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宕不拘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ū dàng bù jū成语简拼:SDB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疏宕不拘
成语解释
放荡不羁。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成语接龙
疏宕不拘→拘介之士→士穷见节→节节胜利→利害相关→关门落闩→闩门闭户→户枢不蝼→蝼蚁得志→志存高远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疏宕不拘”几个大字。
(2)乖乖写不出成语“疏宕不拘”的拼音。
(3)杰永叔叔给莹香和俪葵讲了“疏宕不拘”的历史故事。
(4)小凡不会写成语“疏宕不拘”的最后一个字。
(5)沂水县沂新中学的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疏宕不拘”。
成语出处
《北史·薛憕传》:『憕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疏宕不羁,时人未之奇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拘不拘:[bùjū] (1)不拘泥,不计较。不拘小节。(2)不受局限或限制。字数不拘。(3)不夺取或据为己有。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为。――《庄子·天地》。
疏疏:shū 1、<动>疏导;疏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疏之欲其通。』2、<动>分;分散。《史记·黥布列传》:『上裂地而王之,疏爵而贵之。』3、<动>疏远。《屈原列传》:『王怒而疏屈平。』[又] 〈名〉疏远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4、<形>稀疏。《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有时见日。』5、<形>少;稀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疏谈笑。』6、<形>粗疏。《史记·范雎列传》:『其于计疏矣。』7、<名>粗糙的米。韩愈《山石》:『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8、<动>分条陈述。《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9、<名>给皇帝的奏议。如《论积贮疏》、《谏太宗十思疏》10、<名>古书注释的一种。不仅注释古书原文,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11、〈名〉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疏狂] 狂放不羁的样子。[疏俗] 远方风俗。
宕宕:[dàng] (1)穿过;通过。邗子寻犬,宕入仙穴。――《列仙传》。(2)引申为流荡;游荡。回过曰宕。――《通俗文》;长狄兄弟三人佚宕中国。――《谷梁传·文公十一年》;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曹植《怨歌行》。又如:宕子(荡子。到处流浪的人);宕宕(无定止的样子);宕落(流动而富于变化)(3)放纵,不受约束。性豪宕,不拘细行。――《金史·姬汝作传》。又如:宕往(豪爽不羁);宕迈(放逸豪爽)(4)耷拉着;悬挂。如:宽皮宕肉。(5)拖延。如:不许宕过年;宕挨,宕延(拖延);宕账(悬欠未还的账)。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拘拘:jū 1、<动>拘捕;拘禁。《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2、<动>束缚;限制。《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3、<形>拘束;拘泥。《汉书·司马迁传》:『使人拘而多畏。』[拘介] 廉正自守。
疏疏:《午集上·疋字部》《唐韵》所菹切《集韵》《韵会》山於切《正韵》山徂切,□音梳。《说文》通也。本作□。今作疏。《礼·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注〉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疏〉疏,通也。使两头孔相连而通,孔小则声急,孔大则声迟。《经解》疏通知远。又远也。《诗·大雅》予曰有疏附。〈传〉率下亲上曰疏附。〈笺〉疏附,使疏者亲也。《礼·曲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又麤也。《诗·大雅》彼疏斯粺。〈笺〉疏,麤也。谓粝米也。《礼·玉藻》客飧,主人辞以疏。〈注〉飧者,美主人之食也。疏之言麤也。又《郊特牲》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又分也。《孟子》禹疏九河。《史记·黥布传》疏爵而贵之。又稀也。《谷梁传·隐八年》庚辰大雨雪。〈传〉志疏数也。〈疏〉远者为疏,近者为数也。《礼·祭义》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楚辞·九歌》疏缓节兮安歌。〈注〉使曲节希缓,而安音清歌。又治也。《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注〉疏治也。又刻也。《礼·明堂位》疏屛,天子之庙饰也。〈疏〉疏,刻也。屛,树也。谓刻於屛树,为云气蛊兽也。〈又〉殷以疏勺。〈注〉疏,通刻其头。《后汉·梁冀传》窗牖皆绮疏青琐。〈注〉镂为绮文也。又画也。《管子·问篇》大夫疏器。〈注〉疏,饰画也。《何晏·景福殿赋》罗疏柱之汨越。〈注〉疏柱,画柱也。又彻也。《晋语》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注〉蔬,彻也。又布也。《楚辞·九歌》疏石兰兮为芳。〈注〉疏,布□也。又大也。《扬子·太□经》方州部家,三位疏成。〈注〉疏,大也。又菜也。与蔬同。《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八曰臣妾,聚敛疏材。〈注〉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疏不熟曰馑。《释文》菜也。又《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注疏材,草木有实者。又《淮南子·道应训》子佩疏揖,北面立於殿下。〈注〉疏,徒跣也。又扶疏,枝叶盛貌。《扬子·太□经》见小勿用,以我扶疏。〈注〉秋木扶疏而大,故可用。又《正韵》渠疏杷也。又疏跃,布散也。《淮南子·俶真训》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百事之茎叶条枝,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又疏疏,衣服盛貌。《韩诗外传》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又《扬子·太□经》谷不谷,失疏数。〈注〉疏数,不平也。又姓。汉疏广,疏受。又国名。《潜夫论》捿疏猗姓。《路史》夏世侯伯也。又山名。《山海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注〉按文中子云: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即斯山也。又鸟名。《礼·曲礼》雉曰疏趾。〈疏〉雉肥则两足开张,趾相去疏也。又兽名。《山海经》带山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疏。又《韵会补》与梳通。扬雄,头蓬不暇梳。又《集韵》孙租切,音苏。粗也。又《广韵》所助切《正韵》所故切,□音数。条□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又记注也。又《韵补》叶山宜切,音诗。《刘章·耕田歌》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考证:(《周礼·天官·大冢宰》)谨照原文省冢字。(《地官·稍人》疏材木材。〈注〉凡畜聚之物,瓜瓠葵芋御冬之具。)谨按此委人非稍人。凡畜聚之物乃经文非注文。瓜瓠葵芋御冬之具乃畜聚之物四字之注非疏材二字之注。谨照原文改为地官委人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注疏材,草木有实者。(《礼·檀弓》雉曰疏趾。)谨照原书檀弓改曲礼。
宕宕:《寅集上·宀字部》《广韵》徒浪切《集韵》《韵会》大浪切,□音荡。《说文》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砀省声。《谷梁传·文十一年》长翟兄弟三人佚宕中国。又州名。秦汉诸羌地,后魏内附,周置宕州,陕西化外,汝南项有宕乡。又《集韵》采石工谓之宕户。又《正字通》与荡通。考证:(《谷梁传·文十一年》长翟弟兄三人佚宕中国。)谨照原文弟兄改兄弟。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拘拘:《卯集中·手字部》《唐韵》举朱切《集韵》《韵会》恭于切,□音驹。《说文》止也。《徐曰》物去,手能止之也。《广韵》执也。《易·随卦》拘系之,乃从维之。《书·酒诰》尽执拘以归于周。《左传·僖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又《史记·汲黯传》弘大体,不拘文法。《前汉·司马迁传》阴阳之术大详而衆[音zhòng]忌讳,使人拘而多畏。〈注〉拘,曲碍也。《集韵》或作句。又作□。别作佝。又《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拥也。《礼·曲礼》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注〉以袂拥帚之前,埽而郤行之。又取也。《礼·曲礼》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疏〉却手从仆手下自拘取之。又曲也。与句同。《荀子·哀公篇》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注〉务读为冒。覆项也,句领,绕颈也。又搂聚也。又《正韵》求於切,音渠。《庄子·达生篇》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又《集韵》果羽切,音矩。《前汉·地理志》拘□水至邯郸入白渠。〈注〉应劭读。又俱遇切,音句。拘挐,不展也。又《集韵》《韵会》□拘玉切。与局通。戟持也。《前汉·五行志》撠高后掖。〈注〉拘持之也。◎按诗传,戟局义同。故注释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