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āng xíng cǎo xiǔ
成语注音:ㄕㄨㄤ ㄒㄧㄥˊ ㄘㄠˇ ㄙㄨˋ
成语简拼:SXCX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霜行艸宿
成语解释
指在霜露中行走,草野中息宿。形容奔波劳苦。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旅行等
成语接龙
1、霜行草宿→宿弊一清→清源正本→本末倒置→置棋不定→定倾扶危→危如累卵→卵覆鸟飞→飞砂走石→石心木肠→肠肥脑满→满腹牢骚→骚人墨客→客死他乡→乡书难寄→寄鴈传书→书声朗朗→朗月清风→风雷之变→变心易虑→虑周藻密→密锣紧鼓→鼓舌摇唇→唇辅相连→连珠合璧
2、霜行草宿→宿水飡风→风激电骇→骇目振心→心乡往之→之死靡二→二缶锺惑→惑世诬民→民脂民膏→膏腴之地→地主之仪→仪态万方→方枘圜凿→凿隧入井→井臼亲操→操纵自如→如渴如饥→饥不择食→食方于前→前挽后推→推己及人→人非物是→是非得失→失时落势→势不可遏
3、霜行草宿→宿水飱风→风行革偃→偃武兴文→文理不通→通衢广陌→陌路相逢→逢君之恶→恶声恶气→气涌如山→山高水低→低头耷脑→脑满肠肥→肥头大面→面若死灰→灰躯糜骨→骨瘦形销→销声匿影→影形不离→离题万里→里出外进→进贤兴功→功成名遂→遂心快意→意气相投
4、霜行草宿→宿水飱风→风清月白→白首穷经→经天纬地→地崩山摧→摧眉折腰→腰金衣紫→紫绶金章→章父荐屦→屦及剑及→及瓜而代→代人捉刀→刀头剑首→首身分离→离本趣末→末路之难→难分难解→解衣包火→火耕水种→种学绩文→文人学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
5、霜行草宿→宿水餐风→风尘之警→警愦觉聋→聋者之歌→歌功颂德→德容兼备→备尝艰苦→苦难深重→重振旗鼓→鼓睛暴眼→眼笑眉飞→飞米转刍→刍荛之言→言行相诡→诡谲多变→变名易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态复还→还朴反古→古井无波→波澜老成→成羣集党
成语造句
(1)成语「霜行草宿」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霜行草宿”几个大字。
(3)明海学校的独孤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霜行草宿”。
(4)文鑫哥哥给兰荷和军晓讲了“霜行草宿”的故事。
(5)小凡不会写成语“霜行草宿”的最后一个字。
(6)小毛写不出成语“霜行草宿”,导致语文测试才考了97分。
成语出处
《宋书·孝义传·孙法宗》:『单身勤苦,霜行草宿,营办棺椁,造立冢墓,葬送母兄,俭而有礼。』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霜霜:shuāng 1、<名>霜。《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 <动>结霜。《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名>白色的看来像霜的物体。《秋浦歌》:『不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滕王阁序》:『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冰盘若琥珀,何似糖霜美?』3、<形>白;白色。《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又何妨。』4、<形>比喻高洁。《南齐书·沈驎士传》:『玉质逾洁,霜操日严。』5、<名>比喻冷酷或威严。《晋书·索琳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焚。』6、<名>年。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夜忆咸阳。』[霜操] 坚贞高洁的节操。[霜毛] (1)洁白的毛羽。(2)白发。
行行:xíng 1、<动>行走。《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动>出行。《殽之战》:『为吾子之将行也。』3、<动>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4、<动>传布。《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行,难已。』5、<动>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6、<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7、<名>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8、<副>将;即将。《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9、<量>遍;次。《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háng 1、<名>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行。』2、<名>行列;队伍。《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3、<名>辈;辈分。《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4、<量>指成行的事物。《孔雀东南飞》:『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行宫] 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行将] 即将。[行李] (1)使者。(2)行装。[行人] (1)出使的人。(2)行路人。(3)出征的人。[行者] (1)行路人。(2)出征的人。(3)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行装] 出门携带的衣物。
草草:cǎo 1、<名>草;草本植物的总称。《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2、<名>荒野;草野。《<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3、<名>乡间;民间。《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4、<形>粗糙;粗劣。《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5、<名>初稿;草稿。《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6、<名>汉字的一种字体,流行于汉初,笔画相连,写来迅速。如『狂草』、『真草隶篆。』[草鄙] 粗野鄙陋。《战国策·赵策三》:『臣南方草之人也,何足问?』[草草] 1.草木茂盛的样子。苏轼《各子由记园中草木》:『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2.忧愁的样子。《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3.辛苦的样子。杜甫《园人送瓜》:『园人非故侯,种此何草。』4.匆促。杜甫《送长孙九待御赴武威判官》:『闻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创] 1.开始创建或创办。《汉书·终军传》:『夫天命初定,万事草。』2.起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草未就,会遭此祸。』[草次] 1.匆忙急遽。2.露宿于草野间。[草蹙] 仓猝;匆忙。[草菅] 1.草茅,喻轻贱。班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然。』(艾:通『刈』。)后称任意残杀人命为『草菅人命。』2.草野;民间。陆游《薏苡》:『呜呼!奇材从古弃草,君试求之篱落间。』[草芥] 比喻轻微而无价值的东西。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草具] 指粗劣的食物。《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草莽] 1.荒野。陶渊明《归园田居》:『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2.草野;民间。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乃令重黎举夔于草之中而进之。』
宿宿:sù 1、<动>住宿;过夜。《涉江》:『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2、<名>住宿的地方。《周礼·遗人》:『三十里有宿。』3、<名>夜晚。《齐民要术·水稻》:『净淘种子,渍浸三宿。』4、<形>隔夜的;隔年的;旧有的。《采草药》:『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5、<形>富有阅历的;经验丰富的(老人)。xiù<名>星宿。特指二十八宿。《列子·天瑞》:『日月星宿不当坠也。』[宿将] 经验丰富的老将。[宿儒] 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世] 佛教指人的前生。[宿昔] (1)早晚,指很短的时间。(2)前一天夜晚;昨夜。(3)往日;从前。(4)平素;一向。
霜霜:《戌集中·雨字部》《唐韵》所庄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庄切,□音驦。《玉篇》露凝也。《释名》其气惨毒,物皆丧也。《大戴礼》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易·坤卦》履霜坚冰至。《诗·秦风》白露为霜。又《字汇补》国名。《西域记》屈霜国。又姓。见《姓苑》。又《正字通》正年曰霜。《李白诗》陛下之寿三千霜。又《集韵》《类篇》□色壮切,音孀。陨霜,杀物也。或作灀。《潘岳·马汧督诔》马生爰发,在险弥亮。精贯白日,猛烈秋霜。
行行:《申集下·行字部》《唐韵》户庚切《集韵》《韵会》《正韵》何庚切,□音蘅。《说文》人之步趋也。《类篇》从彳从亍。《韵会》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举,而后为行者也。《尔雅·释宫》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释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广韵》适也,往也,去也。又《增韵》路也。《礼·月令》孟冬,其祀行。〈注〉行,在庙门外之西,为軷壤,高二寸,广五寸,轮四尺,设主軷上。又道也。《晋语》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汨□其五行。《韵会》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广韵》周有大行之官。《论语》行人子羽修饰之。又语也。《尔雅·释诂》行,言也。〈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又歌行。《前汉·司马相如传》为鼓一再行。《师古曰》行谓引,古乐府长歌行,短歌行,此其义也。又《唐书·韩琬传》器不行窳。《音义》不牢曰行,苦恶曰窳。又《广韵》下孟切,胻去声。《玉篇》行,迹也。《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注〉德行内外,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又姓。《后汉·光武纪》隗嚣遣将行巡□扶风。〈注〉行,姓。巡,名。汉行佑为赵相。又《集韵》寒冈切,音杭。《类篇》列也。《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注〉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行。行亦卒之行列。《吴语》吴王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注〉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谓之方□。又中行,复姓。《通志·氏族略》中行氏,晋公族隰叔之后也,汉文时有宦者中行说。又太行,山名。《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注〉太行在河内山阳县西。又《广韵》户浪切,音笐。次第也。又辈行也。《杜甫诗》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郞丈人行。又《韵会》行行,刚健貌。《论语》子路行行如也。又《类篇》下朗切,音沆。义同。又《韵补》叶先韵。《焦氏·易林》缺破不完,残祭侧偏。公孙幽遏,跛踦后行。又《集韵》乎监切,音嗛。与衔同。考证:(《左传·隐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鸡犬。)谨照原文鸡犬改犬鸡。(《杜甫诗》岂知吾甥不流宕。)谨照原文岂知改岂如。
草草:《申集上·草字部》(古文)屮《唐韵》采老切《集韵》在早切《韵会》《正韵》采早切,□音懆。《说文》作草,百卉也。经典相承作草。《书·禹贡》厥草惟繇。《诗·小雅》在彼丰草。《礼·祭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注〉草艾,谓艾取草也。《论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大戴礼·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又《史记·陈丞相世家》恶草具进。〈注〉草,粗也。又《篇海》苟□曰草草。《春秋·隐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注〉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其礼也。〈疏〉草次,犹造次也。又《诗·小雅》劳人草草。〈传〉草草,劳心也。又《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万物于草创之始。又《前汉·淮南王传》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廼遣。〈注〉谓为文之草藳。《百官志注》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后汉·□宠传》萧何草律。又《魏志·卫觊传》觊好古文,隷、草无所不善。又姓。《正字通》草中。又《韵补》脞五切,徂上声。《徐干·齐都赋》焚梗林,燎圃草。又此苟切,凑上声。《边让·章华赋》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嫱之素肘。形便纤以婵娟兮,若流风之靡草。又《说文》自保切,音皁。草斗,栎实也,一曰橡斗子。《徐铉曰》今俗以此为草木之草,别作皁字,为黑色之皁。案栎实可染白为黑,故曰草,通用。今俗书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无意义。考证:(《说文》自保切,音皁。斗栎实也,橡斗子。)谨照原文皁下增草字。橡斗上增一曰二字。(《徐铉曰》实可染白为黑。)谨照原文白改帛。
宿宿:《寅集上·宀字部》夙《广韵》息逐切《集韵》《韵会》息六切,□音夙。《说文》止也。《玉篇》夜止也,住也。《诗·周颂》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注〉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周礼·地官》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又星宿各止其所,故名宿。二十八宿,亦名二十八次。次,舍也。《释名》宿,宿也,言星各止住其所也。又《增韵》安也,守也。《左传·昭二十九年》官宿其业。〈注〉宿,安也。又《周礼·宫正注》诸吏直宿,谓职王宫之守卫者。又《广韵》素也。《史记·信陵传》晋鄙嚄咤宿将。又《庄子·列传》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又国名。《春秋·隐二年》及宋人盟于宿。又邑名。《史记·卫世家》孙林父甯殖,谋逐献公怒如宿。又蒯瞶入宿。又《史记·吴世家》将舍於宿。《左传》作戚,字别义同。又姓。《风俗通》汉鴈门太守宿祥,明正德中蜀人宿进。又通作夙,早也。《周礼·春官》世妇,掌女宫之宿戒。〈注〉宿戒,当给事,谓豫告之也。又与肃同。《礼·祭统》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注〉宿读为肃戒也。又《仪礼·宿尸注》宿,与曲礼主人肃客入之肃同。又去声。《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息救切,音秀。列星也。◎按《史记》《汉书》二十八宿。《正义》音息袖反,又音夙。《左思·吴都赋》穷飞鸟之栖宿,注亦音秀,是星宿之宿,与栖宿之宿,古皆通同。又叶息流切,音羞。《庄子·天地篇》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又叶相即切,音息。《班彪·冀州赋》遵大路以北逝兮,正赵衰之采邑。丑柏人之恶名兮,圣高帝之不宿。考证:(《左传·昭二十六年》官宿其业。)谨照原文二十六年改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