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jīn bō fū
成语注音:ㄓㄨㄛˊ ㄐㄧㄣ ㄅㄛ ㄈㄨ
成语简拼:ZJBF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擢筋剥膚
成语解释
抽筋剥皮。比喻剥削深重残酷。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
擢筋割骨
成语造句
(1)安琪不会写成语“擢筋剥肤”的最后一个字。
(2)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擢筋剥肤”几个大字。
(3)成语擢筋剥肤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4)瀚行哥哥给杏花和金秀介绍了“擢筋剥肤”的成语典故。
(5)湖屯镇初级中学的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擢筋剥肤”。
(6)小飞写不出成语“擢筋剥肤”的拼音。
成语出处
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擢擢:zhuó 1、<动>拔;抽。《史记·范雎传》:『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2、<动>提拔;选拔。《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擢第] 科举考试得中。[擢世] 超群出众。[擢秀] 草木茂盛地生长,比喻人才出众。
筋筋:[jīn] (1)<名>通『斤』,重量单位。《旧唐书·文宗纪上》:『每一石灰得盐地十二筋一两。』(2)<名>通『筯』,肌腱或附在骨头上的韧带。王充《论衡·书虚》:『举鼎用国,力由筋脉。』
剥剥:bō 1、<动>割裂。《左传·昭公十二年》:『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2、<动>削;剖开。《诗经·小雅·信南山》:『是剥是菹,献之皇祖。』3、<动>脱落。《庄子·人间世》:『实熟则剥,剥则辱。』4、<动>侵蚀。郦道元《水经注·榖水》:『文字剥缺,不复可识。』5、<动>掠夺;强制除去。6、<名>六十四卦之一。』bó 1、通『驳』。2、用小船分载转运货物。pū通『扑』,打;击。《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bāo去剥物的外皮。《周礼·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
肤肤:fū 1、<名>皮肤。[又] 肤浅,浅薄。《东京赋》:『所谓末学肤受。』2、<名>较短的距离。古代以四指的宽度为肤,以一指的宽度为寸。《占国策·秦策三》:『齐人伐楚……肤寸之地无得。』3、<名>禽兽的肉。4、<名>切细的肉。5、<形>浮浅;浅薄。6、<形>大。《诗经·小雅·六月》:『薄伐俨狁,以奏肤公。』7、<形>美。《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德音不睱。』[辨] 皮,革,肤。皮、革,均指兽皮,带毛为『皮』,去掉毛为『革』。肤,是人皮的专称。
擢擢:《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直角切,音浊。《说文》引也。《扬子·方言》拔也。自关而西,或曰拔,或曰擢。《广韵》抽也,出也。《战国策》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羣臣之上。《前汉·公孙弘传》天子擢对为第一。又《增韵》耸也。《班固·西都赋》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又《玉篇》去也,彻也。《礼·少仪》侍投则拥矢,不角不擢马。〈疏〉投壶,立筹为马,至三马而成胜。若□者虽得二马,亦不敢彻尊者马,足成已胜也。《庄子·骈拇篇》擢德塞性以收名声。〈注〉拔去自然之德。
筋筋:《未集上·竹字部》(古文)竻《广韵》《集韵》《韵会》举欣切《正韵》居银切,□音斤。《说文》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礼·曲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周礼·天官·医师》凡药以辛养筋。《释名》筋,力也。肉中之力,气之元也,靳固于身形也。《博雅》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又竹名。《戴凯之·竹谱》筋竹,长二丈许,围数寸,至坚利,南土以为矛。其笋未成竹时,堪为弩弦。又药名。《本草》白茅根,一名土筋。又姓,出《姓苑》。又《集韵》渠焉切,音乾。大腱也。《篇海》俗作□。
剥剥:《子集下·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北角切,音驳。《说文》裂也。从刀,彔声。《玉篇》削也。《广韵》落也,割也,伤害也。《楚辞·九思》怫郁兮肝切剥。又《增韵》褫也,脱也。又卦名。《易·剥卦》剥也,柔变刚也。又《周礼·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注〉谓斫去次地之皮。又杀牲体解之名。《诗·小雅》或剥或亨。又《礼·檀弓》丧不剥奠也与。〈注〉剥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恶尘埃,故可无巾覆。又《集韵》普木切《正韵》普卜切,□音璞。力击也。《诗·豳风》八月剥枣。〈注〉击也。又音卜。《魏·刘桢·鲁都赋》毛羣陨殪,羽族歼剥。填崎塞畎,不可胜录。《集韵》或作□,亦作□。
肤肤:《未集下·肉字部》《广韵》甫无切。与肤同。(肤)《广韵》甫无切《集韵》《韵会》风无切《正韵》方无切,□音跗。《说文》籀文作胪。《玉篇》皮也。《广韵》皮肤。《释名》肤,布也,布在表也。《诗·卫风》肤如凝脂。《易·噬嗑》六二噬肤。〈注〉肤者,柔脆之物也。又豕肉为肤。《仪礼·聘礼》肤鲜鱼鲜腊。〈注〉肤,豕肉也。又切肉为肤。《礼·内则》脯羹,兔醢,麋肤。〈注〉肤,切肉也。又《博雅》美也。《诗·豳风》公孙硕肤。〈传〉肤,美也。又《博雅》传也。〈又〉离也。〈又〉剥也。又大也。《诗·小雅》以奏肤公。〈传〉肤,大也。又《韵会》肤浅,喻在皮肤,不深也。又《正韵》四指为肤。《公羊传·僖三十一年》肤寸而合。〈注〉侧手为肤。又肤受。《论语》肤受之愬。《书·盘庚》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传〉起信险伪肤受之言也。又地名。《前汉·郊祀志》凡四祠于肤施。〈注〉肤施,上郡之县也。又人名。《前汉·古今人表》阳肤。又《集韵》凌如切,音胪。义同。又《韵补》叶音浮。《易林》范子妙材,戮辱伤肤。后相秦国,封为应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