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ǎng xīn huō mù
成语注音:ㄕㄨㄤˇ ㄒㄧㄣ ㄏㄨㄛˋ ㄇㄨˋ
成语简拼:SXHM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爽心豁目
成语解释
心神爽朗,眼界开阔。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1、爽心豁目→目别汇分→分斤拨两→两败俱伤→伤心蒿目→目睫之论→论千论万→万人之敌→敌力角气→气满志得→得而复失→失张冒势→势如劈竹→竹马之友→友风子雨→雨散风流→流星赶月→月缺花残→残民以逞→逞怪披奇→奇文共赏→赏贤使能→能文能武→武爵武任→任贤使能
2、爽心豁目→目不别视→视如粪土→土龙沐猴→猴年马月→月旦春秋→秋毫勿犯→犯言直谏→谏尸谤屠→屠门大嚼→嚼腭搥床→床上迭床→床上施床→床上叠床→床上安床→床下安床→床头金尽→尽思极心→心存目想→想入非非→非同寻常→常胜将军→军令如山→山积波委→委靡不振
3、爽心豁目→目不给赏→赏不逾时→时亨运泰→泰山其颓→颓垣断堑→堑山堙谷→谷马砺兵→兵不血刃→刃树剑山→山穷水断→断决如流→流星掣电→电光石火→火灭烟消→消声匿影→影只形孤→孤行己意→意在笔先→先河后海→海楛石烂→烂若披掌→掌上观文→文治武力→力透纸背
4、爽心豁目→目不忍视→视如陌路→路柳墙花→花花绿绿→绿惨红销→销魂荡魄→魄散魂消→消极怠工→工力悉敌→敌国外患→患难夫妻→妻儿老少→少不经事→事核言直→直木必伐→伐功矜能→能言快语→语不投机→机不可失→失张失志→志在千里→里谈巷议→议论风发→发无不捷
5、爽心豁目→目不邪视→视为儿戏→戏彩娱亲→亲上做亲→亲疏贵贱→贱目贵耳→耳鬓厮磨→磨礲浸灌→灌夫骂座→座无虚席→席卷而逃→逃之夭夭→夭桃襛李→李广难封→封豨修蛇→蛇蝎心肠→肠肥脑满→满腹牢骚→骚翁墨客→客死他乡→乡壁虚造→造端托始→始终不易→易口以食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爽心豁目”几个大字。
(2)飞飞写不出成语“爽心豁目”,所以单元测试才考了99分。
(3)小玲不会写成语“爽心豁目”的最后一个字。
(4)兴安乡兴安中学的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爽心豁目”。
(5)懿颍哥哥给钰萍和斯乔讲了“爽心豁目”的故事。
成语出处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故梅村诗嫌其使典过繁,翻致腻滞;一遇白描处,即爽心豁目,情余于文。』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爽爽:shuǎng 1、<形>明朗;清爽。《水经注·庐江水》:『风泽清旷,气爽节和。』2、<形>直爽;爽快。《晋书·桓温传》:『温豪爽有风概。』3、<形>过失;差错。《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4、<动>伤;败坏。《老子》:『五音令爱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气] (1)清爽的空气。(2)豪爽的气概。[爽约] 失气。
心心:xīn 1、<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2、<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心志] 内心;意志。
豁豁:huò 1、<形>广阔。《桃花源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形>深邃。徐悱《古意酬刘长史溉》:『此江称豁险。』3、<动>排遣;免除。王士祯《书剑侠二事》:『传令吏归舍,释妻子,豁其赔偿。』huō 1、<形>残缺。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稀豁之处,锄而补之。』2、<动>舍弃。《红楼梦》:『明儿你们豁出些辛苦来罢。』huá豁拳,即猜拳。
目目:mù 1、<名>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2、<动>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动>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名>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5、<名>行列;条目。《<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论] (1)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2)肤浅之论。
爽爽:《巳集中·爻字部》《唐韵》疏两切《集韵》所两切,□音塽。《说文》明也。从□从大。〈注〉徐锴曰:大,其中□缝光也。《书·仲虺之诰》用爽厥师。〈传〉爽,明也。又《盘庚》故有爽德自上。〈传〉汤有明德在天。◎按蔡传:故有爽德为句。自上二字连下,其罚汝三字为句,爽训失也。与孔传异。又康诰:爽惟民迪吉康。又大诰:爽邦由哲。左传昭四年:二惠竞爽。又昭七年: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又《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又《牧誓》时甲子昧爽。〈传〉昧爽,早旦。又《左传·昭三年》请更诸爽垲者。〈注〉爽,明也。〇按增韵云:又清快也。即爽垲之义。又史记屈原贾谊传:爽然自失矣。又《尔雅·释言》爽,差也,忒也。《扬子·方言》爽,过也。《书·洛诰》惟事其爽侮。《周语》晋侯爽二。《列子·黄帝篇》昏然五情爽惑。又《扬子·方言》爽猛也。齐晋曰爽。又《广韵》烈也。又贵也。又星名。细爽,免星七之一。见《史记·天官书》又《左传·昭十七年》爽鸠氏司□也。〈注〉爽鸠,鹰也。又人名,左爽见《战国策》。又《类篇》师庄切,音霜。义同。《诗·卫风》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又《小雅》其德不爽,寿考不忘。〇按朱子诗传,爽叶师庄反。集韵,爽本载十阳韵中。古有此音,不必叶也。又《老子·道德经》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又《楚辞·招魂》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注〉败也。楚人谓羹败曰爽。又《左传·定二年》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释文》爽,音霜。马无肃爽之名。爽,或作霜。贾逵云:色如霜纨。马融说肃爽,鴈也。马似之。〇按广韵十阳韵中作驦。同騻。不载爽字。惟集韵驦注云:通作爽。又叶音生。《后汉·马融传》丰彤薱蔚,崟□槮爽,翕习春风,含津吐荣。〈注〉槮爽,林木貌。爽协音生。
心心:《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息林切《集韵》《韵会》《正韵》思林切。《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玉篇》《广韵》□训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又《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又本也。《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正义曰》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注〉得气之本也。《孔疏》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诗序》情动于中。《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不提心,谓不绝中央也。《古歌》日出当心,谓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言月当天中也。又东方五度,宿名。《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又《礼·明堂位》夏后氏祭心。〈注〉气主盛也。又《月令》季夏祭先心。〈注〉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则心为尊也。又去声。《吴棫·韵补》息吝切。《外纪》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下心字去声。又叶思真切,音新。《前汉·安世房中歌》我定正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敎申申。又叶先容切,音松。《诗·大雅》吉甫作颂,□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前汉·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又叶思征切,音騂。《扬子·太□经》勤于心否贞。又叶桑鸠切,音修。《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箫叶疏鸠切。又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观海诗》善即谁为御,我来无别心。聊复寓兹兴,兹兴将何咏。《说文》长笺》借华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蕴同文诸书,各以意阐古文,与今文稍远,槪不泛引。《类篇》偏旁作忄。亦作□。◎按《字汇》《正字通》心俱音辛,误。辛在真韵,齐齿音也。心在侵韵,闭口音也。如心字去声,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乃齐齿音也。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乃闭口音,有音而无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类是也。盖齐齿之辛,商之商也,闭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无别。
豁豁:《酉集中·谷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呼括切,欢入声。《说文》通谷也。《六书故》谷敞也。又《博雅》空也。《史记·司马相如传》谽呀豁閜。〈注〉豁閜,空虚也。又《正韵》疏通也。《前汉·扬雄传》:洒沈蔷於豁渎。《师古注》豁,开也。又《玉篇》大度量也。《史记·高祖纪》意豁如也。《师古注》豁然,开大之貌。《旧唐书·高祖纪》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又叶许月切,音□。《张衡·西京赋》馺娑骀荡,焘奡桔桀。枍诣承光,睽罛庨豁。《说文》本作□。
目目:《午集中·目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莫六切,音牧。《说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韩诗外传》心之符也。《礼·郊特牲》气之清明者也。易说卦离为目。〈注〉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书·舜典》明四目。〈注〉广四方之视,以决天下壅蔽。又《博雅》视也。凡注视曰目之。《史记·□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动目以谕也。《前汉·高帝纪》范增数目羽击沛公。又含怒侧视也。《周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尔雅》要也。《周礼·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见也。《公羊传·桓二年》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注〉目,见也,斥见其恶也。又称也。《谷梁传·隐元年》段,郑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注〉谓称郑伯。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又节目。《礼·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方氏曰:节则木理之刚,目则木理之精。又题目。《后汉·许劭传》曹操微时,常求劭为己目。〈注〉命品藻为题目。《晋书·山涛传》甄拔人物,各有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又凡目。《周礼·天官·小宰》师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传·僖五年》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事也。又科目。《旧唐书·懿宗纪》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举人。《宋史·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土,有诸科,有武举,常选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又黄目,周彝名。《礼·明堂位》郁尊用黄目。又晖目,鸩鸟也。《淮南子·缪称训》晖目知晏。〈注〉晏,无云也。天将晏静,晖目先鸣。又比目,鱼名。不比不行。亦谓之鲽。见《尔雅·释地》。又横目,傅草别名。鬼目,苻草别名。俱见《尔雅·释草》。又海外有一目国,一目中其面而居。见《山海经》。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两峰,峰顶各一池,若天左右目。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河目县,属幷[同并]州。又州名。《唐书·地理志》目州隷陇右道。又姓。《潜夫论》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后。又目宿,草名。通作□。《前汉·西城传》马耆目宿。《史记·大宛传》作苜蓿。又叶莫笔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穷志,貌有饥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跃舟船之檝。惜东壁之光,不以寓贫妇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