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án mí xīn qiào
成语注音:ㄊㄢˊ ㄇㄧˊ ㄒㄧㄣ ㄑㄧㄠˋ
成语简拼:TMXQ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痰迷心竅
成语解释
指中风昏迷。也形容一心贪图某一事物而失去理智。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人糊涂
近义词
鬼迷心窍
成语示例
(1)大众听了,都说他是痰迷心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
(2)…是今天赵家孩子中了举,东家见了眼馋,又勾起那痰迷心窍老毛病来了。』忙叫老三:『快把你爸爸搀到屋里来坐…——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3)…是骂军机,就是骂督、抚。大众听了,都说他是『痰迷心窍』。因此格外不合时宜。第三件是嫖婆娘。他为人最深…——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4)…正学绵一线之留延,所以不得不如此。大家都说他痰迷心窍,也就不再劝他。——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5)…说老太太见这些家伙什物都是自己的,不觉欢喜,痰迷心窍,昏绝于地。家人媳妇和丫鬟娘子都慌了,快请老爷进…——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成语造句
(1)蔼榆叔叔给馨簧和光莉介绍了“痰迷心窍”的成语故事。
(2)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痰迷心窍”几个大字。
(3)大宝不会写成语“痰迷心窍”的最后一个字。
(4)河埒中学的闭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痰迷心窍”。
(5)小爱写不出成语“痰迷心窍”,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6)大众听了,都说他是痰迷心窍。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
(7)话说老太太见这些家伙什物都是自己的,不觉欢喜,痰迷心窍,昏绝于地。
(8)他想到得意之处,自己拍着手掌笑,仿佛痰迷心窍似地,把阿珠逗得笑弯了腰。
成语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回:『刚才只因多饮几杯,痰迷心窍,酒后失言,只求夫人饶恕。』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心窍心窍:指认识和思维的能力(我国古时以为心脏有窍,能运思,所以这样说)。
痰痰:tán肺泡、支气管和气管分泌出来的黏液,正常情况下分泌量很少,肺部或呼吸道发生病变时就增多,并含有某些病菌,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物。
迷迷:mí 1、<动>分辨不清;迷乱。《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又] <动使动>使……迷乱;使……看不清。《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动>迷恋;沉醉。《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3、<动>弥漫。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心心:xīn 1、<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2、<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心志] 内心;意志。
窍窍:qiào 1、<名>孔;洞。《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2、<名>指耳目口鼻之孔。《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窍窕] 贯通。
痰痰:《午集中·疒字部》《广韵》《韵会》徒甘切《正韵》徒监切,□音谈。《广韵》胷上水病。《类篇》病液。《正韵》液所以养筋血,濇不行,则痰聚於鬲上,而手足弱。旧云病液,非也。《正字通》痰有六:湿热风寒食气也。《抱朴子至理卷》甘遂葶正之逐痰癖。
迷迷:《酉集下·辵字部》《唐韵》莫兮切《集韵》《韵会》緜披切《正韵》绵兮切,□音麛。《说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后得。《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诗·小雅》俾民不迷。
心心:《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息林切《集韵》《韵会》《正韵》思林切。《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玉篇》《广韵》□训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又《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又本也。《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正义曰》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注〉得气之本也。《孔疏》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诗序》情动于中。《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不提心,谓不绝中央也。《古歌》日出当心,谓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言月当天中也。又东方五度,宿名。《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又《礼·明堂位》夏后氏祭心。〈注〉气主盛也。又《月令》季夏祭先心。〈注〉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则心为尊也。又去声。《吴棫·韵补》息吝切。《外纪》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下心字去声。又叶思真切,音新。《前汉·安世房中歌》我定正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敎申申。又叶先容切,音松。《诗·大雅》吉甫作颂,□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前汉·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又叶思征切,音騂。《扬子·太□经》勤于心否贞。又叶桑鸠切,音修。《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箫叶疏鸠切。又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观海诗》善即谁为御,我来无别心。聊复寓兹兴,兹兴将何咏。《说文》长笺》借华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蕴同文诸书,各以意阐古文,与今文稍远,槪不泛引。《类篇》偏旁作忄。亦作□。◎按《字汇》《正字通》心俱音辛,误。辛在真韵,齐齿音也。心在侵韵,闭口音也。如心字去声,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乃齐齿音也。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乃闭口音,有音而无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类是也。盖齐齿之辛,商之商也,闭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无别。
窍窍:《午集下·穴字部》《广韵》《正韵》苦吊切《集韵》《韵会》诘吊切,□音□。《说文》穴也,空也。《礼·礼运》地秉阴窍于山川。〈疏〉谓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周礼·天官》两之以九窍之变。〈注〉阳窍七,阴窍二。〈疏〉七者在头露见,故为阳。二者在下不见,故为阴。又凡药以滑养窍。〈疏〉凡诸滑物通利往来似窍,故以养之。《山海经》贯胷国,其为人胷有窍。考证:(《礼·礼运》地秉窍于山川。)谨照原文地秉下增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