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huā ěr rè
成语注音:ㄧㄢˇ ㄏㄨㄚ ㄦˇ ㄖㄜˋ
成语简拼:YHER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眼蘤耳熱
成语解释
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耳热眼花
成语接龙
1、眼花耳热→热肠古道→道大莫容→容光焕发→发号吐令→令原之戚→戚戚具尔→尔雅温文→文不对题→题名道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同寻常→常胜将军→军法从事→事无巨细→细水长流→流离播越→越凡遗世→世异时移→移孝为忠→忠贯白日→日月入怀→怀质抱真→真情实感
2、眼花耳热→热肠古道→道旁苦李→李广未封→封官许原→原始反终→终而复始→始终不易→易子而食→食前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世独立→立业安邦→邦家之光→光阴似箭→箭不虚发→发宪布令→令原之戚→戚戚具尔→尔雅温文→文章巨公→公私兼顾
3、眼花耳热→热肠古道→道同志合→合衷共济→济寒赈贫→贫贱之知→知人善任→任人唯亲→亲当矢石→石烂江枯→枯体灰心→心腹大患→患难之交→交口称誉→誉不绝口→口轻舌薄→薄唇轻言→言之过甚→甚嚣尘上→上天入地→地覆天翻→翻复无常→常年累月→月圆花好→好骑者堕
4、眼花耳热→热火朝天→天下无敌→敌不可假→假手于人→人自为政→政简刑清→清静无为→为民除害→害羣之马→马牛襟裾→裾马襟牛→牛之一毛→毛发耸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闻异辞→辞穷理屈→屈打成招→招花惹草→草偃风行→行步如飞→飞鹰走犬→犬马之劳→劳师动众
5、眼花耳热→热气腾腾→腾空而起→起偃为竖→竖子成名→名德重望→望风而降→降心顺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圆→圆颅方趾→趾踵相错→错落参差→差三错四→四马攒蹄→蹄间三寻→寻死觅活→活蹦活跳→跳丸日月→月下花前→前功尽废→废然而返→返我初服→服低做小→小户人家
成语示例
(1)眼花耳热言语多,霍然已醒如过烧。▲宋·陆游《野饮》诗
成语造句
(1)成语眼花耳热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2)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眼花耳热”几个大字。
(3)经一叔叔给安妮和孛件讲述了“眼花耳热”的成语故事。
(4)小琤写不出成语“眼花耳热”,因此期中考试只得了98分。
(5)小蔻不会写成语“眼花耳热”的最后一个字。
(6)英才私立学校的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眼花耳热”。
(7)眼花耳热言语多,霍然已醒如过烧。见宋·陆游《野饮》诗。
(8)在去嘉祥县第四中学的大巴上,丛宇大哥哥给若彬和得利介绍了『眼花耳热』的历史典故
(9)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成语出处
唐·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耳热耳热:[ěrrè] 兴奋等所致的耳部充血发热。怪不得昨天耳热,原来你说我了。
眼花眼花:[yǎnhuā] 看东西模糊不清。头昏眼花。
眼眼:yǎn 1、<名>眼珠。《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晋书·阮籍传》:『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引] 眼睛。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菴》:『眼前万里江山。』2、<名>孔洞;窟窿。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第中窗上下及中一二眼作方眼。』3、<量>用于井、泉水。白居易《钱塘湖石记》:『湖中又有泉数十眼。』
花花:huā 1、<名>花朵。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动>开花。《采草药》:『深山中则四月花。』2、<名>能开花供观赏的植物。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花木成畦手自栽。』3、<名>形状像花朵的东西。赵师秀《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4、<形>不只一种颜色的,有花纹图案的。宋濂《勃泥入贡记》:『腰缠花布,无舆马,出入徒行。』5、<形>视觉迷乱模糊。杜甫《饮中八仙歌》:『眼花落进水底眠。』6、<动>耗费;用掉。《红楼梦》:『只是白花钱,不见效。』
耳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热热:rè(1)物体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放出的一种能。物质燃烧都能产生热。(2)温度高;感觉温度高(跟『冷』相对)。如:热水;趁热打铁;三伏天很热。(3)使热;加热(多指食物)。如:热一热饭;把菜汤热一下。(4)生病引起的高体温:发热;退热。(5)情意深厚:亲热;热爱;热心肠儿。(6)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眼热;热中。(7)受很多人欢迎的:热货;热门儿。(8)放射性强:热原子。
眼眼:《午集中·目字部》《唐韵》五限切《集韵》《韵会》《正韵》语限切,□颜上声。《说文》目也。《灵枢经·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童子,筋之精为黑眼,气之精为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衇法于阳。《释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说卦》巽其於人也,为多白眼。《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晋书·阮籍传》籍能为青白眼。《南史·陶弘景传》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末年,一眼有时而方。又马有夜眼。《本草纲目》马夜眼在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状》南方之果,珍异者有龙眼。又香名。《洪刍香谱》白眼,香黄熟之别名。又彪眼泉,地名。见《北史·常景传》。又姓。见《姓苑》。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恳切,垠上声。《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望其毂欲其眼也。〈注〉眼出大貌。一曰突出貌。郑康成读。又叶五建切,言去声。《谢灵运·斤竹□诗》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又叶伊甸切,音宴。《苏辙·雪诗》终胜溪嶂长熏眼,典衣共子成高讌。《说文》本作□。
花花:《申集上·草字部》(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又地名。《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又姓。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又《韵补》音诃。《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说文》本作华。荣也。从草□,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间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
耳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热热:《巳集中·火字部》《唐韵》如列切《集韵》《韵会》《正韵》而列切,□音苶。《说文》温也。《释名》□也。如火所烧□。《增韵》炎气。《诗·大雅》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月令》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又《唐韵正》如例反。《束皙·近游赋》系复襦以御冬。胁汗衫以当热。帽引四角之缝。裙为数条之杀。《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正字通》说文本作□,十二画。省作热。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