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理入口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òng lǐ rù kǒu成语简拼:ZLRK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縱理入口
成语解释
纵理:嘴两角的横纹。迷信说法,认为嘴两角的横纹进入口里,是饿死的相貌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纵理入口”几个大字。
(2)曼曼写不出成语“纵理入口”,因此语文考试仅仅考了98分。
(3)五华县桥江中学的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纵理入口”。
(4)小静不会写成语“纵理入口”的最后一个字。
(5)织荷叔叔给泶娜和秋语讲了“纵理入口”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许负指其口曰:「有纵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入口入口:1、(1)进入嘴中。(2)外国的货物运进来,有时也指外地的货物运进本地区。2、进入建筑物或场地所经过的门或口儿:车站入口;运动场的入口。
纵纵:zòng 1、<形>竖,与『横』相对。《游黄山记》:『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2、<动>放。《殽之战》:『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3、<动>放纵;放任。《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4、<动>驱。《失街亭》:『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5、<动>腾跃。《美猴王》:『(石猴)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6、<连>即使;纵放。《垓下之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信凌君窍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姊邪?』
理理:lǐ 1、<动>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动>治理;管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3、<动>料理;整理;整顿。《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理。』5、<名>道理;规律;原则;法则。《孔雀东南飞》:『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伶官传序》:『自然之理也。』6、<名>义理。《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名>纹理;纹路;条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8、<名>法官;刑狱官署。《报任安书》:『遂下于理。』[理气] 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条理;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
入入:rù 1、<动>进入。《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2、<动>特指进入朝廷;在朝廷上。《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3、<动>缴纳。《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4、<动>归入;纳入。《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5、<动>合乎;趋向。《训俭示康》:『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6、<名>收入。《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入室] (1)喻学问技艺的成就达到精深的境界。(2)称能得到老师学问或技艺精奥的为入室弟子。
口口:kǒu 1、<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纵纵:《未集中·糸字部》《广韵》子用切《集韵》《韵会》《正韵》足用切,□踪去声。《说文》缓也。一曰舍也。《博雅》置也。《玉篇》恣也,放也。《书·太甲》纵败礼。《诗·大雅》无纵诡随。又《诗·郑风》抑纵送忌。〈注〉发矢曰纵。又《礼·仲尼燕居》纵言至于礼。〈注〉纵言,泛说事。又《左传·襄二十六年》敢有二心乎。纵有,共其内,莫共其外。又《尔雅·释诂》纵,乱也。又省作从。《论语》从之纯如也。《前汉·王吉传》放从自若。又《集韵》《韵会》祖动切《正韵》作孔切,□音总。《礼·檀弓》丧事欲其纵纵尔。〈注〉读如总领之总。急遽趋事貌。又《集韵》足勇切,音□。怂或作纵。《前汉·衡山王传》日夜纵臾。〈注〉师古曰:纵臾,谓奖劝也。又《广韵》即容切《集韵》《韵会》《正韵》将容切,□音踪。《广韵》纵横也。《韵会》或作从。《诗·齐风》衡从其亩。《类篇》东西曰衡,南北曰从。《贾谊·过秦论》合从缔交。〈注〉从,与纵同。又与踪通。《前汉·萧何传》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注〉师古曰:读者乃为踪蹟之踪,非也。○按隷释袁良□:往者王尊发纵于平阳。杨着□:追纵鲁参。鲁峻□:比纵豹产。皆以纵为踪。师古之说非是。又《集韵》徂聪切,音丛。髻高大貌。
理理:《午集上·玉字部》《唐韵》良止切《集韵》《韵会》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里。《说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览冥训》夏桀之时,金积折廉,璧袭无理。〈注〉用之烦数,皆钝而无文。又《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前汉·循吏传》政平讼理。又《玉篇》正也。《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系辞》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记·平原君传》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诎。《皇极经世》天下之数出於理,违理则入於术,世人以数而入於术,故失於理也。又性也。《礼·乐记》天理灭矣。〈注〉理,犹性也。又条理也。《易·系辞》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又《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礼·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条理也。又《礼·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注〉理,容貌之进止也。又《玉篇》文也。《前汉·周勃传》纵理入口。《唐书·太宗纪》本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又《增韵》肤肉之间为凑理,以其有脉理也。《礼·内则》薄切之,必绝其理。《杜甫诗》肌理细腻骨肉匀。又分也。《礼·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理,分也。《释文》分,扶问反。又赖也。《孟子》大不理於口。又《广韵》料理。《晋书·桓冲传》冲谓徽之曰:□在府日久,当相料理。又《韵会》治狱官曰理。《礼·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理,治狱官也。《史记·循吏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又媒也。《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五臣云: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又姓。《五音集韵》臯陶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又纸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国名。自唐始通中国,正蒙赵杨段四姓,俱僭称帝。至元始臣服中国,称总管,及明而亡,改为大理府,属云南。又与李通。《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前汉·天文志》骑官左角曰理。《史记·天官书》作李。考证:(《周语》行理以节逆之。《周礼·地官·小行人孔晁注》亦作李。)谨按周礼小行人注无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注国语者,小行人三字亦贾逵国语注文。今照僖三十年左传疏所引周语注,改为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
入入:《子集下·入字部》《唐韵》人执切《集韵》《韵会》日汁切《正韵》日执切,□任入声。《说文》内也。《玉篇》进也。《礼·少仪》事君,量而后入。《檀弓》孟献子□比御而不入。〈注〉言虽比次妇人之当御者,犹不入寝也。又《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吴。〈传〉造其国都曰入,弗地曰入。〈注〉谓胜其国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顺,非王命而入人国也。又《广韵》纳也,得也。又《增韵》没也。又《楞严经》六入谓六尘,即眼入色,耳入声也。又《敎坊记》每日常在天子左右为长入。考证:(《檀弓》孟子□比御而不入。)谨照原书孟子改为孟献子。
口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