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忽职守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ū hū zhí shǒu成语简拼:SHZ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疏忽職守
成语英文:asleep at the switch
成语解释
不尽责,失职。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尽责
近义词
玩忽职守
反义词
忠于职守
成语接龙
疏忽职守→守法奉公→公道大明→明公正气→气度不凡→凡才浅识→识涂老马→马去马归→归了包堆→堆垛死尸
成语造句
(1)成语「疏忽职守」是一个动宾式成语。
(2)赫赫不会写成语“疏忽职守”的最后一个字。
(3)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疏忽职守”几个大字。
(4)他疏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
(5)吴起县第二中学的桂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疏忽职守”。
(6)小格写不出成语“疏忽职守”,所以单元测试才考了99分。
(7)芷诺哥哥给于洁和桑娟讲解了“疏忽职守”的故事。
(8)这问题值得政府高度的关注,刻不容缓。政府再不采取任何行动,疏忽职守就等同坐以待毙。
(9)在前往河南平顶山汝州温泉官庄中学的车上,恩泉大哥哥给宝怡和金莎讲述了『疏忽职守』的历史典故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职守职守:工作岗位:擅离职守;忠于自己的职守。
疏忽疏忽:[shūhu] 粗心大意。疏忽就可能造成事故。
疏疏:shū 1、<动>疏导;疏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疏之欲其通。』2、<动>分;分散。《史记·黥布列传》:『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3、<动>疏远。《屈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又] 〈名〉疏远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4、<形>稀疏。《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有时见日。』5、<形>少;稀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疏谈笑。』6、<形>粗疏。《史记·范雎列传》:『其于计疏矣。』7、<名>粗糙的米。韩愈《山石》:『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8、<动>分条陈述。《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9、<名>给皇帝的奏议。如《论积贮疏》、《谏太宗十思疏》10、<名>古书注释的一种。不仅注释古书原文,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11、〈名〉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疏狂] 狂放不羁的样子。[疏俗] 远方风俗。
忽忽:hū 1、<形>不经心;不重视。《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2、<形>快捷;迅速。《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3、<副>忽然;突然。《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4、<形>广远;渺茫无边。《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5、<量>长度单位。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职职:zhí 1、<名>职责。《谏太宗十思疏》:『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名>职位。《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3、<动>执掌;主管。《管子·大匡》:『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4、<动>任职为官。《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5、<名>赋税。《荆轲刺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6、<名>关键。刘知几《史通·叙事》:『史之烦芜,职由于此。』[职掌] (1)主管。(2)所主管的工作。
守守:shǒu 1、<动>防守;守卫。《过秦论》:『乃使蒙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2、<动>守候;看守。《五蠹》:『守株,冀复得兔。』3、<动>守住;保持。《谏太宗十思疏》:『岂取之易守之难乎?』4、<动>遵守;奉行。《察今》:『守法而弗变则悖。』5、<动>在不利的情况下坚持按自己的理想道德处世。《芋老人传》:『村南有夫妇守贫者。』6、<名>操守;节操。《易·系辞》:『失其守者辞守屈。』7、<名>官名,也称太守,秦朝郡的最高长官。后代称州郡一级的长官。《雁荡山》:『谢灵运为永嘉守。』
疏疏:《午集上·疋字部》《唐韵》所菹切《集韵》《韵会》山於切《正韵》山徂切,□音梳。《说文》通也。本作□。今作疏。《礼·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注〉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疏〉疏,通也。使两头孔相连而通,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迟。《经解》疏通知远。又远也。《诗·大雅》予曰有疏附。〈传〉率下亲上曰疏附。〈笺〉疏附,使疏者亲也。《礼·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又麤也。《诗·大雅》彼疏斯粺。〈笺〉疏,麤也。谓粝米也。《礼·玉藻》客飧,主人辞以疏。〈注〉飧者,美主人之食也。疏之言麤也。又《郊特牲》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又分也。《孟子》禹疏九河。《史记·黥布传》疏爵而贵之。又稀也。《谷梁传·隐八年》庚辰大雨雪。〈传〉志疏数也。〈疏〉远者为疏,近者为数也。《礼·祭义》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楚辞·九歌》疏缓节兮安歌。〈注〉使曲节希缓,而安音清歌。又治也。《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注〉疏治也。又刻也。《礼·明堂位》疏屛,天子之庙饰也。〈疏〉疏,刻也。屛,树也。谓刻於屛树,为云气蛊兽也。〈又〉殷以疏勺。〈注〉疏,通刻其头。《后汉·梁冀传》窗牖皆绮疏青琐。〈注〉镂为绮文也。又画也。《管子·问篇》大夫疏器。〈注〉疏,饰画也。《何晏·景福殿赋》罗疏柱之汨越。〈注〉疏柱,画柱也。又彻也。《晋语》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注〉蔬,彻也。又布也。《楚辞·九歌》疏石兰兮为芳。〈注〉疏,布□也。又大也。《扬子·太□经》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注〉疏,大也。又菜也。与蔬同。《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八曰臣妾,聚敛疏材。〈注〉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疏不熟曰馑。《释文》菜也。又《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注疏材,草木有实者。又《淮南子·道应训》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注〉疏,徒跣也。又扶疏,枝叶盛貌。《扬子·太□经》见小勿用,以我扶疏。〈注〉秋木扶疏而大,故可用。又《正韵》渠疏杷也。又疏跃,布散也。《淮南子·俶真训》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百事之茎叶条枝,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又疏疏,衣服盛貌。《韩诗外传》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又《扬子·太□经》谷不谷,失疏数。〈注〉疏数,不平也。又姓。汉疏广,疏受。又国名。《潜夫论》捿疏猗姓。《路史》夏世侯伯也。又山名。《山海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注〉按文中子云: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即斯山也。又鸟名。《礼·曲礼》雉曰疏趾。〈疏〉雉肥则两足开张,趾相去疏也。又兽名。《山海经》带山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疏。又《韵会补》与梳通。扬雄,头蓬不暇梳。又《集韵》孙租切,音苏。粗也。又《广韵》所助切《正韵》所故切,□音数。条□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又记注也。又《韵补》叶山宜切,音诗。《刘章·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考证:(《周礼·天官·大冢宰》)谨照原文省冢字。(《地官·稍人》疏材木材。〈注〉凡畜聚之物,瓜瓠葵芋御冬之具。)谨按此委人非稍人。凡畜聚之物乃经文非注文。瓜瓠葵芋御冬之具乃畜聚之物四字之注非疏材二字之注。谨照原文改为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注疏材,草木有实者。(《礼·檀弓》雉曰疏趾。)谨照原书檀弓改曲礼。
忽忽:《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呼骨切,音笏。《说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齐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又《广韵》倏忽也。《尔雅·释诂》尽也。〈注〉忽然尽貌。《左传·文五年》臯陶庭坚,不祀忽诸。又灭也。《诗·大雅》是绝是忽。〈传〉忽,灭也。又《集韵》轻也。一蚕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刘德曰》忽,蜘蛛纲也。又慢忽也。《后汉·崔駰传》公爱班固而忽崔駰。又忽荒,空无着也。《贾谊·服赋》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又姓。明有忽忠,忽明。又通作曶。《前汉·扬雄传》时人皆曶之。〈注〉与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汉·古今人表》作中曶。亦通作笏。《仪礼·士丧礼》竹笏。〈注〉今文笏作忽。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注〉与忽同。无根本貌。又叶火一切,音翕。《前汉·班固叙传》元元本,木数始於一,产气黄钟,造计杪忽。又叶许月切,音血。《陆机·云赋》盈八紘以余愤,虽弥天其未泄。岂假期于迁晷,迈崇朝而倏忽。《说文》从心勿声。《长笺》亦书作□。◎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说文》疏解,如忽字,借义通义甚多,而精蕰正伪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则衆[音zhòng]义皆可废矣。说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驳正经史借用处,则字义已明,不必过为迂论臆断也。凡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伪辨驳者,俱仿此。
职职:《未集中·耳字部》《广韵》之弋切《集韵》《韵会》质力切,□音织。《说文》记微也。《徐曰》国有六职,皆主记事之微也。《增韵》执掌也。《尔雅·释诂》职,主也。《博雅》职,事也。《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周礼·天官·大宰》九曰间民,无常职。〈注〉谓无事业者。《史记·张丞相传》沛公以周昌为职志。〈注〉职,主也。志,旗帜也。谓掌旗帜之官也。又《尔雅·释诂》职,常也。又贡也。《左传·襄二十八年》共其职贡。《淮南子·原道训》海外宾伏,四夷纳职。〈注〉职,贡也。又专也。《诗·大雅》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注〉专由小人,名为直谅。而实善背也。又《扬子·方言》怜职,□也。言相□怜者,吴越之间谓之怜职。又职职,多也。《庄子·至乐篇》万物职职。又姓。《姓谱》周礼有职方氏,后因官为氏。《风俗通》汉山阳令职洪之后。又《集韵》敌德切,音特。杙也。周官有职人。戚兖读。或作樴樲。又《集韵》逸织切,音弋。义同。又与帜同。《史记·叔孙通传》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注〉职,音帜。
守守:《寅集上·宀字部》《唐韵》书九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音首。《说文》守,守官也。从宀,官府也。从寸,法度也。《玉篇》收也,视也,护也。《易·系辞》何以守位,曰仁。《周礼·天官》兽人职时田则守罟。〈注〉防兽触攫也。又《广韵》主守也。《左传·昭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守之。薮之薪蒸,虞□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衡鹿等皆官名。又《增韵》攻守也。《易·坎卦》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史记·留侯世家》阻三面而守。又《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又姓。《正字通》宋守恭,与苏轼为诗友。又叶式视切,音矢。《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儵忽焉在。何所不老,长人何守。在音泚。又叶虽遂切,音粹。《前汉·班固叙传》崇执言责,隆持官守。宝曲定陵,□有大志。考证:(《左传·昭二十年》晏子云,山林之木,衡麓守之。)谨照原文衡麓改衡鹿。(海之蜃蛤,祈望守之。衡麓等皆官名。)谨照原文蜃蛤改盐蜃。衡麓改衡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