人之美→美如冠玉→玉碎珠沉→沉湎酒色→色衰爱弛→弛声走誉→誉满天下→下落不明→明枪暗箭→箭在弦上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首尾共济”几个大字。
(2)晶晶写不出成语“首尾共济”,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
(3)吞盘初中的宣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首尾共济”。
(4)小国不会写成语“首尾共济”的最后一个字。
(5)宣哥哥给姿缨和新乐讲述了“首尾共济”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
《明史·方逢时传》:『两人首尾共济,边境遂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首尾首尾:(1)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2)从开始到末了:这次旅行,首尾经过了一个多月。
首首:shǒu 1、<名>头。《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2、<名>首领;首脑。《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名>物体的前部。《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4、<动>首倡;起首。《史记·陈涉世家》:『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5、<动>开头;开端;起始。《过小孤山大孤山》:『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6、<名>首要;首位;第一。《韩非子·心度》:『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7、<动>告发;自首。《谭嗣同》:『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8、<量>篇。用于诗、词、文、赋等。《宋书·谢庄传》:『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9、<量>面。用于旗帜。《儒林外史》:『在南京做了二十首大红缎子绣龙的旗。』
尾尾:wěi 1、<名>尾巴。《狼》:『身已半入,只露尻尾。』2、<名>末尾;末端。《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3、<动>跟在后面;跟随。《后汉书·岑彭传》:『嚣出兵尾击诸营。』
共共:gòng 1、<动>共有;共用。《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2、<副>共同;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形>同样;一样。《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4、<介>跟;与。《祭妹文》:『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5、<连>和;与。《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6、<副>总共。《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gōng 1、<形>通『恭』,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2、<动>通『供』,供给;供应。《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gǒng 1、<动>通『拱』,拱手,两手合在胸前,表示恭敬。《荀子·赋篇》:『圣人共手。』2、<动>环绕。又写作『拱』。《论语·为政》:『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济济:jì 1、<动>渡;渡水。《子鱼论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 <名>泛指河水。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2、<动>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动>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4、<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jǐ<名>济水;河流名称,发源于河南,东流至山东入海,后来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夺。
首首:《戌集下·首字部》《广韵》书久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音手。《说文》头也。《易·说卦》乾为首。《周礼·春官·大祝》辨九□,一曰□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又元首,君也。《书·益稷》元首起哉。又《广韵》始也。《公羊传·隐六年》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注〉首,始也。时,四时也。过,正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又《扬子·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又魁帅也。《礼·檀弓》毋为戎首,不亦善乎。〈注〉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又标表也。《礼·间传》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集说》首者,标表之义,盖显示其内心之哀痛于外也。又要领也。《书·秦誓》予誓告汝羣言之首。〈传〉衆[音zhòng]言之本要。又《左传·僖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大夫反首拔舍从之。〈注〉反首,谓头发下垂。又《左传·成十六年》塞井□竈,□於军中,而疏行首。〈注〉疏行首者,当阵前决开营垒为战道。又《礼·曲礼》进刃者左首。〈疏〉首,刃拊环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注〉首,殳上鐏也。又狸首,乐章名。《周礼·春官·乐师》凡射,诸侯以狸首为节。又《礼·檀弓》狸首之斑然。〈注〉木文之华。又官名。《史记·犀首传》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注〉司马彪曰:若今虎牙将军。又山名。《书·禹贡》壶口雷首。〈疏〉在河东蒲坂县南,一名首山。左传宣二年,宣子田於首山,即此。又邑名。《春秋·僖五年》会王世子於首止。〈注〉卫地,□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公羊传》作首戴。又《左传·昭二十八年》韩固为马首大夫。〈注〉今寿阳县。又牛首,郑邑,见《左传·桓十四年》。又刳首,晋地,见《左传·文七年》。又国名。《山海经》有三首国。又咳首,八蛮之一,见《风俗通》。又马名。《尔雅·释兽》马四蹢皆白,首。〈注〉蹢,蹄也。四蹄白者名首。俗呼为踏雪马。又《礼·月令》首种不入。〈注〉首种谓稷。〈疏〉百谷稷先种,故云。又豕首,茢甄别名。见《尔雅·释草》。又姓。《正字通》明弘治汀州推官首德仁。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广韵》自首前罪。《正字通》有咎自□,及告人罪,曰首。《前汉·文三王传》骄嫚不首。〈注〉不首,谓不伏其罪也。首,失救反。又服也。《后汉·西域传》虽有降首,曾莫惩革。〈注〉首,犹服也,音式救反。又头向也。《礼·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注〉首,生气也。《释文》首,手又反。又《战国策》以秦之疆首之者。〈注〉言以兵向之。又叶诗纸切,音始。《扬子·太□经》冻登赤天,阴作首也。虚羸踦踦,擅无已也。又叶赏语切,音黍。《班固·述高帝赞》神母告符,朱旗廼举。粤蹈秦郊,婴来稽首。又叶舂御切,音恕。《晋书·乐志鼓吹曲》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考证:(《周礼·春官·大祝》三曰空首。〈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首也。)谨照原文拜首改拜手。(《春秋·僖五年》诸侯盟于首止。〈注〉卫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谨照五年经文改为会王世子於首止。并照原注陈留上省在字。
尾尾:《寅集上·尸字部》《广韵》《集韵》《正韵》无匪切《韵会》武匪切,□音委。《说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后。《玉篇》鸟兽鱼虫皆有之。又末后稍也。《易·未济》狐濡其尾。《书·君牙》若蹈虎尾。又《诗·邶风》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注〉琐,细。尾,末也。又《战国策》王若能为此尾。〈注〉终也。又东方星名,十八度尾为大辰。又次名。《礼·月令》日月会於鹑尾,斗建申之辰也。又底也。《尔雅·释水》瀵大出尾下。〈注〉尾犹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又《书·尧典》仲春鸟兽孶尾。〈注〉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验其气之和也。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陆县。一名横尾。一曰负尾。又姓。《左传》殷民六族有尾勺氏。又汉刘虞吏尾敦。考证:(《尔雅·释水》瀵大出尾。)谨照原文尾下增下字。
共共:《子集下·八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渠用切,蛩去声。《说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会意。《玉篇》同也,衆[音zhòng]也。《广韵》皆也。《增韵》合也,公也。《礼·王制》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史记·张释之传》法者,所与天下共也。又《唐韵》九容切《集韵》《韵会》居容切,□音恭。《前汉·王褒传》共惟秋法,五始之要。〈注〉服虔曰:共,敬也。师古曰:共,读曰恭。又姓。《氏族略》以国为氏。又地名。《诗·大雅》侵阮徂共。《韵会》阮国之地,在河内共城。又《集韵》古勇切《正韵》居竦切,□恭上声。《前汉·百官公卿表》垂作共工,利器用。〈注〉应劭曰:垂,臣名也。为共工,理百工之事。共读曰龚。又向也。《论语》居其所而衆[音zhòng]星共之。又姓。《前汉·匈奴传》太守共友。〈注〉师古曰:共友,太守姓名也。共读曰龚。又《集韵》《正韵》□居用切,恭去声。《左传·僖四年》敢不共给。《前汉·成帝纪》无共张繇役之劳。〈注〉师古曰:共音居用反,谓共具张设。又《律正志》共养三德为善。◎按,共给,共养,有平、去二音,音别义同,故《正韵》东、送二韵共供两存之。又《正韵》忌遇切,音具。《周礼·天官·内饔》掌共羞修□膴胖骨鱐,以待共膳。〈注〉掌共,共当为具。又《集韵》胡公切,音洪。共池,地名。《字汇》本作卄,象两手合持之形。今作共。考证:(《礼·王制》爵人于朝,与衆[音zhòng]共之。)谨照原文衆[音zhòng]改士。”
济济:《巳集上·水字部》(古文)泲《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礼切,音秭。水名。《说文》水出常山郡房子县赞皇山。《释名》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风俗通·山泽篇》济者齐,齐其度量也。《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又水名,出郦县。《山海经》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又济南,郡名。《广舆记》汉初为济南国,景帝时分郡。又济济,衆[音zhòng]盛之貌。一曰多威仪也。《诗·大雅》济济多士。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计切,音霁。渡也。《扬子·方言》过渡谓之涉济。《诗·邶风》济有深涉。又止也。《诗·鄘风》既不我嘉,不能旋济。又与霁通。亦止也。《尔雅·释天》济,谓之霁。〈疏〉济,止也。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又成也。《左传·僖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又利用也。《易·系辞》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又益也。《左传·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又賙救也。《易·系辞》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又相助也。《易·谦卦》天道下济而光明。又《扬子·方言》济,忧也。陈楚或曰湿,或曰济。又读作挤,灭也。《晋语》二帝用师,以相济也。〈注〉济,当读为挤。又《集韵》前西切,音齐。济济,祭祀容。又在礼切,音荠。与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