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āng guǎn qí xià
成语注音:ㄕㄨㄤ ㄍㄨㄢˇ ㄑㄧˊ ㄒㄧㄚˋ
成语简拼:SGQX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雙管齊下成语辨形管,不能写作『菅』。
歇后语:大小号合奏;两只手写对联成语谜语大小号合奏;两台抽水机抽水;既输氧又输液
成语英文:work along both lines成语日文両方で同時(どうじ)に進めること成语法文employer simultanément deux moyens pour atteindre un même but成语德文zwei Sachen zur gleichen Zeit verrichten
成语解释 管:指笔。原指手握双笔同时作画。后比喻做一件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两种方法同时使用。
成语释义 手握双管同时作画。#语本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神品下·张藻》。後用『双管齐下』比喻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来做事。
[成语辨析] 双管齐下和『左右开弓』;都有『两方面一同施行』的意思;但双管齐下偏重于『两件事同时进行』或『采取两种措施』;『左右开弓』偏重从多方面下手或双手同时做一件事。
成语用法 一、 [义]比喻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来做事。[类]用在『同时并行』的表述上。[例](1)学习语文应该听与写双管齐下,收效才快。(2)学习书法可以毛笔字跟硬笔字双管齐下一起练。(3)相信由你俩分头去处理,双管齐下,一定事半功倍。(4)现在帮产品打广告,最好电视与网路两种方式双管齐下。(5)为了加速复原,医生采用了药物及复健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法。(6)为求尽快通知对方,我们又打电话,又寄信,双管齐下地进行。(7)我一面节制饮食,一面注意运动,采双管齐下,减肥效果很好。(8)老师为了让我们加深对物理现象的了解,以理论配合实验,双管齐下。二、 作谓语、定语;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
近义词 并行不悖、并驾齐驱、齐头并进
反义词 另起炉灶
成语接龙 1、双管齐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门大吉→吉光片裘→裘敝金尽→尽思极心→心不由主→主敬存诚→诚至金开→开疆展土→土崩鱼烂→烂若披掌→掌上观文 →文山会海→海涸石烂→烂若披锦→锦片前程→程朱之学→学浅才疏→疏财重义→义重恩深 →深情故剑→剑及履及→及宾有鱼
2、双管齐下→下笔成章→章父荐屦→屦及剑及→及瓜而代→代拆代行→行侠好义→义不反顾 →顾影弄姿→姿意妄为→为非作恶→恶有恶报→报冰公事→事不师古→古圣先贤→贤身贵体→体贴入妙→妙手空空→空谷足音→音容宛在 →在所不辞 →辞微旨远→远虑深谋 →谋道作舍→舍我其谁
3、双管齐下→下笔成章→章句小儒 →儒雅风流→流星掣电→电光朝露→露往霜来→来踪去路→路叟之忧→忧盛危明 →明眸皓齿→齿若编贝→贝阙珠宫→宫车晏驾→驾肩接武→武不善作→作小服低→低吟浅唱→唱沙作米→米已成炊→炊鲜漉清→清闲自在→在人耳目 →目中无人→人心向背
4、双管齐下→下笔成章→章句之徒 →徒读父书→书不释手→手眼通天→天下大乱→乱七八遭→遭际不偶 →偶烛施明→明媒正礼→礼贤下士→士农工商→商彝夏鼎→鼎新革故→故甚其词→词穷理屈→屈打成招→招风惹雨 →雨覆云翻 →翻天作地→地上天官→官逼民反→反攻倒算→算沙抟空
5、双管齐下→下笔如神→神经错乱→乱世凶年→年复一年→年谷不登→登木求鱼→鱼沉雁杳 →杳不可闻→闻风而逃→逃之夭夭→夭桃穠李→李郭同船→船坚炮利→利惹名牵→牵牛织女→女大须嫁→嫁狗逐狗→狗屁不通→通元识微→微乎其微→微为繁富→富室大家→家破人亡→亡国之社
成语示例 (1)《扫迷帚·第二四回》:『小弟愚见,原思双管齐下,一边将迷信关头,重重戡破,一边大兴学堂,归重德育,使人格日益高贵。』
(2)清·戚蓼生〈戚序本石头记序〉:『盖声止一声,手止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
(3)老师为了让我们加深对物理现象的了解,以理论配合实验,双管齐下。
(4)我一面节制饮食,一面注意运动,采双管齐下,减肥效果很好。
(5)为求尽快通知对方,我们又打电话,又寄信,双管齐下地进行。
(6)为了加速复原,医生采用了药物及复健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法。
(7)现在帮产品打广告,最好电视与网路两种方式双管齐下。
(8)相信由你俩分头去处理,双管齐下,一定事半功倍。
(9)学习书法可以毛笔字跟硬笔字双管齐下一起练。
(10)学习语文应该听与写双管齐下,收效才快。
(11)…:台湾虽然兵精,毕竟为数不多。大清攻台,该当双管齐下。第一步是用间,使得他们内部不和。最好是散布谣言…——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奥巴马一直呼吁增税和削减支出双管齐下以减少赤字。
(2)琮琮写不出成语“双管齐下”,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
(3)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双管齐下”几个大字。
(4)大多数从事食品营销的跨国公司都在双管齐下。
(5)但我的观点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单独的教育是不够的,教育与道德应双管齐下,不能偏颇。
(6)对此,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从杜绝毒品来源抓起,学校家庭双管齐下,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7)该阿拉伯石油巨头的领导人说,通过国内产业和周边产油国的双管齐下,日本能够满足自身的能源需求。
(8)格格不会写成语“双管齐下”的最后一个字。
(9)加强法制建设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建设,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
(10)界瓷子校的完颜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双管齐下”。
(11)论文建议 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一方面应革新司法制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失信败德的惩处,加大违规者的道德成本。
(12)泯君哥哥 给倩梦和嘉蔓介绍了“双管齐下”的成语典故。
(13)乔治-布什在首次面向全国演讲 时说得很好,安慰的话语和应对的方案双管齐下。
(14)双管齐下,但是任何情况下,不要只是读书。
(15)双管齐下,提高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
(16)税收激励和优惠政策双管齐下的确已提振了汽车和家电销售,但分析师表示,刺激计划中的资金鲜少用于制造业。
(17)所以,针对2008的答案是:如果你是一个很认真的职业有艺人,你需要双管齐下。
(18)为实现这些目标,自由出版(FreePress)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提供了一个双管齐下的方法来消除或者尽量减小搜集新闻时的商业压力。
(19)英特尔开始着手使用推拉结合,双管齐下的手法来争取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支持。
(20)在办学思想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管理“双管齐下”。
(21)渣打的格林(Green)则主张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双管齐下,并建议降低税费和其他收费。
(22)这是一种双管齐下的赌注,可能会受到两国中任一国或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消息或政治事件的影响。
(23)这应当以双管齐下方针为基础,即强调战胜饥饿的直接行动与注重农业和农村发展相结合。
(24)治疗方法有化疗、辐射或双管齐下,取决于病的进程。
(25)治疗和锻炼双管齐下,他很快就会恢复健康。
(26)中国一直提倡采取一种双管齐下的解决办法:中国也是最早向达尔福尔派驻维和部队的国家之一。
成语出处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故事拾遗》:『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
成语典源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神品下·张藻》张藻员外,衣冠文学,时之名流。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惟松石特出古今得用笔法。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枒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注](1)张藻:字文通,唐朝吴郡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擅画山水树石,长於破墨,尤工画松,时号『神品』。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点,影响甚远。有《绘境》一书,已亡佚。藻,一作『璪』。(2)员外:职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隋唐之後,直至明清,各部均设有员外郎,位次郎中。简称『员外』。(3)衣冠文学:指搢绅、名门世族的文学活动。(4)名流:名士之类的人物。(5)擅价:享有声誉。[参]另可参考:宋·郭若虚《图书见闻志·卷五·张璪》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画家张璪擅长画山水和松石,他画的松树让人叫绝。每次作画时都是双手握笔,一手画松树树干,一手画松枝,两手同时进行。凡是看过他作画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他双管齐下的本事。当时有人评论『张璪作画,真是双管齐下。』
成语典故 唐朝张藻(或作张璪)是一个着名的画家,曾经做到了员外郎,也参与名门世族的文学活动,是当时的名流人物。他在绘画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画山水树石,颇有声誉,人称他的画作为『神品』。对於松树的画法更是特别,可说是冠绝古今。他可以用一只手握两枝笔,同时作画,其中一枝笔画的是苍翠的树枝,另一枝笔画的是乾枯的树枝。完全不同的形象,一次完成,同样地生动逼真。後来『双管齐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同时采用两种办法来做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双 双:shuāng 1、<形>两两成对的。《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动>匹敌;匹配。《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3、<形>逢双的;偶数。《宋史·礼志》:『唐朝故,只视事,双日不坐。』4、<量>对。《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管 管:guǎn 1、<名>一种像笛子的管乐器。[又] 泛指管乐。《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2、<名>圆柱形细长中空之物。[又] 笔。《庄子·秋水》:『是直用管窥天 ,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与妻书》:『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3、<名>钥匙。《殽之战》:『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4、<动>掌管;管理。《史记·范雎列传》:『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5、<动>包管;保证 。《西游记》:『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
齐 齐:qí 1、<动>相同;等同;一样。《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2、<动>整齐,达到同一高度。《登泰山记》:『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又] <动使动>使……整齐;使……一致。《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安抚。』《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3、<动>整顿;治理。《少年中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4、<副>一齐;同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一色。』《与妻书》:『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冯婉贞》:『于是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如落叶。』5、<名>周代诸侯国,在今山东北部。《屈原列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孙膑减灶》:『韩告急于齐。』jì 1、<动>通『剂』。调配;配制。《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2、<名>通『剂』。药剂。《扁鹊见蔡桓公》:『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下 下:xià 1、<名>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形>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3、<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下赏。』4、<名>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5、<动>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又] <动使动>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6、<动>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7、<动>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下。』8、<动>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9、<动>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逐客之令。』10、<动>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11、<动>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12、<动>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13、<量>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14、<名>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下车] 地方官员风到任。[下处] 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双 双:《子集下·又字部》《韵会》双,俗作双,非。(双)《唐韵》所江切《集韵》《韵会》疎江切,□音□。《说文》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后汉·王乔传》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又《玉篇》两也。《仪礼·聘礼》凡献执一双。又《玉篇》偶也。《诗·齐风》冠绥双止。〈笺〉五人为奇,而襄公往从而双之。又兽名。《山海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三青兽相幷[同并],名双双。〈注〉郭璞曰:言体合为一也。公羊传所云双双而俱至者,盖谓此也。吴任臣云:兽经曰:文文善呼,双双善行。骈志云:双双合体,蛩蛩假足。麟书曰:双双俱来,孟极是覆。又鸟名。《公羊传·宣五年》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疏〉旧说云: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按公羊传疏与山海经注异。又《正字通》温庭筠诗:招客先开四十双。王弇州注云:双,五亩也。四十双,二百亩也。或曰唐书南诏传:官给田,四双为二百亩。又云南亲志:俗耕田,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后驱,犂一曰为一双。又陶九成辍耕录,谓一双为四亩,佛地以二亩为一双,盖各从其方俗而名之,非有成数也。又姓。《正字通》南北朝孝子双泰贞。又《集韵》朔降切,音淙。偶也。又叶所终反。《谢惠连·七夕诗》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
管 管:《未集上·竹字部》《广韵》古满切《集韵》《韵会》《正韵》古缓切,□音筦。乐器。《书·益稷篇》下管鼗鼓。《诗·商颂》嘒嘒管声。《仪礼·大射仪》乃管新宫。〈注〉管,谓吹簜以播新宫之乐。《周礼·春官》孤竹之管,孙竹之管,阴竹之管。〈疏〉管如篪,六孔。《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注〉管长尺,围寸,倂漆之。有底,如笛而小,倂两而吹。《前汉·律正志》竹曰管。《说文》管,十一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又葭管。《玉泉记》取宜阳金门竹为管,河内葭草为灰,吹之以□阳气。又地名。《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左传注》荥阳京县东北有管城。《史记·周本纪》武王封弟叔鲜于管。〈注〉括地志,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又姓。《广韵》出平原周文王子管叔之后,齐有大夫管至父。又笔彄也。《礼·内则》右佩玦、扞、管。〈注〉管,笔彄。《梁史·元帝纪》元帝笔有三品:忠孝全者以金管书之,行精粹者以银管书之,文辞华丽者以斑竹管书之。又总理其事曰管。《史记·李斯传》赵高以刀笔吏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又主当也。《礼·乐记》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注〉犹包也。《荀子·儒效篇》圣人也者,道之管也。〈注〉管,枢要也。又管管,小见也。《诗·大雅》靡圣管管。〈传〉管管,无所依系。〈笺〉管管然以心自恣。又《博雅》管管,浴也。又五脏腧亦曰管。《庄子·人间世》支离疏者,五管在上。〈注〉管,腧也。又管龠也。《周礼·地官》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注〉谓龠也。《礼·月令》修键闭,慎管龠。又《集韵》或从玉作琯。古者琯以玉。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零陵文学姓奚,於泠道舜祠下得笙玉琯,夫以玉作音,故神人以和,凤凰来仪也。又《韵会补》通作筦。《前汉·东方朔传》以筦窥天 。〈注〉古管字。又《类篇》沽丸切。《集韵》古丸切,□音官。《仪礼·聘礼》管人布幕于寝门外。〈注〉管,古文作官,犹馆也。谓掌次舍帷幕之官。又叶扃县切。《苏辙·燕山诗》居民异风气,自古习耕战。次称望诸君,术略亚狐管。又叶古转切。《郭璞·鷰赞》殷王元发,圣敬日远。商人是颂,咏之弦管。考证:(《书·益稷谟》下管鼗鼓。)谨按益稷不称谟,谟改篇。(《仪礼·大射仪》乃管新宫。〈注〉管,谓吹荡以播新宫之乐。)谨照原文吹荡改吹簜。(《周礼·春官》孤竹之管,丝竹之管,阴竹之管。〈疏〉管如箎,六孔。)谨照原文丝竹改孙竹。箎改篪。
齐 齐:《亥集下·齐字部》(古文)亝《唐韵》徂兮切《集韵》《韵会》《正韵》前西切,□音脐。《说文》禾麦吐穗上平也。〈注〉徐锴曰:生而齐者,莫如禾麦。又《玉篇》整也。《正韵》无偏颇也。《荀子·富国篇》必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注〉齐,整也。又等也。《前汉·食货志》世家子弟富人,或鬭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注〉如淳曰: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又《正韵》庄也,肃也。《左传·文二年》子虽齐圣,不先父食。〈注〉齐,肃也。又正也。《诗·小雅》人之齐圣。〈注〉中正通知之人也。《朱传》齐,肃也。又《尔雅·释言》殷齐,中也。〈注〉释地曰:岠齐州以南。〈疏〉齐,中也。中州为齐州。中州犹言中国也。《列子·黄帝篇》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注〉斯,离也。齐,中也。又《广韵》好也。又辨也。《易·系辞》小大者存乎卦。〈注〉齐,犹言辨也。又速也。《尔雅·释言》疾齐,壮也。〈注〉谓速也。《史记·五帝纪》幼而徇齐。〈注〉徇疾,齐速,言圣人幼而疾速。又国名。武王封太公之地,今山东青州济南潍县安乐等处是也。又乾齐,县名。属酒泉郡。见《后汉·郡国志》。又姓。《风俗通·氏姓篇序》四氏,於国齐鲁宋卫,是也。又放齐,尧臣名。又《諡法》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就共曰齐。又与脐通。《左传·庄六年》后君噬齐。又《集韵》《韵会》《正韵》□在礼切,音荠。《集韵》齐齐,恭慤貌。《礼·玉藻》庙中齐齐。又《广韵》在诣切《集韵》《正韵》才诣切,□音剂。《礼·内则》凡食齐,视春时。《周礼·天官·酱人注》食有和齐,药之类也。又酒以度量节作者谓之齐。《周礼·天官·酒正》五齐三酒,亦作齌。又火齐,珠名。一曰似云母。重叠而开,色黄赤如金。又《集韵》子计切,音霁。和也。《周礼·天官·食医》八珍之齐。又《正韵》津私切,音赀。《论语》摄齐升堂。孔安国曰:衣下曰齐。《礼曲礼》两手抠衣去齐尺。〈注〉齐,谓裳下缉也。又庄皆切。与斋同。《礼·祭统》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又牋西切,音齑。与齑同。《周礼·天官·醢人五齐注》齐,当为齑。五齐,昌本□析蜃豚拍深蒲也。〈疏〉齑葅菜肉之通称。又与跻同。《礼·乐记》地气上齐。又《广韵》疾私切,与荠通。《礼·玉藻》趋中采齐。《郑注》齐,当为楚荠之荠。《释文》齐,依注作荠,疾私反。又《正韵》才资切,音疵。引玉藻采齐当读疵音。又《正韵》斋字,古单作齐。详斋字注。又《集韵》子浅切,音翦。同剪。《说文》断也。剪取其齐,故谓齐为剪。《仪礼·既夕》马下齐髦。〈注〉齐,剪也。考证:(《易·系辞》齐大小者存乎卦。)谨照原文齐大小者改齐小大者。(《尔雅·释言》疾齐,壮也。〈注〉犹速也。)谨照原注犹速也改谓速也。(《礼·祭统》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其齐也。)谨照原文以致其齐也改以致齐者也。
下 下:《子集上·一字部》(古文)丅《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遐上声。在下之下,对上之称。《易·乾·文言》本乎地者亲下。又《说文》底也。《玉篇》后也。又贱也。又《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郑注》下谓君所。《贾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视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韵》《韵会》□亥驾切,遐去声。《正韵》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贵下贱。《诗序》君能下下。又《尔雅·释诂》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礼·夏官·司士》岁登,下其损益之数。又《韵补》叶后五切,音户。《诗·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女叶。《吴棫曰》毛诗下字一十有七,陆德明皆此读。《□第·古音考》与吴同。又叶胡佐切,音贺。《曹丕·寡妇赋》风至兮清厉,阴云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考证:(《尔雅·释训》下,落也。)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
注 :本文资料中的部分内容由互联网资料提取而成,未与权威书籍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