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shāng zhěn jiè
成语简拼:SSZ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死傷枕藉
成语解释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死相枕藉、死亡枕藉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死伤枕藉”几个大字。
(2)辞巴哥哥给煊荣和伊含讲述了“死伤枕藉”的成语典故。
(3)蓟州中学的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伤枕藉”。
(4)小关不会写成语“死伤枕藉”的最后一个字。
(5)小蕾写不出成语“死伤枕藉”的拼音。
(6)周伯通、黄药师等掌风到处,敌兵矛断戟折、死伤枕藉。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18回:『李恒的船,本来乘着北风,满拽帆篷而来,到此收篷不及,被守义一阵弩箭,射得众鞑子死伤枕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枕藉枕藉:<书>(很多人)交错地倒或躺在一起。
死伤死伤:[sǐshāng] 伤亡。死伤惨重。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伤伤:shāng 1、<动>杀伤。《五蠹》:『共工之战,铁铦短者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2、<动>受伤。《国殇》:『左骖[音cān]殪兮右刃伤。』《子鱼论战》:『公伤股。』3、<动>伤害;损害。《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朝天子·咏喇叭》:『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4、<动>妨害;妨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5、<动>伤心;悲伤。《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乐尔。』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又] 〈形为动〉为……而悲伤。《董宣执法》:『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6、<名>丧事。《管子·君臣》:『是故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7、<副>太;过于。李商隐《俳谐》:『柳讶眉伤浅,桃猜粉太轻。』
枕枕:zhěn<名>枕头。《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zhèn 1、<动>将头放在枕头等物上。《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2、<动>临近;挨着。《汉书·严助传》:『北枕大江。』
藉藉:jí 1、<动>踩;践踏。《赤壁之战》:『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2、<动>欺负;欺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jiè 1、<名>草垫子。《楚辞·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2、<动>垫。《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动>凭借;依靠。《过秦论》:『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4、<动>借;借给。《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赍盗粮者也。』5、<连>如果;假使。《陈涉世家》:『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辨] 藉,籍。二字在古多通用。但『户籍』、『典籍』、『书籍』、『籍没』的『籍』不写作『藉』;而『草垫』的意义一般也不写作『籍』。[藉藉] (1)交错杂乱的样子。(2)显赫、喧盛的样子。[藉荫] 指祖先的基业门第。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伤伤:《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音商。痛也。《尔雅·释诂》伤思也。《诗·周南》维以不永伤。《小雅》我心忧伤。又创也,损也。《书·说命》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又毁伤也。《礼·缁衣》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又戕害也。《左传·僖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又姓。《左传》伤省,宋人。又《諡法》未家短折曰伤。又叶式亮切,同慯。《张衡·四愁诗》路远莫致倚愁怅,何为怀忧心烦伤。考证:(《尔雅·释训》忧思也。)谨照原文释训改释诂,忧思也改伤思也。(《书·说命》若跣勿视地。)谨照原文勿视改弗视。
枕枕:《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章荏切,斟上声。《说文》卧荐首者。《释名》枕,检也,所以检项也。《诗·唐风》角枕粲兮。《礼·内则》敛枕簟。又《唐韵》之赁切《集韵》《韵会》《正韵》职任切。义同。又车后横木也。《小尔雅》轸谓之枕。又鱼脑中骨曰枕。《尔雅·释虫》鱼枕谓之丁。又姓。《姓苑》出下邳。又《广韵》直深切《集韵》持林切,□音沈。系牛杙也。又木名。《释名》乌梓一名枕,一名豫。又《本草纲目》枕木即钓樟。又叶知险切,音展。《诗·陈风》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藉藉:《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慈夜切,音躤。《说文》祭藉也。《易·大过》藉用白茅。〈注〉荐藉于物。又《礼·曲礼》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注〉藉,藻也。〈疏〉凡执玉必有其藻,以承于玉。《仪礼·聘礼注》藉谓缫也。缫所以蕴藉玉。又《孟子》助者,藉也。《赵岐注》犹人相借力助之也。《战国策》藉兵乞食于西周。又《前汉·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注〉宽博有余也。又《后汉·隗嚣传》光武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所以慰藉之良厚。又《纲目集览》身之所依曰藉。又《释名》咀藉也,以藉齿牙也。又秦昔切,音籍。狼藉,离披亲乱貌。《前汉·江都易王传》国中口语藉藉,无复至江都。又《周语》宣王即位,不藉千亩。《前汉·文帝纪》其开藉田。又《谷梁传·哀十三年》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注〉藉谓贡献。又《庄子·应帝王》猿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注〉藉,绳也。又《史记·武安侯传》今吾身在也,而人皆藉吾弟。〈注〉藉,蹈也。又姓。《国语》藉偃,晋大夫。又《唐韵古音》读胙。《史记·商君传》注新序论:周室归藉。《索隐》藉音胙。又《韵补》秦二切。《班固·西都赋》原野萧条,目极四裔。禽相镇压,兽相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