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qiú bǎi lài
成语注音:ㄙㄧˇ ㄑㄧㄡˊ ㄅㄞˇ ㄌㄞˋ
成语简拼:SQBL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死裘百賴
成语解释
形容纠缠不休。同『死乞白赖』。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不停地纠缠
近义词
死求白赖、死乞白赖
成语接龙
1、死求百赖→赖有此耳→耳不旁听→听天任命→命在朝夕→夕惕朝干→干巴利落→落井下石→石沈大海→海天云蒸→蒸沙成饭→饭坑酒囊→囊锥露颖→颖脱而出→出奴入主→主忧臣辱→辱国丧师→师出有名→名正言顺→顺水行舟→舟中敌国→国将不国→国富民丰→丰年稔岁→岁序更新
2、死求百赖→赖有此耳→耳聪目明→明目张胆→胆小如豆→豆蔻年华→华冠丽服→服牛乘马→马壮人强→强食弱肉→肉朋酒友→友风子雨→雨断云销→销魂荡魄→魄散魂飘→飘风骤雨→雨泣云愁→愁长殢酒→酒后茶余→余声三日→日东月西→西方浄土→土鸡瓦犬→犬牙盘石→石城汤池
3、死求百赖→赖有此耳→耳濡目染→染指垂涎→涎脸涎皮→皮破肉烂→烂额焦头→头昏脑眩→眩视惑听→听天由命→命若悬丝→丝分缕解→解衣包火→火然泉达→达官知命→命在朝夕→夕惕朝乾→乾乾翼翼→翼翼飞鸾→鸾交凤友→友风子雨→雨卧风餐→餐风饮露→露宿风餐→餐松啖柏
4、死求百赖→赖有此耳→耳视目食→食饥息劳→劳民伤财→财大气粗→粗服乱头→头痛额热→热心快肠→肠肥脑满→满座风生→生离死别→别具匠心→心旷神飞→飞龙乘云→云里雾里→里谈巷议→议论英发→发号布令→令不虚行→行浊言清→清净无为→为虎添翼→翼翼飞鸾→鸾只凤单
5、死求百赖→赖有此耳→耳提面命→命词遣意→意往神驰→驰魂宕魄→魄荡魂摇→摇头摆尾→尾大不掉→掉以轻心→心照情交→交口称誉→誉满天下→下笔如神→神乎其神→神哗鬼叫→叫苦不迭→迭矩重规→规矩准绳→绳枢瓮牖→牖中视日→日以继夜→夜以继昼→昼日昼夜→夜阑人静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死求百赖”几个大字。
(2)冬苗大哥哥给倩妮和坝蕴讲了“死求百赖”的典故。
(3)磊磊写不出成语“死求百赖”,导致期末考试仅97分。
(4)泸县金银学校的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求百赖”。
(5)小冰不会写成语“死求百赖”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你死求百赖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求求:qiú 1、<动>寻找;找寻。《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动>探求;探索。《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动>要求;责求。《子鱼论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动>请求;乞求。《触龙说赵太后》:『赵氏求救于齐。』《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5、<动>谋求;索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6、<动>访求;访问。《苏武》:『陵降,不敢求武。』7、<动>追求;求偶。《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百百:bǎi 1、<数>十个十。2、<数>概数。《谋攻》:『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百司] 朝中大臣、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
赖赖:lài 1、<动>依赖;依靠。《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2、<动>赢利;有利。《战国策·卫策》:『为魏则善,为秦则不赖矣。』3、<副>幸亏。《柳毅传》:『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求求:《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巨鸠切《集韵》《韵会》渠尤切,□音裘。《说文》索也。《增韵》觅也,乞也。《易·乾卦》同气相求。《诗·大雅》世德作求。又招来也。《礼·学记》发虑宪,求善良。又等也。《书·康诰》用康乂民作求。〈传〉求,等也。言为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经》正石山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姓。《三辅决录》汉有求仲。又与裘通。《说文》裘字,古省作求。又与球通。《柳宗元·飨军堂记》琉球作流求。又《集韵》恭于切,音拘。与蛷同。肌蛷,虫名。或省作求。又《韵补》叶渠之切,音奇。《班昭·东征赋》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时兮。又叶强於切,音渠。《陈琳·大荒赋》虽游目於西极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灵之攸畅兮,爰稽余之所求。又叶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鲜希有。斗阡石万,贵不可求。考证:(叶疆於切,音渠。)谨按韵会小补作强於切。强与强同疆字。谨改强。
百百:《午集中·白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博陌切,音伯。《说文》十十也。从一白。数十十为一百。百,白也。十百为一贯。贯,章也。《徐曰》章,以诗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数。会意字。《前汉·律正志》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又众多也。《易·系辞》百官以治。《书·尧典》平章百姓。《后汉·明帝纪》百蛮贡职。又百里,刃名。百錬,刀名。见《古今注》。又百鹩。鸟名。见《大戴礼》。又百足,虫名。《博物志》百足,一名马蚿。又百合,草名。《谭子化书》山蚯化为百合。又地名。隋百泉县,唐百文县。又国名。《北史·百济传》百济国,马韩之属,在辽东之东。又姓。百丰,列子弟子。又复姓。《风俗通》秦百里奚之后,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又《韵会》《正韵》□莫白切,音陌。励也。《左传·僖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注〉言每跳皆勉力为之。又唐谓行杖人曰五百。《后汉·曹节传注》五百字,本为伍佰。伍,当也。佰,道也。使之导引,当道陌中,以驱除也。《续志》五百赤帻绦褠,即今行鞭杖者,亦作伍佰。又叶伯各切,音博。《前汉·季布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易林》营城洛邑,周公所作。世建三十,正年八百。又叶毕吉切,音必。《欧阳修·潭园诗》一华聊一醉,尽醉犹须百。而我病不□,对花空叹息。
赖赖:《酉集中·贝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落盖切,音癞。《说文》赢也。《类篇》一曰恃也。《书·大禹谟》万世永赖。〈疏〉万代常所恃赖。又《史记·高祖纪》大人常以臣无赖。〈注〉晋灼曰:赖,利也。无利於家也。或曰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猾为无赖。又《扬子·方言》予赖,雠也。南楚之外曰赖,秦晋曰雠。〈注〉赖,亦恶名。又姓。《风俗通》交址太守赖先。《玉海》赖氏,国名。汉有校尉赖丹。又《韵补》叶力制切。《班固·答宾戏》福不盈眦,祸溢于世,凶人且以自悔,况吉士而是赖。○按《说文》从贝剌声。俗作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