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ǒu wěi liǎng duān
成语简拼:SWLD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首尾兩端
成语解释
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左右摇摆
近义词
首施两端、首鼠两端、首鼠模棱、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反义词
当机立断
成语接龙
1、首尾两端→端本澄源→源清流清→清贫如洗→洗兵牧马→马上墙头→头晕眼花→花前月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山迢递→递胜递负→负薪构堂→堂堂正正→正明公道→道远知骥→骥子龙文→文章宗匠→匠心独妙→妙趣横生→生龙活虎→虎兕出柙→柙虎樊熊→熊经鸱顾→顾景惭形
2、首尾两端→端本澄源→源源本本→本同末离→离乡别井→井然有条→条三窝四→四面八方→方领矩步→步步高升→升山采珠→珠窗网户→户限为穿→穿凿附会→会者不忙→忙中有失→失张冒势→势成骑虎→虎步龙行→行合趋同→同声共气→气谊相投→投梭之拒→拒虎进狼→狼心狗行
3、首尾两端→端本澄源→源源本本→本乡本土→土洋结合→合浦珠还→还元返本→本末源流→流言飞文→文章憎命→命词遣意→意兴盎然→然糠自照→照人肝胆→胆大妄为→为民请命→命世之才→才疏计拙→拙贝罗香→香消玉碎→碎骨粉尸→尸横遍野→野无遗贤→贤身贵体→体无完肤
4、首尾两端→端本澄源→源源不断→断章取意→意得志满→满腔热枕→枕戈待旦→旦夕之危→危言正色→色如死灰→灰身泯智→智勇兼全→全神灌注→注玄尚白→白屋之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野草闲花→花花太岁→岁时伏腊→腊尽春回→回天之力→力均势敌
5、首尾两端→端本澄源→源源而来→来日方长→长辔远御→御沟红叶→叶散冰离→离题万里→里谈巷议→议论纷纷→纷至踏来→来历不明→明教不变→变醨养瘠→瘠人肥己→己溺己饥→饥驱叩门→门户之争→争锋吃醋→醋海翻波→波骇云属→属人耳目→目下十行→行号卧泣→泣下如雨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首尾两端”几个大字。
(2)蔻蔻不会写成语“首尾两端”的最后一个字。
(3)离石一中的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首尾两端”。
(4)潘哥哥给李颍和正嘉讲解了“首尾两端”的故事。
(5)倩倩写不出成语“首尾两端”的拼音。
(6)在去往枣阳市七方镇第二中学的时候,紫玉叔叔给芷菡和娩茱讲解了『首尾两端』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后汉书·西羌传》:『初,饥五同种大豪卢匆,忍良等千余户别留允街,而首尾两端。』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两端两端:1、事物的两头;两方面。《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模棱两可;观望不定。《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首尾首尾:(1)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2)从开始到末了:这次旅行,首尾经过了一个多月。
首首:shǒu 1、<名>头。《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2、<名>首领;首脑。《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名>物体的前部。《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4、<动>首倡;起首。《史记·陈涉世家》:『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5、<动>开头;开端;起始。《过小孤山大孤山》:『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6、<名>首要;首位;第一。《韩非子·心度》:『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7、<动>告发;自首。《谭嗣同》:『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8、<量>篇。用于诗、词、文、赋等。《宋书·谢庄传》:『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9、<量>面。用于旗帜。《儒林外史》:『在南京做了二十首大红缎子绣龙的旗。』
尾尾:wěi 1、<名>尾巴。《狼》:『身已半入,只露尻尾。』2、<名>末尾;末端。《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3、<动>跟在后面;跟随。《后汉书·岑彭传》:『嚣出兵尾击诸营。』
两两:liǎng 1、<形>成双的;成对的。《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2、<数>二。《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3、<副>双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为。《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4、<量>重量单位。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为一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5、<量>双,用于鞋袜等。《诗经·南山》:『葛屦五两。』liàng<量>通『辆』用于车辆,车一乘为一辆。《汉书·赵充国传》:『卤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余两。』[两端] (1)事物的两头;两方面。(2)模棱两可;观望不定。[两舌] 言语反覆;搬弄是非。[两曜] 日和月。[两造] 指诉讼双方,即原、被告。
端端:duān 1、<名>事物的一头或一方。《核舟记》:『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2、<名>缘由。陆机《君子行》:『祸集非无端。』3、<形>端正。《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4、<名>玄端。古代的一种玄色的礼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量>布帛的长度单位。桓宽《盐铁论》:『中国,端之缦。』6、<动>双手捧物。《红楼梦》:『只有伺侯端菜的几个人。』7、<副>终究;果真。苏轼《水龙吟》:『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端的] (1)果然;真的。(2)究竟;细情。[端倪] (1)头绪。(2)边际。(3)推测原委。[端详] (1)事情的始末;详情。(2)端庄安详。(3)仔细地看。
首首:《戌集下·首字部》《广韵》书久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音手。《说文》头也。《易·说卦》乾为首。《周礼·春官·大祝》辨九□,一曰□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又元首,君也。《书·益稷》元首起哉。又《广韵》始也。《公羊传·隐六年》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注〉首,始也。时,四时也。过,正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又《扬子·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又魁帅也。《礼·檀弓》毋为戎首,不亦善乎。〈注〉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又标表也。《礼·间传》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集说》首者,标表之义,盖显示其内心之哀痛于外也。又要领也。《书·秦誓》予誓告汝羣言之首。〈传〉衆[音zhòng]言之本要。又《左传·僖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大夫反首拔舍从之。〈注〉反首,谓头发下垂。又《左传·成十六年》塞井□竈,□於军中,而疏行首。〈注〉疏行首者,当阵前决开营垒为战道。又《礼·曲礼》进刃者左首。〈疏〉首,刃拊环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注〉首,殳上鐏也。又狸首,乐章名。《周礼·春官·乐师》凡射,诸侯以狸首为节。又《礼·檀弓》狸首之斑然。〈注〉木文之华。又官名。《史记·犀首传》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注〉司马彪曰:若今虎牙将军。又山名。《书·禹贡》壶口雷首。〈疏〉在河东蒲坂县南,一名首山。左传宣二年,宣子田於首山,即此。又邑名。《春秋·僖五年》会王世子於首止。〈注〉卫地,□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公羊传》作首戴。又《左传·昭二十八年》韩固为马首大夫。〈注〉今寿阳县。又牛首,郑邑,见《左传·桓十四年》。又刳首,晋地,见《左传·文七年》。又国名。《山海经》有三首国。又咳首,八蛮之一,见《风俗通》。又马名。《尔雅·释兽》马四蹢皆白,首。〈注〉蹢,蹄也。四蹄白者名首。俗呼为踏雪马。又《礼·月令》首种不入。〈注〉首种谓稷。〈疏〉百谷稷先种,故云。又豕首,茢甄别名。见《尔雅·释草》。又姓。《正字通》明弘治汀州推官首德仁。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广韵》自首前罪。《正字通》有咎自□,及告人罪,曰首。《前汉·文三王传》骄嫚不首。〈注〉不首,谓不伏其罪也。首,失救反。又服也。《后汉·西域传》虽有降首,曾莫惩革。〈注〉首,犹服也,音式救反。又头向也。《礼·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注〉首,生气也。《释文》首,手又反。又《战国策》以秦之疆首之者。〈注〉言以兵向之。又叶诗纸切,音始。《扬子·太□经》冻登赤天,阴作首也。虚羸踦踦,擅无已也。又叶赏语切,音黍。《班固·述高帝赞》神母告符,朱旗廼举。粤蹈秦郊,婴来稽首。又叶舂御切,音恕。《晋书·乐志鼓吹曲》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考证:(《周礼·春官·大祝》三曰空首。〈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首也。)谨照原文拜首改拜手。(《春秋·僖五年》诸侯盟于首止。〈注〉卫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谨照五年经文改为会王世子於首止。并照原注陈留上省在字。
尾尾:《寅集上·尸字部》《广韵》《集韵》《正韵》无匪切《韵会》武匪切,□音委。《说文》微也。从倒毛在尸后。《玉篇》鸟兽鱼虫皆有之。又末后稍也。《易·未济》狐濡其尾。《书·君牙》若蹈虎尾。又《诗·邶风》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注〉琐,细。尾,末也。又《战国策》王若能为此尾。〈注〉终也。又东方星名,十八度尾为大辰。又次名。《礼·月令》日月会於鹑尾,斗建申之辰也。又底也。《尔雅·释水》瀵大出尾下。〈注〉尾犹底也。言其源深出於底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又《书·尧典》仲春鸟兽孶尾。〈注〉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因物之生育,验其气之和也。又陪尾,山名,在江夏安陆县。一名横尾。一曰负尾。又姓。《左传》殷民六族有尾勺氏。又汉刘虞吏尾敦。考证:(《尔雅·释水》瀵大出尾。)谨照原文尾下增下字。
两两:《子集下·入字部》《唐韵》《正韵》良奖切《集韵》《韵会》里养切,□良上声。《说文》再也。《易·系辞》兼三才而两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礼·天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联系不散,有九事也。又《韵会》匹也。《左传·闵二年》重锦三十两。〈注〉三十匹也。又车数曰两。《后汉·吴佑传》载之兼两。〈注〉车有两轮,故称两。又《玉篇》二十四铢为两。又《鸡林类事》四十曰麻两。又《史记·平准书》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又《南史·齐和帝纪》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两。又《唐韵》《集韵》《韵会》力让切《正韵》力仗切,□良去声《诗·召南》百两御之。
端端:《午集下·立字部》(古文)端《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多官切,音偳。《说文》直也,正也。《礼·曲礼》振书端书于君前。〈注〉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汉·贾谊传》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传·隐元年注》上系天端。〈疏〉天端,即春也。春秋说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传·文元年》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谓推步历之初始,以为术历之端首。《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注〉端者,首也。人皆有仁义礼智之首,可引用之。又《广韵》绪也,等也。《扬子·方言》绪,南楚或曰端。又《增韵》审也。《战国策》郤疵对智伯曰:韩魏之君,视疵端而趋疾。又专也。《战国策》敢端其愿。〈注〉端,犹专也。又布帛曰端。《礼·记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为端。《小尔雅》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又《周礼·春官》其齐服有□端,素端。《郑司农注》衣有襦裳者为端。《谷梁传·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注〉端,□端之服。〈疏〉其色□,而制正幅无杀,故谓之□端。又地名。《山海经》号山,端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又国在流沙中者,墩端玺□。《史记·赵世家》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注〉端氏,泽州县也。《前汉·地理志》苍梧郡有端溪。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赐。又宫门名。《后汉·黄琼传》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注〉端门,太微宫南门也。又兽名。《后汉·鲜□传》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又《正韵》尺兖切。与喘同。《荀子·劝学篇》端而言。〈注〉端,读为喘。喘,微言也。又《韵会小补》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礼·玉藻》诸侯□端以祭,天子□端以朝,日于东门之外。〈注〉端,皆音冕。又《韵补》叶都元切。《陆机·文赋》罄澄心以凝思,眇衆[音zhòng]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又叶多汪切。《杨戏赞秦子敕》正方受遣,豫闻后纲。不□不佥,造此异端。考证:(《礼·月令》诸侯玄端以祭,天子玄端以朝,日于东门之外。)谨照原文月令改玉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