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zì jiē kǒu
成语注音:ㄕㄧˊ ㄗㄧˋ ㄐㄧㄝ ㄎㄡˇ
成语简拼:SZJK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十字街口
成语解释
十字街头。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
近义词
十字路头、十字街头
成语示例
(1)他急急的跳下车,拉着牲口笼头,赶忙踅过这十字街口,向自己家里走去。▼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
(2)…笑,并不言语。我心中不觉暗暗称奇。只见他走到十字街口,又贴上一张,也是歪的。我不便再问他,一径走了回…——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卖的,都是这副伎俩的了。正这么想着,走到一处十字街口,正要越走过去,忽然横边走出一头骆驼,我只得站定…——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4)…子挤住,不得过去。原来这里正是县前大街的一个十字街口,此时头上还是纷纷大雪,那些人并不避雪,都挤在那…——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成语造句
(1)成语「十字街口」是一个偏正式成语。
(2)惠惠写不出成语“十字街口”,因此期中考试仅仅考了98分。
(3)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十字街口”几个大字。
(4)祥溢大哥哥给启芹和修昕讲解了“十字街口”的典故。
(5)小爱不会写成语“十字街口”的最后一个字。
(6)漳新中学的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十字街口”。
(7)石达开一行下了城墙,信步来到十字街口。
(8)鲁提辖正行之间,不觉见一簇人众,围住了十字街口看榜。
(9)这时,一队十余人的队伍押着两个犯人,正向十字街口走来。
(10)一到城里,便将在十字街口示众三日,然后押到京师,向皇上献俘。
(11)大街小巷,涌动着人和车辆的洪流;十字街口扭结着自行车的旋涡。
(12)又走一会,只见十字街口上人头簇簇,个挨个儿,闹闹吵吵,搅做一团。
(13)在十字街口的南货店门口,我看到了小凤去年此时插着草标蓬头垢脸的样子。
(14)晁盖便教背宋江、戴宗的两个小喽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15)正这么想着,走到一处十字街口,正要越走过去,忽然横边走出一头骆驼,我只得站定了,让他过去。
(16)他急急的跳下车,拉着牲口笼头,赶忙踅过这十字街口,向自己家里走去。见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
(17)阴坏顿开茅塞的那年是一九八六年的冬天,这个冬天也很血性,在十字街口,七绝毅然决绝的手持五连发,一路轰杀过去。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十十:shí 1、<数>十。2、<数>泛指数目大。《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3、<数>十倍。《谋攻》:『十则围之,五则攻之。』4、<数>十分之……《陈涉世家》:『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字字:zì 1、<动>生育;养育。《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2、<动>女子嫁人。《周易·屯》:『十年乃字。』3、<名>文字。《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4、<名>表字。旧时男子二十而冠,冠后根据本名涵义另取别名称表字。《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5、<动>取表字。屈原《离骚》:『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字乳] 生育。
街街:jiē(1)街道;街市:大街小巷;上街买东西;街上很热闹。(2)<方>集市:赶街。
口口:kǒu 1、<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2、<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倍。』3、<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口。』《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4、<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5、<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口不卷。』7、<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急。』[口面] 争吵。[口浅] 口快;说话直截了当。
十十:《子集下·十字部》《唐韵》《韵会》是执切《集韵》寔入切《正韵》寔执切,□音拾。《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具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易·系辞》天九地十。《前汉·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汉·谷永传》天所不飨,什倍於前。《枚乗[音chéng]传》此其与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韵会》令官文书借作拾。又《陆游老学庵笔记》转平声,可读为谌。白乐天诗: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三十六所春宫馆,一一香风送管弦。鼂以道诗: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字字:《寅集上·子字部》《唐韵》《集韵》《韵会》疾置切《正韵》疾二切,□音自。《说文》乳也。又爱也。《书·康诰》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周礼·地官·郑注》小国贡轻,字之也。《左传·成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又文字。字者,孳也,六义相生无穷也。黄帝臣沮诵仓颉,体卦画,摹鸟迹,引伸触类,文字之形始立。《周礼·春官·外史》周礼春官掌达书名于四方。注古曰名,今曰字。疏滋益而多,故更称曰字。又名字。《礼·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又〉女子许嫁筓而字。〈注〉亦成人之道也。又女许嫁曰字。《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又畜之牝者能孕字,故谓牝曰字。《史记·平准书》乗[音chéng]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亦作牸。又姓。《正字通》宋廉州判官字谔。考证:(《周礼·春官·大宗伯内史》掌书名於四方。〈注〉古曰名,今曰字。滋益而名,故更曰字。)谨照原文改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注古曰名,今曰字。疏滋益而多,故更称曰字。
街街:《申集下·行字部》《唐韵》古膎切《集韵》《韵会》居膎切,□音佳。《玉篇》四通道也。《风俗通》街,携也,离也。四出之路,携离而别也。《后汉·梁冀传》冀乃大起第舍,而寿亦对街为宅。《张华诗》甲第面长街,朱门赫嵯峨。又亭名。《蜀志·诸葛亮传》魏明帝使张合拒亮,亮与合战于街亭。又允街,地名。《前汉·地理志》属金城郡。又参街,谷名。《水经注》湟水又东迳允吾县之参街谷。又天街,星名。《晋书·天文志》昴、毕间为天街。又气街,阴髦两傍脉动处也。《素问》阴阳总家筋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又《广韵》古谐切,音皆。《集韵》均窥切,音规。义□同。考证:(《晋书·天文志》昴酉二星曰天街。)谨照原文改昴毕间为天街。
口口:《丑集上·口字部》《唐韵》苦后切《集韵》《韵会》去厚切《正韵》苦厚切,□□上声。《说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易·颐卦》自求口食。《书·大禹谟》唯口出好兴戎。又户口。《孟子》数口之家。《前汉·宣帝纪》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又《李陵传》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又姓。《唐韵》今同州有之。《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禄。又古口,复姓。《正字通》汉有古口引。又壶口,山名。《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又谷口,地名。《史记·范睢传》北有甘泉谷口。〈注〉九嵏山中西谓之谷口。又列口,县名。《前汉·地理志》乐浪郡,列口县。又《史记·仓公传》切其脉时,右口气息。〈注〉右手寸口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又《韵补》苦动切,音孔。《释名》口,空也。空上声。又叶康杜切,音苦。《诗·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前汉·沟洫志》且漑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宋玉·风赋》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户。◎按唐韵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韩文考异云:今建州人谓口为苦,走为祖。虽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与古暗合也。是直以为口当读作苦,非止叶音矣。又叶恪侯切,音彄。《梁法云·三洲歌》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