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ǎng xīn yuè mù
成语注音:ㄕㄨㄤˇ ㄒㄧㄣ ㄩㄝˋ ㄇㄨˋ
成语简拼:SXYM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爽心悅目
成语英文:clear
成语解释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心情愉快
近义词
兴高采烈、适心娱目
反义词
愁肠百结
成语接龙
1、爽心悦目→目不给赏→赏高罚下→下陵上替→替天行道→道合志同→同心戮力→力不从心→心粗胆大→大本大宗→宗庙社稷→稷蜂社鼠→鼠腹蜗肠→肠肥脑满→满坑满谷→谷父蚕母→母慈子孝→孝子爱日→日已三竿→竿头日进→进退失措→措心积虑→虑周藻密→密密层层→层见迭出
2、爽心悦目→目不忍覩→覩始知终→终身大事→事过景迁→迁莺出谷→谷马砺兵→兵不血刃→刃迎缕解→解人难得→得意洋洋→洋洋纚纚→纚风沐雨→雨丝风片→片甲无存→存而不论→论高寡合→合衷共济→济世救人→人间天上→上善若水→水流花谢→谢天谢地→地崩山摧→摧刚为柔
3、爽心悦目→目达耳通→通儒达识→识明智审→审曲面势→势如水火→火冒三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尽援绝→绝其本根→根深蒂结→结绳而治→治病救人→人强马壮→壮气吞牛→牛高马大→大仁大义→义正辞约→约定俗成→成双成对→对牛鼓簧→簧口利舌→舌剑唇枪
4、爽心悦目→目瞪口结→结舌钳口→口服心服→服牛乘马→马耳春风→风雨如晦→晦迹韬光→光彩耀目→目不忍见→见微知着→着手成春→春晖寸草→草木知威→威风八面→面目狰狞→狞髯张目→目空余子→子虚乌有→有耻且格→格物穷理→理冤摘伏→伏龙凤雏→雏凤清声→声吞气忍
5、爽心悦目→目瞪口歪→歪八竖八→八百孤寒→寒灰更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围翠绕→绕梁之音→音容笑貌→貌合心离→离魂倩女→女织男耕→耕当问奴→奴颜婢膝→膝行肘步→步人后尘→尘羹涂饭→饭来开口→口角春风→风卷残云→云合雾集→集矢之的→的一确二→二竖为虐
成语示例
(1)这千年万代无边的戈壁荒滩已经出现了无数水光闪闪的纵横渠道和水库,已经出现了无数爽心悦目的绿洲。▼碧野《新疆在欢呼》
成语造句
(1)爱民区八达学校的依尔觉罗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爽心悦目”。
(2)成语爽心悦目和心情有关。
(3)赫赫写不出成语“爽心悦目”,因此期中考试只有98分。
(4)练习本的第二页写着“爽心悦目”几个大字。
(5)沛睿叔叔给针湘和羡丽讲述了“爽心悦目”的成语故事。
(6)小茗不会写成语“爽心悦目”的最后一个字。
(7)这些安安静静随时守分的女人,更让人到悠然自若、爽心悦目。
(8)在前往寿光的高铁上,兮叔叔给他的宝贝儿子讲解了『爽心悦目』的典故。
(9)四月的滇南,草长莺飞,繁花似锦,明丽的春光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
(10)院子虽然不大,但花花草草安排的却也爽心悦目,叶鹏找了一块干净的地面,缓缓的打起了太极。
(11)火欢的美,不像冷香那样高贵优雅、倾国倾城,但是火欢就像是天生的尤物,落落大方,诞玉沫珠,让人爽心悦目。
(12)这千年万代无边的戈壁荒滩已经出现了无数水光闪闪的纵横渠道和水库,已经出现了无数爽心悦目的绿洲。见碧野《新疆在欢呼》。
成语出处
明·无名氏《人中画·风流配》一:『长篇短章,不为不多,然半属套语,半属陈言,求一言清新俊逸,赏心悦目者,迥然可得。』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悦目悦目:好看:赏心悦目;天空几抹晚霞,鲜明悦目。
爽爽:shuǎng 1、<形>明朗;清爽。《水经注·庐江水》:『风泽清旷,气爽节和。』2、<形>直爽;爽快。《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概。』3、<形>过失;差错。《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4、<动>伤;败坏。《老子》:『五音令爱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气] (1)清爽的空气。(2)豪爽的气概。[爽约] 失气。
心心:xīn 1、<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2、<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心志] 内心;意志。
悦悦:yuè 1、<形>高兴。《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出,桓侯不悦。』2、<动>喜爱。《五蠹》:『而民悦之,使王天下。』
目目:mù 1、<名>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2、<动>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动>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名>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5、<名>行列;条目。《<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论] (1)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2)肤浅之论。
爽爽:《巳集中·爻字部》《唐韵》疏两切《集韵》所两切,□音塽。《说文》明也。从□从大。〈注〉徐锴曰:大,其中□缝光也。《书·仲虺之诰》用爽厥师。〈传〉爽,明也。又《盘庚》故有爽德自上。〈传〉汤有明德在天。◎按蔡传:故有爽德为句。自上二字连下,其罚汝三字为句,爽训失也。与孔传异。又康诰:爽惟民迪吉康。又大诰:爽邦由哲。左传昭四年:二惠竞爽。又昭七年: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又《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又《牧誓》时甲子昧爽。〈传〉昧爽,早旦。又《左传·昭三年》请更诸爽垲者。〈注〉爽,明也。〇按增韵云:又清快也。即爽垲之义。又史记屈原贾谊传:爽然自失矣。又《尔雅·释言》爽,差也,忒也。《扬子·方言》爽,过也。《书·洛诰》惟事其爽侮。《周语》晋侯爽二。《列子·黄帝篇》昏然五情爽惑。又《扬子·方言》爽猛也。齐晋曰爽。又《广韵》烈也。又贵也。又星名。细爽,免星七之一。见《史记·天官书》又《左传·昭十七年》爽鸠氏司□也。〈注〉爽鸠,鹰也。又人名,左爽见《战国策》。又《类篇》师庄切,音霜。义同。《诗·卫风》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又《小雅》其德不爽,寿考不忘。〇按朱子诗传,爽叶师庄反。集韵,爽本载十阳韵中。古有此音,不必叶也。又《老子·道德经》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又《楚辞·招魂》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注〉败也。楚人谓羹败曰爽。又《左传·定二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释文》爽,音霜。马无肃爽之名。爽,或作霜。贾逵云:色如霜纨。马融说肃爽,鴈也。马似之。〇按广韵十阳韵中作驦。同騻。不载爽字。惟集韵驦注云:通作爽。又叶音生。《后汉·马融传》丰彤薱蔚,崟□槮爽,翕习春风,含津吐荣。〈注〉槮爽,林木貌。爽协音生。
心心:《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息林切《集韵》《韵会》《正韵》思林切。《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玉篇》《广韵》□训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又《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又本也。《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正义曰》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注〉得气之本也。《孔疏》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诗序》情动于中。《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不提心,谓不绝中央也。《古歌》日出当心,谓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言月当天中也。又东方五度,宿名。《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又《礼·明堂位》夏后氏祭心。〈注〉气主盛也。又《月令》季夏祭先心。〈注〉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则心为尊也。又去声。《吴棫·韵补》息吝切。《外纪》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下心字去声。又叶思真切,音新。《前汉·安世房中歌》我定正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敎申申。又叶先容切,音松。《诗·大雅》吉甫作颂,□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前汉·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又叶思征切,音騂。《扬子·太□经》勤于心否贞。又叶桑鸠切,音修。《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箫叶疏鸠切。又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观海诗》善即谁为御,我来无别心。聊复寓兹兴,兹兴将何咏。《说文》长笺》借华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蕴同文诸书,各以意阐古文,与今文稍远,槪不泛引。《类篇》偏旁作忄。亦作□。◎按《字汇》《正字通》心俱音辛,误。辛在真韵,齐齿音也。心在侵韵,闭口音也。如心字去声,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乃齐齿音也。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乃闭口音,有音而无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类是也。盖齐齿之辛,商之商也,闭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无别。
悦悦:《卯集上·心字部》《广韵》弋雪切《集韵》《韵会》欲雪切,□音阅。《尔雅·释诂》乐也。又服也。《韵会》喜也。又姓。《后燕录》有悦绾。又或作说。《易·益卦》民说无疆。《兑卦》说以先民。《论语》不亦说乎。《毛氏曰》古与论说字通用。后人作悦字。以别之。亦作兑。《礼·学记》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目目:《午集中·目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莫六切,音牧。《说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韩诗外传》心之符也。《礼·郊特牲》气之清明者也。易说卦离为目。〈注〉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书·舜典》明四目。〈注〉广四方之视,以决天下壅蔽。又《博雅》视也。凡注视曰目之。《史记·□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动目以谕也。《前汉·高帝纪》范增数目羽击沛公。又含怒侧视也。《周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尔雅》要也。《周礼·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见也。《公羊传·桓二年》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注〉目,见也,斥见其恶也。又称也。《谷梁传·隐元年》段,郑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注〉谓称郑伯。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又节目。《礼·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方氏曰:节则木理之刚,目则木理之精。又题目。《后汉·许劭传》曹操微时,常求劭为己目。〈注〉命品藻为题目。《晋书·山涛传》甄拔人物,各有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又凡目。《周礼·天官·小宰》师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传·僖五年》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事也。又科目。《旧唐书·懿宗纪》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举人。《宋史·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土,有诸科,有武举,常选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又黄目,周彝名。《礼·明堂位》郁尊用黄目。又晖目,鸩鸟也。《淮南子·缪称训》晖目知晏。〈注〉晏,无云也。天将晏静,晖目先鸣。又比目,鱼名。不比不行。亦谓之鲽。见《尔雅·释地》。又横目,傅草别名。鬼目,苻草别名。俱见《尔雅·释草》。又海外有一目国,一目中其面而居。见《山海经》。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两峰,峰顶各一池,若天左右目。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河目县,属幷[同并]州。又州名。《唐书·地理志》目州隷陇右道。又姓。《潜夫论》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后。又目宿,草名。通作□。《前汉·西城传》马耆目宿。《史记·大宛传》作苜蓿。又叶莫笔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穷志,貌有饥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跃舟船之檝。惜东壁之光,不以寓贫妇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