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ān yóu chì xīn
成语注音:ㄊㄧㄢ ㄧㄡˊ ㄔㄧˋ ㄒㄧㄣ
成语简拼:TYCX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添油熾薪
成语解释
犹言火上加油。比喻人为地激化矛盾,使事态严重。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比喻有意扩大事态
近义词
火上加油、火上浇油
成语接龙
1、添油炽薪→薪桂米珠→珠围翠拥→拥兵自固→固步自封→封妻荫子→子曰诗云→云心鹤眼→眼穿心死→死灰槁木→木石心肠→肠肥脑满→满面春风→风行雨散→散伤丑害→害人不浅→浅斟低唱→唱沙作米→米珠薪桂→桂枝片玉→玉昆金友→友风子雨→雨打风吹→吹弹歌舞→舞词弄札
2、添油炽薪→薪尽火传→传经送宝→宝刀不老→老鼠过街→街头巷底→底死谩生→生花妙语→语不投机→机关算尽→尽释前嫌→嫌长道短→短吁长叹→叹老嗟卑→卑谄足恭→恭而有礼→礼贤下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疑问难→难以置信→信而有征→征名责实→实获我心
3、添油炽薪→薪尽火传→传为佳话→话不投机→机关算尽→尽如人意→意气相得→得马失马→马角乌头→头一无二→二三君子→子为父隐→隐姓埋名→名声过实→实至名归→归马放牛→牛郎织女→女娲补天→天长地久→久安长治→治国安民→民保于信→信手拈来→来好息师→师出无名
4、添油炽薪→薪尽火传→传闻异辞→辞金蹈海→海水群飞→飞殃走祸→祸福倚伏→伏法受诛→诛求无度→度长絜短→短绠汲深→深山穷谷→谷马砺兵→兵戈扰攘→攘往熙来→来者居上→上下一心→心烦意冗→冗词赘句→句比字栉→栉比鳞差→差强人意→意前笔后→后手不接→接连不断
成语造句
(1)成语「添油炽薪」是一个紧缩式成语。
(2)飞飞写不出成语“添油炽薪”的拼音。
(3)皇涵哥哥给蔡瑗和玉芊介绍了“添油炽薪”的成语典故。
(4)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添油炽薪”几个大字。
(5)黎黎不会写成语“添油炽薪”的最后一个字。
(6)灵山县文利中学的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添油炽薪”。
成语出处
明·李贽《与曾中野书》:『昨见公,令我两个月心事顿然冰消冻解也。乃知向之劝我者,只为我添油炽薪耳。』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添添:tiān(1)在原有的之外,增加同类的:添人;添水;添件衣服;添了三十台机器。(2)<方>生小孩儿。
油油:yóu <名>动物的脂肪或由植物、矿物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物质。《梦溪笔谈》:『鄜延境内有石油。』[油络] 古代车上悬垂的丝绳。[油然] (1)自然而然地。(2)云气上升的样子。[油油] (1)形容江河水流动。(2)形容云朵飘动。(3)形容光润;茁壮。
炽炽:chì <形>火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环顾国内,贼氛方炽。』
薪薪:xīn <名>柴草。《卖炭翁》:『卖炭公,伐薪烧炭南山中。』成语有『曲突徙薪』。
添添:《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他兼切,音沾。《玉篇》益也。通作沾酟。又《集韵》他念切,音栝。味益也。《李翊俗名小录》呼下酒具为添。
油油:《巳集上·水字部》《唐韵》以周切《集韵》《韵会》夷周切《正韵》于求切,□音由。水名。《说文》水出武陵孱陵,东南入江。《水经注》孱陵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出。又江夏平春县有油水。《水经注》油水,出平春县西南油溪。又膏也。《博物志》积油满万石,自然生火。又石油。《水经注》高孥洧水肥可然。《梦溪笔谈》鄜延出石油。《广舆记》石油出肃州南山。又猛火油。《昨梦录》猛火油,出高丽东数千里。日初出之时,因盛夏日力烘,石极热则出液,他物遇之,即为火,惟真琉璃器可贮之。又缇油,车饰。《后汉·刘□传》乗[音chéng]鲜车大马,赤屛泥。〈注〉赤屛泥,谓以缇油屛泥於轼前。又橘名。《韩彦直·橘录》油橘,皮似以油饰之,中坚而外黑。又油油,和谨貌。《礼·玉藻》三爵而油油以退。又禾黍光悦貌。《束皙·补亡诗》厥草油油。又云盛貌。《孟子》天油然作云。又《广韵》《集韵》□余救切,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考证:(《礼·玉藻》三爵而油油以进。)谨照原文进改退。
炽炽:《巳集中·火字部》《玉篇》《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昌志切,音帜。《尔雅·释言》炽,盛也。《诗·小雅》玁狁孔炽。《鲁颂》俾尔炽而昌。又同熺。炊也。《左传·昭十年》柳炽炭于位。《周礼·冬官考工记》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又与俶通。《诗·小雅》俶载南亩。〈笺〉俶读为炽。载读为葘。〈疏〉谓耜之炽而入地,以葘杀其草,故方言入地曰炽,反草曰葘也。又《周颂》俶载南亩。〈笺〉俶载当作炽葘。◎按正字通云:朱传:俶,始也。载,事也。笺说非。然笺必非无据,今存之。又叶昌据切,音处。《扬雄·解嘲》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子□死而吴亡,种蠡存而越伯。伯音布,叶下惧举。
薪薪:《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息邻切《韵会》斯人切,□音新。《说文》荛也。又柴也。《诗·齐风》析薪如之何。《礼·月令》季秋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周礼·地官·甸师注》大木曰薪。又草亦曰薪。《孟子》毁伤其薪木。《赵岐注》恐其伤我薪草树木也。又采薪亦曰薪。《前汉·□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考证:(《礼·月令》乃代薪为炭。)谨照原文代薪改伐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