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ī zī bù dài
成语注音:ㄗㄧ ㄗㄧ ㄅㄨˋ ㄉㄞˋ
成语简拼:ZZBD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孜孜不怠
成语解释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勤奋
近义词
[同]孜孜不倦、孜孜无怠、孜孜不息、孜孜无倦、孜孜不懈
成语示例
(1)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七·容恕》:『(娄师德)前後四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而朴忠沉厚,心无适莫。』
(2)《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平当》:『今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承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
(3)臣事先帝三十年,观其延接疏远,孜孜不怠,下情犹有不通者。▼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三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孜孜不怠”几个大字。
(2)丹江学校的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孜孜不怠”。
(3)瀚筵叔叔给尼宛和蔓涟讲了“孜孜不怠”的历史故事。
(4)凯凯不会写成语“孜孜不怠”的最后一个字。
(5)小丑写不出成语“孜孜不怠”,因此语文考试只考了98分。
成语出处
《汉书·平当传》:『今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承业二百余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孜孜孜孜: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史记·滑稽列传》:『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又写作『孳孳』。成语有『孜孜不倦』
孜孜:zī 见『孜孜』。[孜孜]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史记·滑稽列传》:『此士之所以日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魏徵《十渐不克终疏》:『陛下贞观之初,孜不怠。』又写作『孳孳』。成语有『孜孜不倦』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怠怠:dài 1、<形>懒惰;松懈。《送东阳马生序》:『手之不可屈伸,弗知怠。』《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2、<形>疲乏,疲倦。司马相如《子虚赋》:『怠而后发,游于清池。』3、<动>怠慢;轻慢;不恭敬。《宋史·杨源传》:『守卒皆怠炎。』
孜孜:《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子之切《集韵》《韵会》津之切《正韵》津私切,□音咨。《说文》汲汲也。一曰力笃爱也,勤也。《书·益稷》予思日孜孜。又《君□》惟日孜孜,无敢逸豫。经传通作孳。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怠怠:《卯集上·心字部》《唐韵》徒亥切《集韵》《韵会》《正韵》荡亥切,□音待。《说文》慢也。《玉篇》懈也。《书·大禹谟》汝惟不怠。又通作殆。《左传·昭五年》滋敝邑休殆。又《韵会》他代切,音贷。义同。◎按玉篇,广韵,集韵皆无去声。韵会从毛氏增。又《集韵》《类篇》《韵会》□盈之切,音怡。义同。《易·亲卦传》谦轻而豫怠也,虞氏作怡。《史记·始皇纪》视听不怠。《刘歆·烈女赞》言行不怠。〈注〉□音怡。又鸟名。《庄子·山木篇》东海有鸟焉,名曰意怠。又《集韵》汤来切,音胎。义同。又叶堂来切,音台。《荀子·尧问篇》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越语》范蠡曰:得时无怠,时不再来。俱叶灰韵。又叶养里切,音以。《诗·小雅》无俾大怠。叶上耻字。又叶徒替切,音第。《欧阳修·范仲淹墓铭》藏其子孙,宠及后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考证:(又通作殆。《左传·昭五年》滋敝邑休怠。)谨照韵会所引,左传怠改殆。(《庄子·山木篇》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谨照原文省其字。(《荀子·尧问篇》热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谨按热乃执一二字之伪,谨照原文热无失改为执一无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