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ǐ gǔ gèng ròu
成语注音:ㄙㄧˇ ㄍㄨˇ ㄍㄥ ㄖㄡˋ
成语简拼:SGGR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死骨更肉
成语解释
犹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
起死回生
成语接龙
1、死骨更肉→肉薄骨并→并行不悖→悖言乱辞→辞尊居卑→卑不足道→道大莫容→容膝之地→地主之仪→仪态万千→千千万万→万头攒动→动如参商→商彝夏鼎→鼎成龙去→去食存信→信誓旦旦→旦夕之间→间不容发→发蒙解惑→惑世诬民→民生在勤→勤学好问→问十道百→百废具作
2、死骨更肉→肉颤心惊→惊耳骇目→目不给赏→赏奇析疑→疑信参半→半涂而废→废书而叹→叹老嗟卑→卑以自牧→牧豕听经→经文纬武→武断乡曲→曲突徙薪→薪尽火传→传龟袭紫→紫绶金章→章甫荐履→履霜之戒→戒备森严→严家饿隶→隶首之学→学如穿井→井底之蛙→蛙鸣狗吠
3、死骨更肉→肉山酒海→海水群飞→飞霜六月→月朗星稀→稀世之宝→宝刀未老→老之将至→至诚高节→节衣素食→食毛践土→土崩鱼烂→烂如指掌→掌上明珠→珠光寳气→气满志骄→骄阳似火→火冒三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开才路→路人皆知→知微知章
4、死骨更肉→肉跳神惊→惊心骇目→目不给赏→赏同罚异→异途同归→归根结底→底死谩生→生寄死归→归正首丘→丘山之功→功高不赏→赏心悦目→目瞪舌强→强识博闻→闻所未闻→闻名丧胆→胆大心小→小屈大伸→伸冤理枉→枉费心计→计穷智极→极情纵欲→欲盖弥彰→彰明较著
5、死骨更肉→肉跳心惊→惊才絶艳→艳如桃李→李广不侯→侯服玉食→食日万钱→钱可通神→神采奕然→然糠自照→照本宣科→科班出身→身当矢石→石火光阴→阴凝冰坚→坚如磐石→石沉大海→海不波溢→溢美之语→语出月胁→胁不沾席→席履丰厚→厚此薄彼→彼此彼此→此起彼伏
成语造句
(1)兵兵写不出成语“死骨更肉”,因此语文考试仅98分。
(2)大朋中学的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死骨更肉”。
(3)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死骨更肉”几个大字。
(4)珑石大哥哥给蕊琰和林礼讲述了“死骨更肉”的历史典故
(5)淼淼不会写成语“死骨更肉”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唐·牛肃《吴保安传》:『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死死:sǐ 1、<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又] <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3、<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4、<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5、<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6、<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骨骨:gǔ 1、<名>骨头。《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又] 指死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名>文学作品的刚健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又] 人的气质、气概。《宋书·武帝纪》:『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骨力] (1)力气。(2)笔法雄健有力。[骨立] 人相当消瘦。
更更:gēng 1、<动>改正;改变;更换。《<论语>十则》:『更也,人皆仰之。』《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2、<动>经历;经过。《与吴质书》:『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史记·大宛列传》:『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3、<副>交替;交互。《活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左忠毅公逸事》:『使将更休。』4、<量>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约二小时《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gèng 1、<副>另;另外。《荆轲刺秦王》:『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西门豹治邺》:『得更求好女,生日送之。』2、<副>再;又。《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副>重新。《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4、<副>更加;愈加。《赤壁之战》:『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5、<副>还。《孔雀东南飞》:『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6、<副>岂,怎么。刘长卿《登润州万岁楼》:『更能谈笑解重围。』7、<连>与;和。杨万里《春兴》:『不关春雨更春风。』8、<副>却。《<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事] (1)阅历世事。(2)交替发生的事情;常事。
肉肉:ròu 1、<名>人体及动物的肌肉。《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2、<名>蔬果除去皮核外的可食部分。《荔枝图序》:『瓤肉莹白如冰雪。』3、<形>声音丰满悦耳。《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肉袒] 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
死死:《辰集下·歹字部》《广韵》息姊切《集韵》《韵会》《正韵》想姊切,□斯上声。《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释名》死者,澌也,若冰释澌然尽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关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气聚散耳。《礼·曲礼》庶人曰死。《礼·檀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又《周礼·天官·疾医注》少曰死,老曰终。又《山海经》有不死国,在南海大荒中。《郭璞赞》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禀此遐龄,悠悠无竟。又圆丘山有不死树。《郭璞赞》万物暂见,人生如寄。不死之树,寿蔽天地。又《山海经》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不死山。又《刘孟会云》祖州海岛产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又姓。自、死、独、膊,代北四姓也。见《氏族略》。又叶息利切,音四。《宋玉·九辩》愿徼□而有待兮,泊莽莽与埜草同死。叶上至。《说文》从人作□。又□,同。
骨骨:《亥集上·骨字部》《唐韵》《韵会》古忽切《集韵》吉忽切,□音汨。《说文》肉之核也。《释名》骨,滑也。骨坚而滑也。《灵枢经》肾主骨,张筋化髓干,以立身。《周礼·天官·疾医》以酸养骨。〈注〉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谓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又牲骨。《礼·祭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仪礼·乡射礼注》以骨名肉,骨贵也。又姓。《隋书·骨仪传》骨仪,京兆长安人。又《唐书·东夷传》新罗,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别。又苦骨,苦参别名。又多骨,白荳□别名。见《本草纲目》。
更更:《辰集上·曰字部》《玉篇》□今作更。《集韵》隷作更。○按更字,诸韵书□作□字重文。《正字通》云俗字,非。
肉肉:《未集下·肉字部》(古文)宍《唐韵》如六切《集韵》《韵会》《正韵》而六切,□音衄。《说文》胾肉,象形。本书作□。《易·噬嗑》噬乾肉。《礼·孔子间居》觞酒豆肉。《左传·庄十年》肉食者鄙。《管子·水地篇》五藏已具,而后生肉。〈又〉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又《正字通》禽鸟谓之飞肉。《扬子·太□经》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又肉□。《史记·孝文帝纪》法有肉□三。〈注〉黥劓二,左右趾合一,凡三。又芝草名。《抱朴子·僊药卷》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有草芝,有肉芝。又视肉,兽名。见《山海经·郭璞注》视肉,形如牛肝,有两目,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又土肉,生海中。色黑,长五寸,大如小儿臂,有腹,无口耳,多足,可炙食。《本草》李时珍曰:此虫鱼之属,与土精名封同类。《郭璞·江赋》土肉石华。又《本草》人顶生疮,五色,如樱桃,破则自顶分裂,连皮剥脱至足,名曰肉人。夏子益奇疾方,常饮牛乳,即消。又《释名》肉,柔也。又《集韵》《韵会》《正韵》□如又切,音輮。钱璧之体。《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注〉肉,边也。好,孔也。《释文》肉,如字。又如授反。又锤体为肉。《前汉·律正志》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注〉锤之形如环,体为肉,孔为好。又肥满也。《礼·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疏〉肉谓肥满。〈又〉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注〉肥也。《释文》□而救反。又《史记·乐书》宽裕肉好。〈注〉肉好,言音之洪美。又《集韵》儒遇切,音孺。肌肉也。又《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边也。又《正字通》音腴。《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民丰肉而庳。刘昌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