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荦强识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luò qiáng zhì成语简拼:ZLQ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卓犖強識
成语解释
卓荦:超绝,特出;识:通『志』,记住。指聪明颖慧,记忆力很强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笨笨写不出成语“卓荦强识”,因此语文考试仅98分。
(2)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卓荦强识”几个大字。
(3)天台苍山中学的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卓荦强识”。
(4)小勇不会写成语“卓荦强识”的最后一个字。
(5)馨澜叔叔给爨瑶和尚烨讲了“卓荦强识”的历史故事。
(6)前往北京第一中学的公车上,继旭大哥哥给叽霓和丽升讲了『卓荦强识』的典故。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许慈传》:『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卓荦卓荦:zhuóluò卓越出众。《后汉书·班固传》:『卓荦乎方州,羡溢乎要荒。』
卓卓:zhuó 1、<形>高;高超。《后汉书·祭遵传》:『卓如日月。』2、<形>远。《汉书·霍去病传》:『卓行殊远而粮不绝。』3、<名>几案,桌子。徐积《谢周裕之》:『两卓合八尺,一炉暖双趾。』[卓踔] 高超。[卓尔] 特出的样子。[卓冠] 超越。[卓诡] 高超出奇。[卓立] 耸立;特立。[卓荦] 卓越出众。
荦荦:luò 1、<名>杂色的牛。陆龟蒙《杂讽》:『斯为朽关键,怒荦抉以入。』2、<名>地名,在今河南淮阳县西北。[荦荦] (1)分明;显著。(2)卓越;高超。(3)特出。卓异。[荦确] 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强强:qiáng 1、<形>(弓弩)硬而有力。《赤壁之战》:『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2、<形>泛指强健有力。《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形>强大;强盛。《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又] <名>强者。《齐桓晋文之事》:『弱固不可以敌强。』4、<动>加强;增强。李斯《谏逐客疏》:『强公室,杜私门。』5、<形>强悍;强横。《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6、<动>胜过;比……强。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宣宗收燕、赵,复河、隍,力强于宪、武矣。』[又] 在……方面强;强于。《屈原列传》:『博闻强志。』7、<形>馀;有馀。《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ǎng 1、<动>强迫。《促织》:『少年固强之。』2、<副>强行。《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3、<副>勉强。《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4、<副>竭力;尽力。《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jiàng<形>固执;强硬不屈。《与陈伯之书》:『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强死] 壮健而死,死于非命。[强宗] 豪门,有权势之家。[强起] 强迫人出来做官。勉强起身。
识识:shí 1、<动>知道;懂得。《谋攻》:『识众寡之用者胜。』《石钟山记》:『汝识之乎?』2、<动>认识。《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3、<动>识别;辨认。《采草药》:『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4、<名>知识;见识。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zhì 1、<动>通『志』。记;记住。《论语》:『默而识之。』2、<名>通『帜』。标记;记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卓卓:《子集下·十字部》《唐韵》《正韵》竹角切《集韵》《韵会》侧角切,□音涿。《说文》高也。早上为卓。隶作卓。《扬子·法言》颜苦孔之卓。〈注〉颜之苦亡它,惟苦孔子之道卓然高坚也。又《释名》超卓也。举脚有所卓越也。又姓。《后汉·卓茂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
荦荦:《巳集下·牛字部》《唐韵》吕角切《集韵》《韵会》力角切,□音□。《说文》驳牛也。从牛,劳省声。《广韵》驳荦,牛亲色。又《广雅》丁荦,牛属。又《司马相如·上林赋》赤瑕驳荦。〈注〉司马彪曰:驳荦,采点也。又《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注〉索隐曰:荦荦,事之分明也。又《广韵》卓荦。《韵会》卓荦,超绝也。《班固·典引》卓荦乎方州。又人名。《左传·庄三十二年》圉人荦。又《集韵》力各切,音乐。牛驳色。
强强:《寅集下·弓字部》《说文徐注》同强。秦刻石文从口。同强。(强)《唐韵》巨良切《集韵》《韵会》《正韵》渠良切,□音强。《玉篇》米中蠹。《尔雅·释虫》蛄□,强□。〈注〉今米榖中小黑虫是也。建平人呼为□子。《扬子·方言》蛄□谓之强□。江东人谓之□。又《尔雅·释虫》强蚚。〈疏〉强,虫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盖蝇类。〈又〉强丑捋。〈注〉以脚自摩捋。又与强通。《广韵》刚强也,健也。《礼·曲礼》四十曰强而仕。〈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中庸》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又《集韵》胜也。《礼·中庸注》南方以舒缓为强,北方以刚猛为强。又《广韵》暴也。《史记·田延年传》诛鉏豪强。又算家以有余为强。《古木兰诗》策勳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丁曰强圉。又姓。《左传·庄十六年》刖强鉏。《广韵》后汉有强华奉赤伏符。又《广韵》《集韵》《正韵》□其两切,强上声。《集韵》勉也。《尔雅·释诂》勤也。《礼·中庸》或勉强而行之。又《韵会》矫强。《左传·庄十九年》鬻拳强谏楚子。《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曰桥君。〈注〉桥音矫。又劝也。《周礼·地官》正其行,而强之道艺。〈注〉强,犹劝也。《礼·乐记》强而弗抑则易。〈疏〉师但劝强其神识,而不抑之令晓,则受者和易。又姓。《广韵》《前秦录》有将军强求。◎按《后汉》强华,《前秦》强求同姓,《广韵》分二音,不知何据。又《集韵》《韵会》《正韵》□其亮切,强去声。《韵会》木强,不和柔貌。《前汉·周昌传赞》周昌,木强人也。〈注〉言其强质如木石然。又《正韵》自是也,□也。《前汉·陆贾传》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注〉屈强,不柔服也。《史记》作屈强。又与襁通。《类篇》强,负儿衣。《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少在强葆之中。〈注〉索隐曰:强葆即襁褓。正义曰:强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於背而负行。(强)考证:(《周礼·地官》止其行,而强之道艺。)谨照原文止改正。
识识:《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赏职切《集韵》《韵会》设职切,□音式。《说文》常也。一曰知也。《长笺》训常无意义。《玉篇》识,认也。《增韵》能别识也。又见识也。《诗·大雅》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老子·道德经》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庄子·缮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扬子·法言》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又草名。《大戴礼·夏小正》三月采识。识,草也。又州名。《唐书·地理志》识利州属高丽降户州。又姓。见《姓纂》。又《广韵》《集韵》《韵会》□职吏切,音志。与志同。记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书·益稷》书用识哉。《论语》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又《韵会》器之款镂为识。《史记·孝武纪》鼎文镂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师古曰:识,记也。杨慎曰:三代钟鼎文,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阴。又《韵会》通作志。《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郑注》志,古文识字,记也。又《读书通》通作帜。《后汉·虞诩传》以采綖缝贼裾为帜。〈注〉帜,记也。又《集韵》《韵会》□式吏切,音试。义同。又《韵会》表识,谓有所标表,令异日可识知也。《左传·宣十二年杜注》楚以茅为旌识,谓以旌旗为表也。《前汉·刘向传》不可不识也。《师古注》墓须表识。俱音试。又《集韵》《类篇》□昌志切,音炽。义同。又《释名》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前汉·王莽传》旌旗表识。《师古注》识读与帜同。又叶式列切,音刷。《崔駰·达旨》传序正数,三代兴灭。大庭尚矣,赫胥罔识。又叶施灼切,音烁。《苏轼·毛长官诗》宦游逢此岁年恶,飞蝗来时半天黑。羡君封境稻如云,蝗自识人人不识。《集韵》或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