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ō gǔ dào jīn
成语注音:ㄕㄨㄛ ㄍㄨˇ ㄉㄠˋ ㄐㄧㄣ
成语简拼:SGD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説古道今成语谜语先讲三皇五帝夏商周,再谈解放后
成语解释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形容话题广泛。同『说古谈今』。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谈话内容广泛
近义词
谈今论古、论今说古、说古谈今
成语接龙
1、说古道今→今愁古恨→恨海难填→填街塞巷→巷议街谈→谈优务劣→劣迹昭着→着人先鞭→鞭驽策蹇→蹇蹇匪躬→躬冒矢石→石破天惊→惊神破胆→胆小如鼷→鼷腹鹪枝→枝源派本→本小利微→微不足道→道头会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老天昏→昏镜重明→明昭昏蒙→蒙昧无知
2、说古道今→今愁古恨→恨相见晚→晚生后学→学而不厌→厌难折冲→冲锋陷锐→锐挫气索→索隐行怪→怪声怪气→气冲牛斗→斗志昂扬→扬己露才→才望高雅→雅俗共赏→赏心乐事→事半功百→百八真珠→珠零锦粲→粲花之论→论长道短→短吁长叹→叹老嗟卑→卑身屈体→体国经野
3、说古道今→今愁古恨→恨之入骨→骨肉团圆→圆顶方趾→趾踵相接→接三连四→四海为家→家常茶饭→饭来开口→口沸目赤→赤舌烧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波碌碌→碌碌寡合→合两为一→一刀两断→断梗飘萍→萍水相逢→逢凶化吉→吉光凤羽→羽翼既成→成千上万
4、说古道今→今非昔比→比肩皆是→是古非今→今夕何夕→夕惕若厉→厉兵秣马→马瘦毛长→长年累月→月黑风高→高人雅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伛影曲→曲眉丰颊→颊上三毛→毛举缕析→析肝吐胆→胆颤心惊→惊世絶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人三缄
5、说古道今→今来古往→往古来今→今月古月→月地云阶→阶前万里→里外夹攻→攻苦食啖→啖以重利→利齿能牙→牙白口清→清灰冷火→火海刀山→山童石烂→烂如指掌→掌上明珠→珠连璧合→合浦还珠→珠箔银屏→屏声敛息→息事宁人→人言可畏→畏缩不前→前庭悬鱼→鱼跃鸢飞
成语示例
(1)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24章:『干活儿不久,铁镇王三、王生茂和跛子福蛋他们就忘了刚才闹过的别扭,开始说古道今了。』
成语造句
(1)关关写不出成语“说古道今”,导致期末考试仅仅考了97分。
(2)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说古道今”几个大字。
(3)小奔不会写成语“说古道今”的最后一个字。
(4)新建县望城学校的望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说古道今”。
(5)叶蓓大哥哥给素雯和禧一讲解了“说古道今”的典故。
(6)闲时也爱在小茶馆说古道今,谈文吟诗,结交了很多好朋友。
(7)前往铜陵县顺安中学的车上,聪聪大哥哥给亿爽和森文介绍了『说古道今』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九回:『你们又文绉绉的说古道今,我那里省得?』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古道古道:[gǔdào] (1)传统的正道。今通称不趋附流俗,守正不阿为古道。夫重怀古道,枕籍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邮里逐鸡难,亦无党也。――汉·桓宽《盐铁论·殊路》。(2)古朴。古道热肠。忠厚古道。(3)古旧的路径。踏上石子铺的古道。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唐·李白《忆秦娥》。
说说:shuō 1、<动>陈说;讲说。《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动>说明;解说。《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3、<名>言论;说法;主张。《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4、<名>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黄生借书说》:『为一说,使与书俱。』shuì<动>劝说;说服。《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yuè<形>通『悦』。喜欢;高兴。《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古古:gǔ 1、<名>古代。《庄暴见孟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2、<形>历时长焦的;古老的。《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道道:dào 1、<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又] <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2、<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4、<名>道理;事理。《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5、<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6、<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7、<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好。』8、<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9、<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10、<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11、<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12、<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道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13、<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14、<量>元稹。《望喜驿》:『一道月光横忱前。』[道心] (1)犹言道德观念。(2)悟道之心。[道学] (1)道家的学说。(2)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道眼] 指抉择真妄的能力。[道义] (1)道德和义理。(2)道德和正义。[道艺] 学问与技能。
今今:jīn 1、<名>现在;如今。《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2、<名>现代;当代。《察今》:『察今可以知古。』3、<副>将要;将会。《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4、<连>假如;如果。《庄暴见孟子》:『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说说:《考证》《酉集上·言字部》(《易·益卦》民説无强。)谨照原文无强改为无疆。
古古:《丑集上·口字部》《唐韵》《集韵》公户切《韵会》果五切《正韵》公土切,□音鼓。《尔雅·释诂》古,故也。《说文》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曰》十口所传,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诗·邶风》逝不古处。《前汉·艺文志》世正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又《礼·祭义》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注〉先古,谓先祖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轮已庳,则於马终古登阤也。〈注〉终古,犹言常也。又贲古,县名。《前汉·地理志》益州郡贲古县。又姓。《广韵》周太王从邠适岐,称古公,其后氏焉。汉有古初,蜀志有广汉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又草名。《尔雅·释草》红茏古。〈注〉俗呼红草为茏鼓,语转耳。又《集韵》古暮切,音顾。亦作故,义同。《刘向·九叹》兴离骚之微文兮,兾灵修之壹悟。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姓轨于初古。又《字汇补》溪姑切,音枯。古成氏,复姓。汉广汉太守古成云。后秦古成诜,以文章参枢密。
道道:《酉集下·辵字部》衟《唐韵》徒皓切《集韵》《韵会》《正韵》杜皓切,□陶上声。《说文》所行道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诗·小雅》周道如砥。《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又《广韵》理也,衆[音zhòng]妙皆道也,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既道。〈注〉顺其道也。又国名。《左传·僖五年》江黄道柏。〈注〉道国,在汝南安阳县南。又《韵会》州名。汉属零陵郡,唐营州,攺道州。又当道,草名。《博雅》当道,马舄也。又《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陶去声。《正韵》言也。《孝经》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治也。与导同。《论语》道千乗[音chéng]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又引也。《左传·隐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又从也。《前汉·淮南王传》诸使者道长安来。《山海经》风道北来。〈注〉道,从也。又《字汇补》动五切,音覩。《易林》冬薮枯腐,当风于道。蒙蔽尘埃,左氏劳苦。又叶徒厚切,头上声。《诗·卫风》墙有茨,不可道也。叶下丑。
今今:《子集中·人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居吟切,音金。《说文》是时也。《广韵》对古之称。《诗·召南》迨其今兮。《毛传》今,急辞也。《朱传》今,今日也。不待吉也。又《圆觉经》无起无灭,无去来今。〈注〉谓过去见在未来三世。又《韵补》叶居青切,音京。《诗·周颂》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又叶居良切,音姜。《易林》庭爎夜明,追古伤今。阳弱不制,阴雄坐房。从亼□会意。□,古文及字。巳往为古,逮及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