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jīng qīng wèi
成语注音:ㄓㄨㄛˊ ㄐㄧㄥ ㄑㄧㄥ ㄨㄟˋ
成语简拼:ZJQW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濁涇清渭
成语解释
渭水清,泾水浊。比喻界限分明。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界限分明
近义词
清渭浊泾、泾渭分明
反义词
是非不分
成语接龙
1、浊泾清渭→渭阳之情→情孚意合→合浦珠还→还乡昼锦→锦绣山河→河清难俟→俟河之清→清贫如洗→洗耳拱听→听微决疑→疑团莫释→释生取义→义薄云天→天地诛戮→戮力一心→心忙意乱→乱作一团→团头聚面→面红面緑→緑林好汉→汉官威仪→仪态万千→千秋人物→物力维艰
2、浊泾清渭→渭阳之情→情急智生→生拉活扯→扯鼓夺旗→旗靡辙乱→乱箭攒心→心荡神摇→摇尾涂中→中风狂走→走马上任→任重至远→远见卓识→识文谈字→字斟句酌→酌盈剂虚→虚晃一枪→枪烟炮雨→雨散云飞→飞刍挽粮→粮尽援绝→绝国殊俗→俗下文字→字顺文从→从俗浮沉
3、浊泾清渭→渭阳之情→情见乎词→词不逮意→意满志得→得失参半→半解一知→知命乐天→天下为笼→笼禽槛兽→兽穷则啮→啮雪吞毡→毡上拖毛→毛发耸然→然荻读书→书声琅琅→琅嬛福地→地丑力敌→敌惠敌怨→怨天尤人→人非土木→木头木脑→脑满肠肥→肥遯鸣高→高人一等
4、浊泾清渭→渭阳之情→情见乎词→词穷理絶→絶世无双→双凫一雁→雁过拨毛→毛遂自荐→荐贤举能→能工巧匠→匠心独妙→妙处不传→传宗接代→代马望北→北面称臣→臣心如水→水流云散→散阵投巢→巢焚原燎→燎若观火→火灭烟消→消息盈虚→虚骄恃气→气壮理直→直捷了当
5、浊泾清渭→渭阳之情→情见乎辞→辞多受少→少不更事→事无巨细→细大无遗→遗德余烈→烈火辨日→日濡月染→染蓝涅皂→皂白不分→分甘绝少→少头缺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崩山摧→摧陷廓清→清风两袖→袖中挥拳→拳中掿沙→沙里淘金→金榜挂名→名我固当→当面错过
成语示例
(1)谁辨浊泾清渭,一任东流。▼元·刘秉忠《木兰花慢》词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浊泾清渭”几个大字。
(2)博启大哥哥给栎人和隗沙讲了“浊泾清渭”的典故。
(3)华宇中学的练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浊泾清渭”。
(4)君君写不出成语“浊泾清渭”的拼音。
(5)蜜儿不会写成语“浊泾清渭”的最后一个字。
(6)谁辨浊泾清渭,一任东流。见元·刘秉忠《木兰花慢》词。
(7)前往龙麟宫的时候,旷叔叔给笔笔和小朋友介绍了『浊泾清渭』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浊浊:zhuó 1、<形>水浑浊。《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2、<形>浑浊。《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3、<形>混乱。《涉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4、<形>污浊的;坏的。《窦娥冤》:『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5、<形>低践的;愚昧的。《诫兄子严敦书》:『(杜季良)清浊无所失。』6、<形>声音低沉粗重。《晋书·谢安传》:『有鼻疾,故其音浊。』[浊富] 不义而富。[浊流] (1)浑浊的不干净的水流。(2)品格卑污的人。[浊世] 混乱的时世。
泾泾:jīng <名>泾水,发源于甘肃,流入陕西与渭水相合。[泾渭] 泾水和渭水。古人认为泾浊渭清(实际上是泾清渭浊),所以用来比喻清浊或是非。
清清:qīng 1、<形>清澈;清亮。《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2、<形>清洁;清净。《班超告老归国》:『水清无大鱼。』3、<形>清白;纯洁。《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4、<形>清廉;廉洁。《训俭示康》:『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5、<形>清爽;清凉。《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形>清明;清平。《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7、<动>清除;肃清。《谭嗣同》:『清君侧,肃宫廷。』8、<形>凄清;冷清。《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渭渭:wèi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浊浊:《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直角切,音濯。水名。《说文》水出齐郡属嬀山。又《括地志》浊水,源出蒲州解县东北平地。又《水经注》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又《水经注》南昌有浊水。又水不清也。《诗·邶风》泾以渭浊。又星名。《尔雅·释天》浊谓之毕。《史记·律书》浊者,触也。又姓。《史记·货殖传》浊氏连骑。又《集韵》竹角切,音斲。人名。《史记·孔子世家》主於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又《韵补》叶昌六切,音逐。《前汉·颍川歌》颍水浊,灌氏族。
泾泾:《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古灵切《集韵》《韵会》坚灵切,□音经。水名。《说文》水出安定泾阳开头山。《书·禹贡》泾属渭汭。《周礼·夏官·职方氏》雍州,其川泾汭。又丹阳有泾水。《前汉·地理志注》泾水,出芜湖。又交趾有泾水。《水经注》泾水,出龙编县高山。又通也。《庄子·秋水篇》泾流之大。〈注〉泾,通也。谓通流也。又州名。《韵会》汉武分安定郡,元魏攺泾州。又县名。泾阳县,属西安府,本秦县。泾县,属宁国府。本唐猷州。□见《广舆记》。又《集韵》弃挺切,音謦。泉也。又古定切,音径。泾涏,直流也。
清清:《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七情切《集韵》《韵会》亲盈切,□音圊。《说文》朖也。澂水之貌。《释名》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诗·郑风》浏其清矣。又静也,澄也,洁也。《书·舜典》直哉惟清。又水治曰清。《诗·小雅》泉流既清。又视清明也。《诗·鄘风》子之清扬。〈注〉视清明曰清。又《齐风》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传〉目上为名,目下为清。又酒名。《周礼·天官·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注〉清谓醴之泲者。又凡饮皆曰清。《周礼·天官·膳夫》凡王之馈饮,用六清。又水名。《山海经》太时之山,清水出焉。《水经》清水,出河南修武县北黑山。又江名。《广舆记》清江,在临江府城南。又河名。《水经注》白沟水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又邑名。《春秋·隐四年》夏公及宋公遇于清。〈注〉清,卫邑。《诗·郑风》清人在彭。《正义》清,郑邑。又姓。宋有进士清贤。又《集韵》《韵会》《正韵》□疾郢切,音静。洁也。又《集韵》《正韵》□疾正切,音净。与瀞同。又《集韵》《韵会》《正韵》□七正切,音婧。与凊同。寒也。又《韵补》叶于羊切,音瑲。《张籍诗》籍时官休罢,两月同游翔。黄子陂岸曲,池旷气色清。考证:(《齐风》美目清矣。)谨照原文矣改兮。
渭渭:《巳集上·水字部》《广韵》《集韵》《韵会》□于贵切,音胃。水名。《春秋·说题辞》渭之为言布也。《说文》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周礼·夏官·职方氏》雍州,其浸渭洛。《书·禹贡》导渭自鸟□同穴。又州名。《广韵》秦始置陇西郡,后魏置渭州。《广舆记》今为巩昌府。又府有通渭县。又渭源县,属临洮。渭南县,属西安。又濩渭,衆[音zhòng]波声。《木华·海赋》瀖泋濩渭。又《埤苍》沸渭,不安貌。《王褒·洞箫赋》若雷霆輘鞫,佚豫以沸渭。考证:(《说文》水出陇西首阳谓首亭南谷。)谨照原文谓改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