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ū ér bù lòu
成语注音:ㄕㄨ ㄦˊ ㄅㄨˋ ㄌㄡˋ
成语简拼:SEBL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疎而不漏
歇后语:天网恢恢成语谜语密奏成语法文la justice est un filet qui se fait à grosses mailles mais personne illicite ne peut y échapper
成语解释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 天罗地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理昭昭、法网难逃
反义词 逍遥法外
成语接龙 1、疏而不漏→漏洞百出→出口成章→章句小儒 →儒雅风流→流水朝宗→宗庙社稷→稷蜂社鼠→鼠偷狗盗→盗钟掩耳→耳顺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未酬→酬功给效→效死输忠→忠心赤胆 →胆战心慌→慌手慌脚→脚不沾地→地广人希→希世之珍→珍禽异兽 →兽心人面→面目狰狞→狞髯张目
2、疏而不漏→漏洞百出→出奴入主→主客颠倒→倒箧倾筐→筐箧中物→物以群分→分甘绝少→少年老成→成家立业→业精于勤→勤学好问→问柳评花→花貎蓬心→心殒胆破→破釜沉舟→舟车劳顿 →顿足捩耳→耳软心活→活蹦活跳→跳丸日月→月缺花残→残羹冷饭→饭囊酒瓮→瓮里醯鸡
3、疏而不漏→漏洞百出→出浅入深→深入浅出→出言吐气→气血方刚→刚直不阿→阿谀取容→容膝之地→地丑力敌→敌不可假→假戏真做→做神做鬼→鬼哭粟飞→飞禽走兽→兽聚鸟散→散马休牛→牛角挂书→书声朗朗→朗月清风→风木含悲→悲喜交集→集腋为裘→裘马清狂→狂犬吠日
4、疏而不漏→漏洞百出→出死入生→生死未卜→卜昼卜夜→夜雨对床→床头金尽→尽付东流→流风余俗→俗下文字→字里行间→间不容缓→缓带轻裘→裘马轻肥→肥遯鸣高→高自标誉→誉不绝口 →口直心快→快意当前→前言往行→行号巷哭→哭哭啼啼→啼啼哭哭→哭天抹泪→泪下如雨
5、疏而不漏→漏尽更阑→阑风伏雨→雨露之恩 →恩将仇报→报仇雪恨→恨相见晚→晚食当肉→肉山脯林→林寒洞肃→肃然生敬→敬天爱民→民生在勤→勤能补拙→拙嘴笨舌→舌桥不下→下笔成章→章决句断 →断线偶戏→戏彩娱亲→亲冒矢石→石泐海枯→枯骨之余→余腥残秽 →秽言污语
成语示例 (1)你可记得三年前蔡指挥的事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有何理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2)…一文也不少。众人齐发起喊来道:『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你却与小娘子杀了人,拐了钱财,盗了妇女,同往他…——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3)…道:『你可记得三年前蔡指挥的事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有何理说!』三个人面面相觑,却似鱼胶粘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4)…夫淫妇。正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事情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2)臭臭写不出成语“疏而不漏”的拼音。
(3)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疏而不漏”几个大字。
(4)你只看到正在进行的事情的一个投影,我们却能看到所有的网线正在编织并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更紧密的网筛(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鱼未死,而网已破!
(6)小可不会写成语“疏而不漏”的最后一个字。
(7)燕凝大哥哥 给蔚雨和泓旭讲了“疏而不漏”的典故。
(8)臧村乡马庄中学的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疏而不漏”。
(9)自从9/11之后,有两百万次美国人开赴战场,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来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无处可藏,他们必将接受正义的审判。
(10)陈官屯镇中学的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几个大字。
(12)韩叔叔给他的两个外甥女讲解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历史典故
(13)这个横行不法的大盗,终于被捉拿归案,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4)为发家致富,竟然合伙在荒山野林聚众赌博,岂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15)在前往颐景园的车上,涵润哥哥给雯琼和蔚淇讲了『疏而不漏』的历史故事。
(16)经过一番鸡飞狗跳之后,李辰逸完美落网,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这个道理。
(17)暴徒丧心病狂,滥杀无辜,岂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没蹦达几天,就被绳之以法了。
(18)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19)不偏不倚不愧不作大义灭亲秦镜高悬替天行道天公地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偏无党先自隗始。
成语出处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疏 疏:shū 1、<动>疏导;疏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疏之欲其通。』2、<动>分;分散。《史记·黥布列传》:『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3、<动>疏远。《屈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又] 〈名〉疏远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4、<形>稀疏。《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有时见日。』5、<形>少;稀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疏谈笑。』6、<形>粗疏。《史记·范雎列传》:『其于计疏矣。』7、<名>粗糙的米。韩愈《山石》:『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8、<动>分条陈述。《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9、<名>给皇帝的奏议。如《论积贮疏》、《谏太宗十思疏》10、<名>古书注释的一种。不仅注释古书原文,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11、〈名〉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疏狂] 狂放不羁的样子。[疏俗] 远方风俗。
而 而:ér 1、<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2、<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3、<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4、<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5)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 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6)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7)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5、<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不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漏 漏:lòu 1、<动>水从孔隙透过或滴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2、<名>遗漏;疏漏。《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3、<动>漏掉;遗漏。《汉书·酷吏传》:『罔漏吞舟之鱼。』4、<动>泄露。《汉书·师丹传》:『大臣奏事,不宜漏泄。』5、<名>古代滴水计时的漏壶。[引] 时刻;时间。《左忠毅公逸事》:『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疏 疏:《午集上·疋字部》《唐韵》所菹切《集韵》《韵会》山於切《正韵》山徂切,□音梳。《说文》通也。本作□。今作疏。《礼·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注〉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疏〉疏,通也。使两头孔相连而通,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迟。《经解》疏通知远。又远也。《诗·大雅》予曰有疏附。〈传〉率下亲上曰疏附。〈笺〉疏附,使疏者亲也。《礼·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又麤也。《诗·大雅》彼疏斯粺。〈笺〉疏,麤也。谓粝米也。《礼·玉藻》客飧,主人辞以疏。〈注〉飧者,美主人之食也。疏之言麤也。又《郊特牲》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又分也。《孟子》禹疏九河。《史记·黥布传》疏爵而贵之。又稀也。《谷梁传·隐八年》庚辰大雨雪。〈传〉志疏数也。〈疏〉远者为疏,近者为数也。《礼·祭义》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楚辞·九歌》疏缓节兮安歌。〈注〉使曲节希缓,而安音清歌。又治也。《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注〉疏治也。又刻也。《礼·明堂位》疏屛,天子之庙饰也。〈疏〉疏,刻也。屛,树也。谓刻於屛树,为云气蛊兽也。〈又〉殷以疏勺。〈注〉疏,通刻其头。《后汉·梁冀传》窗牖皆绮疏青琐。〈注〉镂为绮文也。又画也。《管子·问篇》大夫疏器。〈注〉疏,饰画也。《何晏·景福殿赋》罗疏柱之汨越。〈注〉疏柱,画柱也。又彻也。《晋语》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注〉蔬,彻也。又布也。《楚辞·九歌》疏石兰兮为芳。〈注〉疏,布□也。又大也。《扬子·太□经》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注〉疏,大也。又菜也。与蔬同。《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八曰臣妾,聚敛疏材。〈注〉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疏不熟曰馑。《释文》菜也。又《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注疏材,草木有实者。又《淮南子·道应训》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注〉疏,徒跣也。又扶疏,枝叶盛貌。《扬子·太□经》见小勿用,以我扶疏。〈注〉秋木扶疏而大,故可用。又《正韵》渠疏杷也。又疏跃,布散也。《淮南子·俶真训》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百事之茎叶条枝,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又疏疏,衣服盛貌。《韩诗外传》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又《扬子·太□经》谷不谷,失疏数。〈注〉疏数,不平也。又姓。汉疏广,疏受。又国名。《潜夫论》捿疏猗姓。《路史》夏世侯伯也。又山名。《山海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注〉按文中子云: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即斯山也。又鸟名。《礼·曲礼》雉曰疏趾。〈疏〉雉肥则两足开张,趾相去疏也。又兽名。《山海经》带山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疏。又《韵会补》与梳通。扬雄,头蓬不暇梳。又《集韵》孙租切,音苏。粗也。又《广韵》所助切《正韵》所故切,□音数。条□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又记注也。又《韵补》叶山宜切,音诗。《刘章·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考证:(《周礼·天官·大冢宰》)谨照原文省冢字。(《地官·稍人》疏材木材。〈注〉凡畜聚之物,瓜瓠葵芋御冬之具。)谨按此委人非稍人。凡畜聚之物乃经文非注文。瓜瓠葵芋御冬之具乃畜聚之物四字之注非疏材二字之注。谨照原文改为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注疏材,草木有实者。(《礼·檀弓》雉曰疏趾。)谨照原书檀弓改曲礼。
而 而:《未集中·而字部》《广韵》如之切《集韵》《韵会》人之切,□音栭。《正韵》如支切,音儿。《说文》颊毛也。〈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作其鳞之而。〈注〉之而,颊□也。又《玉篇》语助也。《诗·齐风》俟我於着乎而。又《书·洪范》而康而色。〈传〉汝当安汝颜色。又《诗·小雅》垂带而厉。〈笺〉而亦如也。又《诗·大雅》子岂不知而作。〈笺〉而,犹与也。又《礼·檀弓》而曰然。〈注〉而,犹乃也。又《韵会》因辞,因是之谓也。《论语》学而时习之。又《韵会》抑辞,抑又之辞也。《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又《韵会》发端之辞也。又《集韵》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其鳞之而。)谨照原文其上增作字。
不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漏 漏:《巳集上·水字部》《唐韵》灵□切《集韵》《韵会》《正韵》郎豆切,□音陋。渗漏也。《说文》漏以铜壷受水,刻节画,夜百刻。亦取漏下之义。《周礼·夏官》挈壷氏,掌漏刻之官。又泄也。《左传·僖四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疏〉言漏泄师之密谋也。又遗失也。《荀子·修身篇》易忘曰漏。又《尔雅·释宫》西北隅谓之屋漏。《诗·大雅》尚不愧于屋漏。〈笺〉漏,隐也。又窍也。《白虎通·圣人篇》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又穿也。《淮南子·泰族训》朱弦漏越。〈注〉漏穿越琴瑟两头也。又德泽下究也。《前汉·吾丘寿王传》天下漏泉。〈注〉言润泽下沾,如屋之漏。又江名。《水经注》楡水东迳漏江县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又井名。漏井,所以受水潦者。见《周礼·地官·郑注》。又《正韵》卢侯切,音楼。《礼·内则》马黑脊而般臂漏。《周礼》作蝼。〈注〉漏当为蝼。言如蝼蛄臭也。
注 :本文资料中的部分内容由互联网资料提取而成,未与权威书籍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