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āng lù zhī gǎn
成语注音:ㄕㄨㄤ ㄌㄨˋ ㄓㄧ ㄍㄢˇ
成语简拼:SLZG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霜露之感
成语解释
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近义词
霜露之悲、霜露之思
成语接龙
1、霜露之感→感恩戴德→德隆望尊→尊贤使能→能伸能屈→屈打成招→招兵买马→马上看花→花香鸟语→语近词冗→冗词赘句→句比字栉→栉风沐雨→雨恨云愁→愁红怨绿→绿衣黄里→里丑捧心→心惊胆裂→裂地分茅→茅室蓬户→户枢不朽→朽骨重肉→肉颤心惊→惊魂未定→定国安邦
2、霜露之感→感恩怀德→德薄才疏→疏财仗义→义不取容→容头过身→身首异处→处堂燕雀→雀喧鸠聚→聚萤映雪→雪花飘飘→飘风暴雨→雨凑云集→集腋为裘→裘马轻狂→狂犬吠日→日暮道远→远不间亲→亲操井臼→臼杵之交→交相辉映→映月读书→书香人家→家骥人璧→璧合珠联
3、霜露之感→感恩怀德→德重恩弘→弘奖风流→流光易逝→逝将去汝→汝南晨鸡→鸡胸龟背→背城一战→战战兢兢→兢兢乾乾→乾乾翼翼→翼翼小心→心焦火燎→燎原烈火→火上弄冰→冰清水冷→冷眼相待→待理不理→理所当然→然糠自照→照章办事→事预则立→立锥之地→地下修文
4、霜露之感→感激不尽→尽如人意→意懒心灰→灰心短气→气冲霄汉→汉官威仪→仪态万方→方凿圆枘→枘凿方圆→圆凿方枘→枘圆凿方→方寸已乱→乱世英雄→雄辩高谈→谈过其实→实繁有徒→徒劳往返→返本还元→元方季方→方面大耳→耳食之谈→谈吐风生→生花妙语→语短情长
5、霜露之感→感激涕零→零丁孤苦→苦口婆心→心花怒发→发纵指示→示贬于褒→褒衣博带→带砺河山→山穷水绝→绝口不道→道在人为→为虺弗摧→摧身碎首→首丘之情→情至意尽→尽情尽理→理之当然→然糠自照→照萤映雪→雪窑冰天→天理昭昭→昭然若揭→揭箧探囊→囊漏储中
成语示例
(1)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宋·曾巩《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
成语造句
(1)策策不会写成语“霜露之感”的最后一个字。
(2)成语霜露之感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东乡七中的季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霜露之感”。
(4)芳飞大哥哥给盈婷和如媛讲了“霜露之感”的典故。
(5)琅琅写不出成语“霜露之感”,因此期中考试才考了98分。
(6)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霜露之感”几个大字。
(7)在前往邵东县第三中学的面包车上,亚豪大哥哥给梦诗和冰注讲述了『霜露之感』的历史典故
(8)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见宋·曾巩《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
成语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霜露霜露:[shuānglù] 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
霜霜:shuāng 1、<名>霜。《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 <动>结霜。《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名>白色的看来像霜的物体。《秋浦歌》:『不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滕王阁序》:『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冰盘若琥珀,何似糖霜美?』3、<形>白;白色。《江城子·密州出猎》:『鬓微霜,又何妨。』4、<形>比喻高洁。《南齐书·沈驎士传》:『玉质逾洁,霜操日严。』5、<名>比喻冷酷或威严。《晋书·索琳传》:『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焚。』6、<名>年。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夜忆咸阳。』[霜操] 坚贞高洁的节操。[霜毛] (1)洁白的毛羽。(2)白发。
露露:lù 1、<名>露水。《教战守策》:『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2、<介>露天;在室外、野外。《<指南录>后序》:『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3、<动>显露;暴露。《核舟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露布] (1)古代不封口的奏章或诏书。(2)指檄文、捷报或其他紧急文书。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感感:gǎn 1、<动>感动。《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窦娥冤》:『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我尸骸现。』2、<动>感触;感慨。《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感叹。《归来去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琵琶行》:『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4、<形>感伤。《秋声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5、<动>感觉;感受。《庄子·刻意》:『感而后应,迫而后动。』《红楼梦》:『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6、<动>感激;感谢。张华《答何劭》:『是用感嘉贶,写出心中诚。』
霜霜:《戌集中·雨字部》《唐韵》所庄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庄切,□音驦。《玉篇》露凝也。《释名》其气惨毒,物皆丧也。《大戴礼》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易·坤卦》履霜坚冰至。《诗·秦风》白露为霜。又《字汇补》国名。《西域记》屈霜国。又姓。见《姓苑》。又《正字通》正年曰霜。《李白诗》陛下之寿三千霜。又《集韵》《类篇》□色壮切,音孀。陨霜,杀物也。或作灀。《潘岳·马汧督诔》马生爰发,在险弥亮。精贯白日,猛烈秋霜。
露露:《戌集中·雨字部》《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音路。《说文》润泽也。从雨路声。《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释名》露,虑也。覆虑物也。《大戴礼》阳气胜,则散为雨露。《五经通义》和气津凝为露。《蔡邕·月令》露者,阴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礼·月令》孟秋,白露降。《诗·召南》厌浥行露。〈笺〉厌浥然湿,道中始有露,谓二月中嫁娶时也。又《小雅》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前汉·鼂错传》覆露万民。〈注〉如淳曰:覆,□也。露,膏泽也。《春秋纬》武露布,文露沉。〈注〉甘露降其国,布散者,人尙武,沉重者,人尙文。又《玉篇》露,见也。《集韵》彰也。《礼·孔子间居》风霆流形,庶物露生。〈疏〉露见而生。《左传·襄三十一年》其暴露之。《战国策》诸侯见齐之罢露。〈注〉在野曰露。又《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阏湫底,以露其体。〈注〉露,羸也。〈疏〉肌肤瘦,则骸骨露也。又《正字通》军中捷书曰露布。《后汉·礼仪志》请驿马露布。《文心雕龙》露布者,露版不封,布诸视听。又台名。《史记·孝文纪》常欲作露台。又《史记·楚世家》荜露蓝缕。〈注〉服虔曰:荜露,柴车素大辂也。《后汉·灵帝纪》得民家露车共乗[音chéng]之。又《扬子·方言》覆结或谓之承露。又《正字通》库露,器名。《皮日休诗》襄阳作髹器,中有库露真。〈注〉玲珑空虚,故曰库露。今谚呼书格曰库露格。又《前汉·董仲舒传》玉杯蕃露。〈注〉皆其所着书名也。《字汇补》繁露,冕之缫旒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程大昌演繁露,皆取此义。又□露,书法也。《王愔·文字志》其阿那若浓露之□。又《尔雅·释草》蔠葵,繁露。〈注〉承露也,大茎小叶,华紫黄色。又《汲冢周书》渠叟以□犬。□犬者,露犬也。能飞,食虎豹。又白露、寒露,□节□名。见《后汉·律历志》。又《诗·邶风》胡为乎中露。〈传〉中露,卫邑也。又姓。《广韵》史记三皇纪,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为诸侯。《鲁语》以露堵父为客。《风俗通》汉有上党都尉露平。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感感:《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古禫切,甘上声。《广韵》动也。从心咸声。《增韵》格也,触也。《易·咸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又《字汇补》户坎切。与撼通。《诗·召南》无感我帨兮。又《集韵》《正韵》□胡绀切。与憾通。恨也。《左传·昭十一年》唯蔡於感。咸有感义,故感字从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