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ī guò bàn yǐ
成语简拼:SGB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思過半矣
成语解释
①指已领悟大半。②指事情已获大部分解决。
成语用法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兵垣得人,而疆事思过半矣。▼清·钱谦益《兵科给事中李遇知授徵仕郎制》
(2)…不劳矣。』夫妻咸拜谢之。宦娘曰:『君之业,妾思过半矣,但未尽其神理,请为妾再鼓之。』温如其请,又曲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
成语造句
(1)坳仔镇初级中学的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思过半矣”。
(2)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思过半矣”几个大字。
(3)侃侃不会写成语“思过半矣”的最后一个字。
(4)小春写不出成语“思过半矣”的拼音。
(5)雄凯叔叔给卢燕和懿靳讲述了“思过半矣”的成语故事。
(6)这两个四类三端,时时究之于心,则督抚之道思过半矣。
(7)兵垣得人,而疆事思过半矣。见清·钱谦益《兵科给事中李遇知授徵仕郎制》。
(8)前往襄樊市第三十三中学的车上,涵韵哥哥给姿惠和莲尽讲了『思过半矣』的故事。
(9)酷吏成也好,败也罢,丰富的历史教训,斑斑可考;然其留害遗毒之深,不可小觑,有识之士,当思过半矣。
成语出处
《周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孔颖达疏:『思虑有益,以过半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过半过半:[guòbàn] 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行程过半。
思过思过:[sīguò] 对错误过失进行反思。闭閤思过,一县莫知所为。――《汉书·严延寿传》。
思思:sī 1、<动>思考;想。《论语》:『学而不思则罔。』2、<动>希望;盼望。《隆中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3、<动>想念;思念。《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4、<名>思绪;心情。《孔雀东南飞》:『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思理] 思辨能力。[思致] 思想情趣。
过过:guò 1、<动>走过;经过。《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2、<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3、<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4、<动>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名>过失。《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7、<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8、<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从] (1)互相往来。(2)应付;周旋。[过存] 问候。
半半:bàn 1、<名>一半,二分之一。《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曾无一言半词送我。』2、<名>中间。《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pàn<量>大块。《汉书·李陵传》:『令军人持二升糒,一半冰。』[半壁] 1.墙的一半.2.半边。刘沧《雨后游南门寺》:『半楼台秋月迥,一川烟水夕阳平。』
矣矣:yǐ 1、<助>表示肯定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扁鹊见蔡桓公》:『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2、<助>表示推测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3、<助>用于感叹,可译为『了』、『啊』。《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4、<助>表示请求、禁止语气,可译为『吧』。《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5、<助>与其他疑问词结合,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了』、『呢』。《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思思:《卯集上·心字部》(古文)恖《广韵》息兹切《集韵》《韵会》新兹切《正韵》息移切,□音司。《说文》睿也。《书·洪范》思曰睿。《六书总要》念也,虑也,绎理为思。又愿也。《诗·大雅》思皇多士。〈笺〉愿也。《正义曰》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愿也。又语巳辞。《诗·周南》不可泳思。又《大雅》神之格思。又语起辞。《诗·大雅》思齐太任。又《鲁颂》思乐泮水。又《諡法》谋虑不愆曰思。又州名。楚黔中地,唐置思州,以思邛水得名。又姓。以諡为氏,明有思志道。又《广韵》《集韵》《类篇》《韵会》□相吏切,音四。《扬雄·甘泉赋》储精垂思。又悲也。《诗·小雅》□思泣血。〈注〉思,去声,□思,哀以思。言悲也。又《书·尧典》钦明文思。〈注〉道德纯备谓之思。《音义》思,息嗣反。又如字。又叶相居切,音须。《徐干·室思诗》妾身虽在远,岂违君须臾。既厚不中薄,想君时见思。又叶桑才切,音腮。多须貌。《左传·宣二年》宋城者讴曰: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又念也。《易·咸卦》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诗·邶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说文》从心囟声。囟顶门骨空,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
过过:《酉集下·辵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卧切,戈去声。《玉篇》度也,越也。《正韵》超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礼·檀弓》过之者,俯而就之。《史记·贾生传》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又过失也。《书·大禹谟》宥过无大。〈注〉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前汉·文帝纪》俱去细过,偕归大道。又罪愆也。《周礼·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诛,以驭其过。又责也。《史记·项羽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卦名。易大过,小过。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戈。《广韵》经也。《书·禹贡》东过洛汭,北过洚水。又过所也。《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又国名。《左传·襄四年》处浇于过。〈注〉过,国名。东莱掖县有过乡。又□名。《诗·大雅》溯其过□。又姓。《后汉·刘陶传》过晏之徒。〈注〉过,姓,过国之后。《正韵》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考证:(《史记·贾谊传》自以为过之,今殆不及也。)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又原文无殆字今省。(《史记·高帝纪》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将军改大王。(《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过也。移所在识以为信。)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今照改。
半半:《子集下·十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博漫切,般去声。《说文》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易·系辞》思过半矣。《礼·学记》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韩非子·内储篇》疑也者,以为可者半,不可者半。又《集韵》《韵会》《正韵》□普半切,音泮。大片也。《前汉·李陵传》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注〉师古曰:半,读曰判。判,大片也。又《韵补》叶□眠切,音鞭。《道藏謌》游云落太阳,颰景凌三天。千秋似清旦,万岁犹日半。
矣矣:《午集中·矢字部》《唐韵》《集韵》于己切《韵会》羽已切《正韵》养里切,□音□。《说文》语已辞也。《徐曰》矣者,直疾。今试言矣,则出气直而疾会意。《柳宗元曰》决辞也。又叶于姬切,音依。《诗·小雅》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莱音厘。《正字通》通作巳。音以。与已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