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ī zī wú dài
成语注音:ㄗㄧ ㄗㄧ ㄨˊ ㄉㄞˋ
成语简拼:ZZWD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孜孜無怠
成语解释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勤奋
近义词
孜孜不倦、孜孜不怠、孜孜不息、孜孜无倦
成语示例
(1)梁武帝勤于政务,孜孜无怠。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南史·梁纪中·武帝下》
成语造句
(1)成语「孜孜无怠」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赫然是“孜孜无怠”几个大字。
(3)叮铛写不出成语“孜孜无怠”的拼音。
(4)佳鄢哥哥给敏淇和云梦介绍了“孜孜无怠”的成语典故。
(5)明明不会写成语“孜孜无怠”的最后一个字。
(6)卧凤沟乡学校的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孜孜无怠”。
成语出处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贵而好礼,怡寄典坟,虽牵以物役,孜孜无怠,乃撰《四部要略》。』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孜孜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史记·滑稽列传》:『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又写作『孳孳』。成语有『孜孜不倦』
孜孜:zī 见『孜孜』。[孜孜]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史记·滑稽列传》:『此士之所以日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陛下贞观之初,孜不怠。』又写作『孳孳』。成语有『孜孜不倦』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怠怠:dài 1、<形>懒惰;松懈。《送东阳马生序》:『手之不可屈伸,弗知怠。』《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2、<形>疲乏,疲倦。司马相如《子虚赋》:『怠而后发,游于清池。』3、<动>怠慢;轻慢;不恭敬。《宋史·杨源传》:『守卒皆怠炎。』
孜孜:《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子之切《集韵》《韵会》津之切《正韵》津私切,□音咨。《说文》汲汲也。一曰力笃爱也,勤也。《书·益稷》予思日孜孜。又《君□》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经传通作孳。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怠怠:《卯集上·心字部》《唐韵》徒亥切《集韵》《韵会》《正韵》荡亥切,□音待。《说文》慢也。《玉篇》懈也。《书·大禹谟》汝惟不怠。又通作殆。《左传·昭五年》滋敝邑休殆。又《韵会》他代切,音贷。义同。◎按玉篇,广韵,集韵皆无去声。韵会从毛氏增。又《集韵》《类篇》《韵会》□盈之切,音怡。义同。《易·亲卦传》谦轻而豫怠也,虞氏作怡。《史记·始皇纪》视听不怠。《刘歆·烈女赞》言行不怠。〈注〉□音怡。又鸟名。《庄子·山木篇》东海有鸟焉,名曰意怠。又《集韵》汤来切,音胎。义同。又叶堂来切,音台。《荀子·尧问篇》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越语》范蠡曰:得时无怠,时不再来。俱叶灰韵。又叶养里切,音以。《诗·小雅》无俾大怠。叶上耻字。又叶徒替切,音第。《欧阳修·范仲淹墓铭》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考证:(又通作殆。《左传·昭五年》滋敝邑休怠。)谨照韵会所引,左传怠改殆。(《庄子·山木篇》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谨照原文省其字。(《荀子·尧问篇》热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谨按热乃执一二字之伪,谨照原文热无失改为执一无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