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ù shǒu wú jì
成语注音:ㄕㄨˋ ㄕㄡˇ ㄨˊ ㄐㄧˋ
成语简拼:SSWJ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束手無計
成语解释
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同『束手无策』。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同]束手无策、束手无措、束手无术
成语示例
(1)《缀白裘·六集·卷二·倒精忠·刺字》:『孩儿非为别事,只为近日边报到来,道金兵入寇,攻破汴京,二圣被掳,朝臣束手无计。』
(2)《聊斋志异·卷七·巩仙》:『登楼共视,则葛端系棂上;欲解援之,则葛细不堪用力。遍索道人已杳矣。束手无计,奏之鲁王。』
(3)…欲解援之,则葛细不堪用力。遍索道人,已杳矣。束手无计,奏之鲁王,王诣视大奇之,命楼下藉茅铺絮,将因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
成语造句
(1)奔奔写不出成语“束手无计”,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束手无计”几个大字。
(3)戴叔叔给儿子和小女儿介绍了“束手无计”的成语故事。
(4)辉辉不会写成语“束手无计”的最后一个字。
(5)蟠龙中学的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束手无计”。
(6)那三十多人一半还拉住索子,一半已丢了手,喘呼呼地看着水里,束手无计。
(7)去往浦城县职业高级中学的时候,志凡大哥哥给代悌和英>讲述了『束手无计』的历史典故
(8)登楼共视,则葛端系棂上;欲解援之,则葛细不堪用力。遍索道人已杳矣。束手无计,奏之鲁王。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
成语出处
清·傅维鳞《明书·名臣传·申时行》:『即有缓急,外廷不得闻,宿卫不入,吾辈大臣束手无计。』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束手束手:捆住了手,比喻没有办法:束手就擒;束手无策。
束束:shù 1、<动>捆绑。《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势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882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桓伊艟檎砸印!?、<动>整理;收拾。《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3、<动>约束;拘束。《廉颇蔺相如列传》:『未有尝坚明约束者也。』4、<量>捆;把。《魏书·李先传》:『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束。』[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称成童之年。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束甲] 捆起铠甲。表示放下武器,停战或投降。[束脩] (1)十条一捆的干肉,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2)后老师的金。约束整修。
手手:shǒu 1、<名>人的手。[又] <动>手拿着;手持。《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2、<副>亲手;亲自。《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3、<名>控制的范围。《毛遂自荐》:『王之命,悬于遂手。』4、<名>精通某种技艺或专门从事某项工作裙人。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手谈] 下围棋。[手眼] 手段;技艺。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计计:jì 1、<动>算帐;计算。《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2、<名>账薄。《汉书·黄霸传》:『使领郡钱谷计……以廉称。』[又] <动>送账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计于季氏。』3、<动>打算;盘算;谋划。《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4、<动>计议;商量。《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5、<名>计谋;计策。《赤壁之战》:『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束束:《辰集中·木字部》《唐韵》书玉切《集韵》《韵会》输玉切《正韵》式竹切,□音□。《说文》缚也。徐曰:束薪也。《诗·周南》白茅纯束。又五疋为束。《礼·亲记》纳币一束。又五十矢为束。《诗·周颂》束矢其搜。又脯十脡曰束。《谷梁传·隐元年》束修之肉,不行境中。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束州,赵地。又姓。《统谱》望出南阳,汉疏广后,避难改为束。又《韵会》春遇切《周礼·注疏》诗注切,□音戍。约也。《周礼·司约注》言语之约束。约音要。《史记·汉高纪》待诸侯至,定要束耳。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笔赋》削文竹以为管,如桼丝之缠束。形条搏以直端,染元黄以定色。从木从口,与朿别。
手手:《卯集中·手字部》《唐韵》书九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音首。《释名》手须也,事业所须也。《急就篇》卷捥节爪拇指手。《师古注》及掌谓之手。《易·说卦》艮为手。〈疏〉艮既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为手也。《礼·玉藻》手容恭。又以手执器亦曰手。《礼·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传·庄十三年》曹子手刃而从之。又《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注〉言手击之。又叶尸周切,音收。《焦氏·易林》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实沈参墟,封为晋侯。又叶赏吕切,音黍。《郭璞·神嘘赞》脚属於头,人面无手。厥号曰嘘,重黎所处。又叶矧视切,音矢。《宋玉·笛赋》延长颈,奋玉手,摛朱唇,曜皓齿。又《说文》拳也。《正字通》握手谓之拳。非手即拳也。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计计:《酉集上·言字部》《唐韵》古诣切《集韵》《韵会》《正韵》吉诣切,□音继。《说文》会也,算也。从言从十。徐曰:十者,物成数。会意。《左传·昭三十二年》士弥牟营成周,计丈数。《礼·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注〉书谓六书,计谓九数。《周礼·天官》小宰以六计弊羣吏之治。〈注〉弊,断也。〈疏〉六计,谓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为本,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也。又《司会注》司会,主天下之大计。〈疏〉日计曰成,月计曰要,岁计曰会。《史记·平准书》桑弘羊以计算用事。又《玉篇》谋也。《广韵》筹策也。《史记·项羽纪》项梁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又《淮阴侯传》计者,事之机也。又计簿。《左传·昭二十五年》臧会逸奔郈,鲂假使为贾正焉,计于季氏。〈注〉送计簿于季氏。《前汉·武帝纪》受计于甘泉宫。〈注〉受郡国所上计簿,若今之诸州计帐也。又计偕。《前汉·武帝纪》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注〉令所徵之人与上计者俱来也。又官名。《史记·张丞相传》张苍迁为计相。《师古注》专主计籍。《唐书·百官志》司计、典计、掌计各二人,给衣服、饮食、薪炭。又神名。《山海经》东百三十里曰光山,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龙首,恒游於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又县名。《前汉·地理志》琅邪郡有计斤县。《师古曰》即左传所谓介根也。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剑南道有计州。又姓。越有计然,后汉有计子勳。又《集韵》吉屑切,音结。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