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āng lù zhī bēi
成语注音:ㄕㄨㄤ ㄌㄨˋ ㄓㄧ ㄅㄟ
成语简拼:SLZB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霜露之悲
成语解释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近义词
霜露之思、霜露之感
成语接龙
1、霜露之悲→悲不自胜→胜残去杀→杀身成仁→仁柔寡断→断羽绝鳞→鳞次相比→比比皆然→然荻读书→书香人家→家破人亡→亡猿祸木→木已成舟→舟中敌国→国尔忘家→家破身亡→亡魂丧胆→胆大心麤→麤衣恶食→食方于前→前呼后拥→拥篲救火→火伞高张→张大其事→事预则立
2、霜露之悲→悲不自胜→胜任愉快→快犊破车→车载船装→装神弄鬼→鬼计百端→端本正源→源源而来→来踪去路→路不拾遗→遗风余烈→烈火辨日→日削月割→割股之心→心惊胆寒→寒来暑往→往古来今→今是昨非→非同儿戏→戏彩娱亲→亲如手足→足高气强→强文浉醋→醋海翻波
3、霜露之悲→悲从中来→来者不善→善自为谋→谋事在人→人面桃花→花阶柳市→市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水难量→量入为出→出口成章→章父荐屦→屦贱踊贵→贵人多忘→忘餐废寝→寝食不安→安富恤穷→穷巷陋室→室迩人遥→遥呼相应→应弦而倒→倒行逆施
4、霜露之悲→悲歌击筑→筑坛拜将→将无作有→有借无还→还年卻老→老罴当道→道头会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老天荒→荒淫无度→度日如年→年深月久→久经风霜→霜行草宿→宿水餐风→风云月露→露面抛头→头稍自领→领异标新→新愁旧恨→恨之入骨→骨肉未寒→寒来暑往
5、霜露之悲→悲歌慷慨→慨然应允→允执厥中→中流底柱→柱天踏地→地覆天翻→翻衾倒枕→枕戈达旦→旦种暮成→成羣结党→党同妬异→异路同归→归根结底→底死谩生→生知安行→行远自迩→迩安远至→至德要道→道旁苦李→李郭同舟→舟车劳顿→顿口无言→言谈林薮→薮中荆曲
成语造句
(1)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霜露之悲”几个大字。
(2)她经常流露霜露之悲。
(3)台庄中学的黄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霜露之悲”。
(4)小春写不出成语“霜露之悲”,导致语文测试仅97分。
(5)小苗不会写成语“霜露之悲”的最后一个字。
(6)梓昱哥哥给婕馨和佳摹讲解了“霜露之悲”的故事。
(7)在去往大安市第九中学校的小面包车上,德彦大哥哥给我们讲述了『霜露之悲』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霜露霜露:[shuānglù] 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
霜霜:shuāng 1、<名>霜。《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 <动>结霜。《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名>白色的看来像霜的物体。《秋浦歌》:『不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滕王阁序》:『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冰盘若琥珀,何似糖霜美?』3、<形>白;白色。《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又何妨。』4、<形>比喻高洁。《南齐书·沈驎士传》:『玉质逾洁,霜操日严。』5、<名>比喻冷酷或威严。《晋书·索琳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焚。』6、<名>年。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夜忆咸阳。』[霜操] 坚贞高洁的节操。[霜毛] (1)洁白的毛羽。(2)白发。
露露:lù 1、<名>露水。《教战守策》:『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2、<介>露天;在室外、野外。《<指南录>后序》:『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3、<动>显露;暴露。《核舟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露布] (1)古代不封口的奏章或诏书。(2)指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悲悲:bēi 1、<形>悲哀;伤心。《柳毅传》:『悲泗淋漓,诚怛人心。』《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 <形>可悲的。《察今》:『以为治岂不悲哉。』[又] <形为动>为……而悲伤。《韩非子·和氏》:『吾非悲刖也。』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动>怜悯,同情。《捕蛇者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指南录后序》:『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3、<动>顾念;怀念。《汉书·高帝纪》:『游子悲故乡。』4、<动>悲伤。《游褒禅山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摧] 悲痛;悲伤。[悲秋] 受到秋天景色的触动而产生伤感。[悲角] 号角。以其声悲壮而名。
霜霜:《戌集中·雨字部》《唐韵》所庄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庄切,□音驦。《玉篇》露凝也。《释名》其气惨毒,物皆丧也。《大戴礼》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易·坤卦》履霜坚冰至。《诗·秦风》白露为霜。又《字汇补》国名。《西域记》屈霜国。又姓。见《姓苑》。又《正字通》正年曰霜。《李白诗》陛下之寿三千霜。又《集韵》《类篇》□色壮切,音孀。陨霜,杀物也。或作灀。《潘岳·马汧督诔》马生爰发,在险弥亮。精贯白日,猛烈秋霜。
露露:《戌集中·雨字部》《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音路。《说文》润泽也。从雨路声。《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释名》露,虑也。覆虑物也。《大戴礼》阳气胜,则散为雨露。《五经通义》和气津凝为露。《蔡邕·月令》露者,阴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礼·月令》孟秋,白露降。《诗·召南》厌浥行露。〈笺〉厌浥然湿,道中始有露,谓二月中嫁娶时也。又《小雅》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前汉·鼂错传》覆露万民。〈注〉如淳曰:覆,□也。露,膏泽也。《春秋纬》武露布,文露沉。〈注〉甘露降其国,布散者,人尙武,沉重者,人尙文。又《玉篇》露,见也。《集韵》彰也。《礼·孔子间居》风霆流形,庶物露生。〈疏〉露见而生。《左传·襄三十一年》其暴露之。《战国策》诸侯见齐之罢露。〈注〉在野曰露。又《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阏湫底,以露其体。〈注〉露,羸也。〈疏〉肌肤瘦,则骸骨露也。又《正字通》军中捷书曰露布。《后汉·礼仪志》请驿马露布。《文心雕龙》露布者,露版不封,布诸视听。又台名。《史记·孝文纪》常欲作露台。又《史记·楚世家》荜露蓝缕。〈注〉服虔曰:荜露,柴车素大辂也。《后汉·灵帝纪》得民家露车共乗[音chéng]之。又《扬子·方言》覆结或谓之承露。又《正字通》库露,器名。《皮日休诗》襄阳作髹器,中有库露真。〈注〉玲珑空虚,故曰库露。今谚呼书格曰库露格。又《前汉·董仲舒传》玉杯蕃露。〈注〉皆其所着书名也。《字汇补》繁露,冕之缫旒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程大昌演繁露,皆取此义。又□露,书法也。《王愔·文字志》其阿那若浓露之□。又《尔雅·释草》蔠葵,繁露。〈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又《汲冢周书》渠叟以□犬。□犬者,露犬也。能飞,食虎豹。又白露、寒露,□节□名。见《后汉·律历志》。又《诗·邶风》胡为乎中露。〈传〉中露,卫邑也。又姓。《广韵》史记三皇纪,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为诸侯。《鲁语》以露堵父为客。《风俗通》汉有上党都尉露平。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悲悲:《卯集上·心字部》《唐韵》府眉切《集韵》《韵会》《正韵》逋眉切,□音□。《说文》痛也。从心非声。有声无泪曰悲。《诗·豳风》女心伤悲。《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一曰心非为悲。心之所以非则悲矣。《淮南子·原道训》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又叶补皆切,摆平声。《楚辞·九辩》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