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庭之训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ī tíng zhī xùn成语简拼:STZX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詩庭之訓
成语解释
指父训。
近义词
诗礼之训
成语接龙
诗庭之训→训格之言→言之凿凿→凿坏而遁→遁迹潜形→形销骨立→立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彩溢目→目光如鼠→鼠入牛角→角立杰出→出将入相→相与一口→口角风情→情见乎辞→辞巧理拙→拙嘴笨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莺舞燕→燕昭好马→马仰人翻→翻然改进→进退亡据
成语造句
(1)斌斌不会写成语“诗庭之训”的最后一个字。
(2)憨憨写不出成语“诗庭之训”的拼音。
(3)俊妍大哥哥给妤轩和汶冰介绍了“诗庭之训”的历史典故
(4)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诗庭之训”几个大字。
(5)永善县一中的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诗庭之训”。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诗诗:shī 1、<名>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2、<名>指《诗经》。《齐桓晋文之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馀] 词的别称。
庭庭:tíng 1、<名>堂前;厅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名>堂阶下的平地;院子。《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名>通『廷』宫廷;朝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庭除] 庭前阶下;院内。[庭训] 父亲训诲教诫。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训训:xùn 1、<动>训诫;教诲。《训俭示康》:『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2、<动>训练。《晋书·羊祜传》:『祜缮甲卒,广为戎备训。』[训典] (1)教导人的常规、法则。(2)先王之书。[训诂] 解释古书字义。
诗诗:《酉集上·言字部》《唐韵》书之切《集韵》《韵会》《正韵》申之切,□始平声。《说文》志也。《释名》之也,志之所之也。《书·舜典》诗言志。〈传〉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诗·国风·关雎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前汉·艺文志》诵其言,谓之诗。《旧唐书·经籍志》诗以纪兴衰诵欢。又六诗。《周礼·春官·大师》敎六诗。〈疏〉按诗上下惟有风雅颂是诗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赋兴,故总谓之六诗。《郑康成·六艺论》诗,弦歌讽谕之声也。朱子曰:风雅颂,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又乐章也。《荀子·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注〉诗谓乐章,所以节声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又《类篇》承也,持也。《礼·内则》国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注〉诗之言承也。〈疏〉《诗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以手维持,则承奉之义,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又姓。《后汉·南蛮传》诗索,交址朱□人。又《字汇补》读作诛。《荀子·王制篇》修宪令,审诗商。〈注〉诗商,当为诛赏。《乐论篇》作审诛赏。
庭庭:《寅集下·广字部》《唐韵》特丁切《集韵》《韵会》《正韵》唐丁切,□音亭。《说文》宫中也。《玉篇》庭,堂阶前也。《易·节卦》不出户庭,无咎。《周礼·天官·阍人》掌埽门庭。又官名。《周礼·秋官》庭氏。〈注〉主射夭鸟,令国中清洁如庭者也。又《尔雅·释诂》直也。〈疏〉庭条,直也。《诗·小雅》播厥百谷,既庭且硕。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庭州,贞观十四年置,长安二年,为北庭都护府,有后庭县。《广韵》即汉车师后王庭之地,本乌孙国土,其前王庭,即交河县也。又天庭,星名。《石氏星传》龙星左角曰天田,右角曰天庭。又洞庭,湖名。《楚辞·九歌》洞庭波兮木叶下。又山名。《前汉·地理志》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道,潜行水底去,无所不通,号为地脉。又山庭。《任昉王文宪集序》山庭异表。〈注〉论语摘辅像曰:子贡山庭斗绕口,谓面有山庭,言山在中,鼻高有异相也。又《集韵》他定切,音听。《增韵》迳庭,隔远貌。《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又叶徒阳切,音近长。《韩愈·此日足可惜诗》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炜煌。礼终乐亦阕,相拜送於庭。考证:(《周礼·秋官》庭氏。〈注〉主射天鸟,令国中清洁如庭者也。)谨照原文天改夭。(《韩愈·此日足可惜诗》驰辞对我策,章句何煌煌。)谨照原诗煌煌改炜煌。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训训:《酉集上·言字部》驯《唐韵》《集韵》《韵会》许运切《正韵》吁运切,□薰去声。《说文》说敎也。《徐曰》训者,顺其意以训之也。《正韵》诲也。《字汇》导也。《书·伊训》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传〉作训以敎导太甲。《诗·大雅》四方其训之。《正义》训是敎诲之别名。《礼·曲礼》敎训正俗。〈疏〉谓训说义理。又《正字通》古言可为法也。《书·说命》学于古训。《诗·大雅》古训是式。〈传〉古,故也。训,道也。〈传〉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左传·文六年》告之训典。〈注〉训典,先王之书。又《玉篇》诫也。《魏书·高允传》臣被敕论集往世酒之败德以为《酒训》。又《广韵》男曰敎,女曰训。又《博雅》顺也。《书·康诰》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传〉上天用顺文武之道,而付之以天下之大也。《后汉·方术传》下使五品咸训于嘉时。〈注〉训,顺也。又诂训,注解之别名。《尔雅·郭璞序》《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疏〉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吿人也。《前汉·扬雄传》不为章句训诂。《师古注》训者,释所言之理也。《字汇》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也。又官名。《周礼·夏官》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又鸟名。《唐书·五行志》鸺鶹,一名训狐。又兽名。《神异经》檮杌,西方荒中兽。一名难训。又州名。《唐书·地理志》江南道有训州。又姓。明宣德中有敎授训濬。又《五音集韵》详遵切,音旬。道也。《周礼·地官》土训,郑司农读。又叶文韵。《晋书·卫恒传》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