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ǎn tè bù ān
成语注音:ㄊㄢˇ ㄊㄜˋ ㄅㄨˋ ㄢ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简拼:TTBA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忐忑不安
歇后语:胆小鬼偷东西;屁股坐在针毡上成语谜语心上下按
成语英文:have kittens成语日文びくびくして落ち着かない成语法文inquiet成语德文beunruhigt sein
成语解释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成语辨析]
忐忑不安和『坐立不安』;都有『不安』的意思。但忐忑不安偏重形容心理上的不安;『坐立不安』偏重形容行动上的不安。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安定
近义词
七上八下、心神不定、六神无主、如坐针毡、坐立不安、惴惴不安、心惊肉跳、提心吊胆、胆战心惊、惶惶不安、寝食难安、踧踖不安、食不甘味、食不遑味、坐卧不安、惶恐不安、若有所失、惘然若失、忐忑不定、忐上忑下、心慌意乱、不可终日、寝食不安、局促不安、蹀躞不下、坐卧不宁
反义词
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成语接龙
1、忐忑不安→安步当车→车笠之盟→盟山誓海→海底捞针→针芥之合→合浦还珠→珠盘玉敦→敦风厉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友金昆→昆山片玉→玉柱擎天→天造地设→设心处虑→虑周藻密→密不通风→风云之志→志美行厉→厉精更始→始终不易→易子而教→教一识百→百废俱兴
2、忐忑不安→安常处顺→顺天从人→人命危浅→浅斟低唱→唱筹量沙→沙里淘金→金戈铁骑→骑牛觅牛→牛头马面→面誉背非→非异人任→任达不拘→拘奇抉异→异军特起→起偃为竖→竖起脊梁→梁孟相敬→敬老慈少→少小无猜→猜枚行令→令人注目→目瞪口张→张三李四→四冲八达
3、忐忑不安→安枕而卧→卧榻鼾睡→睡长梦多→多言或中→中西合璧→璧坐玑驰→驰魂宕魄→魄荡魂飞→飞刍挽粮→粮多草广→广种薄收→收成弃败→败鼓之皮→皮肤之见→见兔顾犬→犬马之决→决一雌雄→雄飞雌伏→伏地圣人→人强马壮→壮志未酬→酬功给效→效死勿去→去泰去甚
4、忐忑不安→安堵如故→故弄虚玄→玄辞冷语→语笑喧呼→呼牛呼马→马如游龙→龙胡之痛→痛定思痛→痛哭流涕
成语示例
(1)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忐忑不安,她怕有人出卖星海。▼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
(2)…赫然有影,虽然阴森森地,却多半不是鬼魅,心下忐忑不安,应道:『是,是!』侧身在椅上坐下,说道:『三少…——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忐忑不安”几个大字。
(2)成语忐忑不安和心情有关。
(3)从华盛顿到洛杉矶,这种情景屡见不鲜:路边街角聚集着众多拉美后裔,他们忐忑不安地期盼雇主给他们一份能够填饱肚子的工作。
(4)大自然母亲给予了我们粉刺,但我们对它的出现忐忑不安。
(5)第十六初级中学的弥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忐忑不安”。
(6)滇厅大哥哥给忱远和明火讲述了“忐忑不安”的历史典故
(7)跟往常一样,我沿着走廊走到他的房间时还是感到忐忑不安,因为我完全明白可能他还在睡觉,即便他醒着,也没啥差异。
(8)孩子们的父母们忐忑不安,十分担心。
(9)可现在他第一次变成了个温柔、羞怯、忐忑不安的追求者。
(10)每年这个时候,父母们都是忐忑不安,因为他们的孩子们在慢慢成长的同时,曾经圣诞老人绝对存在的这个坚定不移的想法已经开始受到各种否定迹象的挑战。
(11)他表面上越是和蔼可亲,内心越是忐忑不安,越感到空虚。
(12)他还尽量让忐忑不安的共和党议员放心,新一届政府会密切关注如何使用资金。
(13)问题是,这么做能否足够防止越南经济过热,并且让忐忑不安的投资者放心。
(14)小安写不出成语“忐忑不安”,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
(15)小侃不会写成语“忐忑不安”的最后一个字。
(16)要进入生命中又一个新的十年,我对此感到忐忑不安,担心自己最美好的岁月已经离我远去了。
(17)夜里,农妇躺在床上,忐忑不安辗转难眠。
(18)一些分析师指出,对很多选民而言,"改变"这个概念本身比内容更重要,因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且面临中国等竞争对手的挑战,让他们忐忑不安。
(19)由于这个男孩不善言语,这经常让女孩内心忐忑不安,再加上家庭的压力,女孩经常向他发泄她的不满。
(20)在牛顿自己的家里,我试图就牛顿为题来进行演讲,是有些忐忑不安的。
(21)在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医院的七个半星期后,我终于要离开我的病房了。
(22)这局面让我心里隐约有些忐忑不安。
(23)最近几个月来,阿拉伯世界的剧变已经让官方变得忐忑不安。
(24)昨天晚上我忘了背课文,今天上语文课时,我忐忑不安,生怕被老师叫到。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安不安:[bù ān] (1)不安宁的。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感到烦恼、不宁或不祥之兆的。坐立不安。(3)客套话。表达歉意和感激。老来麻烦您,真是不安。
忐忑忐忑:[tǎntè] 心神不定的,七上八下的。忐,忐忑,心虚也,怯也,惧也。――《五音集韵·感韵》;不免脚儿跌,口儿嗟,意儿中忐忑,心儿里怯。――洪昇《长生殿》。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安安:ān 1、<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2、<形>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3、<动>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动>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5、<形>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6、<动>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7、<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8、<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安在?』[安厝] 1.安葬.《三国志·蜀书·先主甘皇后传》:『园陵将成,安有期。』2.停灵待葬或浅埋以符改葬.《红楼梦》:『且说贾政等送殡到了寺内,安毕,亲友散去。』[安堵] 安居;不受骚扰.《三圉志·魏书·钟会传》:『百姓士民,安旧业。』也作『案堵』『按堵』。
忐忐:《卯集上·心字部》《五音集韵》吐敢切,音毯。忐忑,心虚也。又《字汇补》口梗切,音恳。《道藏·三元经》心心忐忑。
忑忑:《卯集上·心字部》《五音集韵》他德切,音忒。义见上。又《字汇补》端讨切,音倒。道藏读。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安安:《寅集上·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寒切,案平声。《说文》静也,从女,在宀下。《广韵》徐也,止也。《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注〉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注〉谓止於至善也。又宁也,定也。《书·臯陶谟》在知人,在安民。《齐语》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又危之对也。《前汉·贾谊传》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又佚乐也。《礼·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偸。《左传·僖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又《諡法》和好不争曰安。又何也。《礼·檀弓》吾将安仰。《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又与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犹何之於曷,音别义通。又姓。《风俗通》汉太守安成,唐安金藏。又安期,安平,俱复姓。又州名,春秋时郧国,汉属江夏郡,宋改为安州。又叶乌前切,音烟。《诗·大雅》执讯连连,攸馘安安。又叶於真切,音因。《苏轼·李仲蒙哀辞》矫矫荦荦,自贵珍兮。欺世幻俗。内弗安兮。考证:(《贾谊·治安策》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谨照原书改前汉贾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