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qǐ bái lài
成语注音:ㄙㄧˇ ㄑㄧˇ ㄅㄞˊ ㄌㄞˋ
成语简拼:SQBL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死乞白賴
成语解释
形容纠缠不休。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死求百赖、死求白赖、死乞百赖
成语接龙
1、死乞白赖→赖有此耳→耳不旁听→听天由命→命世之才→才华超众→众寡势殊→殊勋异绩→绩学之士→士死知己→己溺己饥→饥不遑食→食前方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寒仙子→子为父隐→隐约其词→词不逮理→理冤摘伏→伏地圣人→人取我与→与民除害
2、死乞白赖→赖有此耳→耳聪目明→明珠投暗→暗中摸索→索隐行怪→怪事咄咄→咄咄书空→空口无凭→凭轼结辙→辙乱旂靡→靡然向风→风靡一世→世道人心→心粗胆大→大人先生→生死关头→头上著头→头没杯案→案兵束甲→甲冠天下→下回分解→解甲归田→田翁野老→老马嘶风
3、死乞白赖→赖有此耳→耳满鼻满→满座风生→生死与共→共挽鹿车→车轨共文→文人学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食鸣锺→锺鸣漏尽→尽其在我→我武惟扬→扬风扢雅→雅俗共赏→赏一劝众→众怒难犯→犯颜苦谏→谏争如流→流汗浃背→背城借一→一花独放→放纵驰荡→荡产倾家
4、死乞白赖→赖有此耳→耳濡目及→及笄年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成弗居→居官守法→法灸神针→针芥相投→投井下石→石火光阴→阴阳交错→错落高下→下里巴人→人命关天→天与人归→归十归一→一年一度→度日如年→年深月久→久安长治→治病救人→人面兽心→心头撞鹿
5、死乞白赖→赖有此耳→耳视目听→听其自便→便还就孤→孤军深入→入幕之宾→宾入如归→归正守丘→丘山之功→功盖天下→下坂走丸→丸泥封关→关门打狗→狗续貂尾→尾大难掉→掉三寸舌→舌锋如火→火烛银花→花街柳陌→陌路相逢→逢山开路→路断人稀→稀世之宝→宝刀未老
成语示例
(1)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他一见我就死乞白赖地拦住我,说他找我好几天了。』
(2)…调儿,麻子红把个村姑演得又稚又骚。——当代·陈忠实《白鹿原》
(3)…早就说好,不能离开她的家乡。他又舍不得她,死乞白赖,苦苦央求。贵他娘一时心思绵软,才折变了家产,跟…——当代·梁斌《红旗谱》
(4)…没有什么教门。』冯大狗说:『没有教门,为什么死乞白赖地闹共产?』江涛说:『目前不是为共产,是为抗日。——当代·梁斌《红旗谱》
成语造句
(1)陈屹大哥哥给美杏和舒欣讲解了“死乞白赖”的典故。
(2)大勇不会写成语“死乞白赖”的最后一个字。
(3)丹凤中学的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乞白赖”。
(4)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死乞白赖”几个大字。
(5)顺顺写不出成语“死乞白赖”,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6)有谁见过哪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7)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他一见我就死乞白赖地拦住我,说他找我好几天了。』。
(8)在去往庄河市第五高级中学的时候,春露哥哥给朝荪和大凤讲解了『死乞白赖』的故事。
(9)村姑对刘秀死乞白赖打诨骂俏动手动脚的骚情举动明着恼暗着喜噘嘴拒斜眼让半推半就实际上好的那个调调儿,麻子红把个村姑演得又稚又骚。
成语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可亏了他三个死乞白赖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乞乞:qǐ 1、<动>乞求。《班超告老归国》:『上书乞归曰。』2、<动>乞讨。《教战守策》:『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瞄之不暇。』qì 1、<动>给;给予。《晋书·谢安传》:『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2、<动>特指讨饭。《韩非子·诡使》:『今死士之孤饥饿乞于道,而优笑酒徒之属乘车衣丝。』[乞骸骨] 古代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的用语。
白白:bái 1、<名>白色。《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白质而黑章。』2、<形>纯洁;干净。《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问。』3、<形>明亮;光明。《赤壁则》:『相与枕藉手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4、<形>清楚;明白。《荀子·天论》:『功名不白。』《书搏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5、<形>真诚;坦白。《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各。』6、<动>禀告;陈述。《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7、<副>单单;只是。《红楼梦》:『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8、<名>指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左思《吴都赋》:『飞觞举白。』[白衣] 1.白色的衣。杜甫《可叹》:『天上浮云如白,斯须改变如苍狗。』2.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犹言『平民』,『老百姓』。《后汉书·崔骃传》:『以为不宜与白会。』3.古代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汉书·龚胜传》:『闻之白,戒君勿言也。』
赖赖:lài 1、<动>依赖;依靠。《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2、<动>赢利;有利。《战国策·卫策》:『为魏则善,为秦则不赖矣。』3、<副>幸亏。《柳毅传》:『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乞乞:《子集上·乙字部》《广韵》去讫切《集韵》《韵会》《正韵》欺讫切,□音□。求也。《礼·内则》五帝宪三王有乞言。《史记·王翦传》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后汉·李通传》以病上书乞身。又《释典》比丘者,华言乞士,谓内乞法资心,外乞食资身也。又姓。五代将乞力。又乞伏,复姓。又《集韵》丘既切《正韵》去冀切,□音器。凡与人物,亦曰乞。《前汉·朱买臣传》吏卒更乞匃之。〈注〉音气。《晋书·谢安传》谓甥羊昙曰:以墅乞汝。《郑樵·通志》气,气也。因声借为与人之乞,音气。因与人之义,借为求人之乞,此因借而借也。
白白:《午集中·白字部》《唐韵》旁陌切《集韵》《韵会》《正韵》薄陌切,□音帛。《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也。《释名》启也。如水启时色也。《尔雅·释天》秋为白藏。〈疏〉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周礼·冬官考工记》书绘之事,西方谓之白。《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青州,厥土白坟。又《礼·檀弓》殷人尚白。又《增韵》素也。洁也。《易·贲卦》白贲无咎。〈注〉其质素,不劳文饰也。又《说卦》巽为白。〈疏〉风吹去尘,故洁白也。又明也。《礼·曾子问》当室之白。〈注〉谓西北隅得户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注〉白道,谓明道也。《前汉·谷永传》反除白罪。〈注〉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又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汉·萧望之传》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又白衣,给官府趋走者。《前汉·两龚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又白徒,犹白身。《管子·乘马篇》白徒三十人奉车两。又白丁。《北史·李敏传》周宣帝谓乐平公主曰: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又白民。《魏书·食货志》庄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输五百石,听依第出身。又白着。《唐书·刘晏传》税外横取谓之白着。《春明退朝录》世人谓酒酣为白着。言刻薄之后人必颠沛,酩酊如饮者之着也。又《礼·玉藻》君衣狐白裘。《□注》以狐之白毛皮为裘也。又《尔雅·释器》白金谓之银。又《唐书·食货志》隋末行五铢白钱。又《前汉·□法志》罪人为白粲。〈注〉坐择米使正白,三岁□也。又《古今注》白笔,古珥笔,示君子有文武之备焉。又《字学渊源》飞白书,蔡邕见施垩帚而作。又星名。《博雅》太白谓之长庚。又旗名。《礼·明堂位》殷之大白。又罚爵名。《说苑》魏文侯与大夫饮,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又酒名。《礼·内则》酒清白。〈注〉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又稻曰白,黍曰黑。《周礼·天官·笾人》其实□蕡白黑。又马名。《诗·秦风》有马白颠。〈疏〉额有白毛,今之戴星马也。又猛兽名。《汲冢周书》义渠以兹白。〈注〉兹白,一名驳,能食虎豹。又虫名。《尔雅·释虫》蟫白鱼。〈注〉衣书中虫也。又《大戴礼》白鸟者,谓蚊蚋也。又草名。《前汉·西域传》邺善国多白草。又三白,正月雪也。《西北农谚》要宜麦,见三白。又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又梵言一年为一白。《传灯录》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又山名。《后汉·耿恭传》窦固前击白山,功冠三军。〈注〉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礼志》有司言,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又水名。《桑钦水经》白水出朝阳县西。又州名。《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又海外有白民国。见《山海经》。又白狄,狄别名。见《春秋·成九年》。又戎类有六,一曰老白。见《风俗通》。又姓。黄帝后。《左传》秦大夫白乙丙。又复姓。《史记·秦本纪》白冥氏,秦族。《潜夫论》吉白氏,莘姓后。又白杨提,代北三字姓。又《諡法》外内贞复曰白。又《玉篇》告语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禀白。同辈述事□义亦曰白。《前汉·高帝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后汉·钟皓传》钟瑾常以李膺言白皓。又《唐书·宦者传》宣宗时,诸道岁进阉儿,号私白。○按《说文》入声有白部,去声自部内亦载白字。在自部内者读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词言之气从鼻出,与口相助也。是告语之白读自,西方之白读帛,音义各别。许氏分为二部。《玉篇》合而为一,今从之。又《集韵》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又博陌切。与伯同。长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薮》有白鸾氏。〈注〉即伯字。又叶旁各切,音薄。《诗·小雅》裳裳者华,或黄或白。我觏之子,乘其四骆。又叶房密切,音弼。《苏轼·寒食雨诗》暗中偸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古文自。疾二切。考证:(《礼·明堂位》殷之太白。)谨照原文太白改大白。
赖赖:《酉集中·贝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落盖切,音癞。《说文》赢也。《类篇》一曰恃也。《书·大禹谟》万世永赖。〈疏〉万代常所恃赖。又《史记·高祖纪》大人常以臣无赖。〈注〉晋灼曰:赖,利也。无利於家也。或曰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猾为无赖。又《扬子·方言》予赖,雠也。南楚之外曰赖,秦晋曰雠。〈注〉赖,亦恶名。又姓。《风俗通》交址太守赖先。《玉海》赖氏,国名。汉有校尉赖丹。又《韵补》叶力制切。《班固·答宾戏》福不盈眦,祸溢于世,凶人且以自悔,况吉士而是赖。○按《说文》从贝剌声。俗作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