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qīng hóng máo
成语简拼:SQHM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死輕鴻毛
成语解释
鸿毛:鸿雁的毛,比喻轻微不足道。人的死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反义词
死重泰山
成语接龙
死轻鸿毛→毛发悚然→然糠自照→照萤映雪→雪窖冰天→天下太平→平安无事→事无二成→成千成万→万世不易
成语示例
(1)身侔蝉翼,何以受恩?死轻鸿毛,固得其所。▼唐·刘禹锡《谢中书张相公启》
成语造句
(1)成语「死轻鸿毛」是一个紧缩式成语。
(2)打开本子,上面写着“死轻鸿毛”几个大字。
(3)娇娇写不出成语“死轻鸿毛”,因此语文考试才98分。
(4)小赫不会写成语“死轻鸿毛”的最后一个字。
(5)音西中学的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轻鸿毛”。
(6)袁宝大哥哥给荣芬和珑玲讲述了“死轻鸿毛”的历史典故
(7)去太白山的时候,简爷爷给他的两个外甥讲了『死轻鸿毛』的典故。
(8)身侔蝉翼,何以受恩?死轻鸿毛,固得其所。见唐·刘禹锡《谢中书张相公启》。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太史令司马迁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继续编著《史记》,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强忍痛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鸿毛鸿毛:[hóngmáo] 鸿雁的毛,比喻极轻。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轻轻:qīng 1、<形>(分量)轻;不重。《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形>轻便;轻快。《归去来兮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3、<动>轻视;看不起。《望洋兴叹》:『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4、<形>轻率;轻易。《殽之战》:『秦师轻而无礼,必败。』5、<副>轻轻地;不费劲地。《琵琶行》:『轻拢慢捻抺复挑。』6、<形>次要的;不重要的。《孟子·尽心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鸿鸿:hóng 1、<名>大型雁类的泛称。《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名>书信。《西厢记》:『自别颜范,鸿稀鳞绝,悲怆不胜。』3、通『洪』。(1)<形>大。《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名>洪水。《荀孑·成相》:『禹有功,抑下鸿。』(3)<形>强盛。《吕氏春秋·执一》:『五帝以昭,神农以鸿。』[鸿儒] 大儒,泛指学识广博的人。[鸿绪] 祖先的基业,多指帝王世传的大业。[鸿洞] (1)虚空混沌的样子。(2)弥漫无边,连成一片。
毛毛:máo 1、<名>动植物表皮所生的丝状物。《柳毅传》:『恨无毛羽,不能奋飞。』2、<名>头发;胡须。《子鱼论战》:『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3、<名>草木。《愚公移山》:『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名>五谷;庄稼。《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成语有『不毛之地。』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轻轻:《酉集下·车字部》《广韵》去盈切《集韵》《韵会》牵盈切《正韵》丘京切,□音卿。《说文》轻车也。《广韵》重之对也。又去声。《广韵》虚正切《集韵》《韵会》牵正切《正韵》丘正切,□音庆。《集韵》疾也。《左传·桓十二年》绞小而轻,轻则寡谋。又《僖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
鸿鸿:《亥集中·鸟字部》《唐韵》户工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公切,□音洪。《说文》鸿,鹄也。《玉篇》鸿,鴈也。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鴈。《陆玑疏》鸿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长颈,肉美如鹰。又有小鸿如凫,色白,今人直谓之鸿。《易·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又旗名。《礼·曲礼》前有车骑,则载飞鸿。《郑注》鸿取飞有行列也。又通作洪,大也。《史记·河渠书》禹抑鸿水。《楚辞·天问》不任汨鸿,何以尙之。〈注〉鸿,大水也。又佣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为笋簴,小首而长,抟身而鸿,若是者谓之鳞属,以为笋。〈注〉鸿,佣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桡之,以眡其鸿杀之称也。〈疏〉释云:鸿即上文强是也。杀,即上文弱是也。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一年》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注〉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又鸿沟。《史记·苏秦传》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注〉在荥阳。又虫名。蜚鸿。《史记·周本纪》蜚鸿满野。〈注〉蠛蠓也。又姓。卫大夫鸿骝魋,见《左传》。鸿安丘,见《后汉书》。又人名。大鸿,尧臣名。梁鸿,汉人。又《广韵》《韵会》胡孔切《集韵》户孔切,□音汞。与澒同。《扬雄·羽猎赋》鸿絧緁猎。《师古注》鸿絧,直驰貌。又鸿蒙,元气也。《淮南子·俶真训》以鸿蒙为景柱。〈注〉东方之野日所出。又《集韵》《类篇》□虎孔切,音嗊。义同。又《集韵》胡贡切,音□。鸿洞,深远。一曰相连次貌。又《字汇》古送切,音贡。《淮南子·精神训》澒蒙鸿洞。〈注〉鸿,读如子赣之赣。又叶胡光切,音黄。《吕氏春秋》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考证:(搏身而鸿。)谨照周礼原文搏身改抟身。(《广韵》《韵会》胡孔切,《集韵》户孔切,□音永。)谨照原文音永改音汞。(《扬雄·校猎赋》鸿絧緁猎。)谨照原文校猎赋改羽猎赋。(《淮南子·俶真训》以鸿蒙为景。〈注〉鸿蒙,东方日所出地。)谨照原文为景下增柱字。鸿蒙东方日所出地改东方之野日所出。
毛毛:《辰集下·毛字部》《唐韵》莫袍切《集韵》《韵会》谟袍切,□音旄。《说文》眉发之属,及兽毛也。《释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别形貌,自覆冒也。《诗·小雅》不属于毛。〈注〉毛者,体骨之余气末属也。《周礼·秋官》《司仪》王燕,则诸侯毛。《郑注》谓以须发坐也。《齐语》班序颠毛,以为民纪。〈注〉颠,顶也。毛,发也。次列顶发之白黑,使长幼有等。又发班白曰二毛。《礼·檀弓》古之征伐者,不获二毛。又兽为毛虫。《周礼·地官》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注〉毛物,貂、狐、貒、貉之属,缛毛者也。《礼·月令》孟秋之月,其虫毛。又《乐记》羽者妪伏,毛者孕鬻。《正义曰》羽,鸟也。毛,兽也。又牺牲纯色曰毛。《史记·三王世家》鲁有白牡、騂刚之牲,羣公不毛。〈注〉何休曰:不毛,不纯毛也。又草也。《左传·隐三年》□溪沼沚之毛。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又桑麻五谷之属皆曰毛。《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注〉郑司农云:谓不种桑麻也。《公羊传·宣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注〉不毛者,硗确不生五谷。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为辅,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又去毛曰毛。《诗·鲁颂》毛炰胾羹。〈注〉毛炰,烂去其毛而炰之。又柔毛,羊也。《礼·曲礼》羊曰柔毛。又莎草曰地毛。见《广雅》。又扻毛,盐草也。见《雷斆·炮炙序》。又《高丽方言》谓苎曰毛,苎布曰毛施背,见《鸡林类事》。又闽南人谓毛曰膜。见《井观琐言》。又梵言钦跋罗,此云毛。顩钵罗,《西域记》云织细羊毛。褐赖缡,《西域记》云织野兽毛。又国名。又姓。《左传·僖二十四年》鲁卫毛耼,文之昭也。《广韵》周武王弟毛公,后以为氏。本居钜鹿,避雠荥阳。汉毛亨治《诗》,作训诂传以授从子苌,时称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又竹名。《顾恺之·竹谱》南岭有毛竹。《刘美之·续竹谱》毛竹,生武夷山。《李商隐诗》武夷洞里毛生竹。又与髦通。《仪礼·士丧礼》马不齐髦。〈注〉今文髦为毛。亦作□。《周礼·天官·司裘注》中秋鸟兽□毨。亦作旄。《史记·夏本纪》羽旄齿革。又《集韵》莫报切,音帽。择也。郑康成说或从手作□。通作芼。又蒙晡切,音模。《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太子贤曰:案《衍集》作无,今俗语犹然者,岂古语亦通乎。当读如模。《集韵》又作□。考证:(《史记·夏本纪》羽□齿革。)谨照原文□改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