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ǒu chàng yì jǔ
成语简拼:SCY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首倡義舉
成语解释
首倡:首先发动;义举:正义的举动。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首唱义举、首唱义兵
成语接龙
首倡义举→举步生风→风驰电骋→骋怀游目→目不转视→视日如年→年近岁除→除残去秽→秽德垢行→行赍居送→送抱推襟→襟怀洒落→落花时节→节食省衣→衣锦故乡→乡规民约→约定俗成→成家立计→计功补过→过耳秋风→风驰电赴→赴蹈汤火→火上浇油→油干灯尽→尽美尽善→善贾而沽→沽名吊誉→誉不绝口→口传心授→授人口实→实旷来远→远虑深计→计功程劳→劳而无功→功崇德钜→钜人长德→德薄任重→重见天日→日出冰消→消患未形→形而上学→学贵有恒→恒河沙数→数以万计→计功量罪→罪当万死→死不甘心→心到神知→知安忘危→危若朝露→露胆披诚→诚心敬意→意满志得→得不酬失→失鹿共逐→逐臭之夫→夫倡妇随→随才器使→使乖弄巧→巧夺天工
成语造句
(1)保姐姐给佳荫和启心讲了“首倡义举”的故事。
(2)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首倡义举”几个大字。
(3)格格写不出成语“首倡义举”,所以单元测试仅99分。
(4)桃江六中的保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首倡义举”。
(5)小岚不会写成语“首倡义举”的最后一个字。
(6)到本世纪初,全世界已有超过国家签署了禁雷条约,戴妃首倡义举,功不可没。
(7)前往文安县大围河乡中学的车上,子睿哥哥给馨郁和冶姿讲解了『首倡义举』的故事。
(8)幸赖哈兰生首倡义举,会合三庄团练乡勇,同心剿贼,斩杀无数,那强盗方始不敢正窥。
成语出处
《晋书·刘弘传》:『诏惟令臣以散补空缺,然沶乡令虞谭忠诚烈正,首倡义举,举善以教,不能者劝,臣辄特转潭补醴陵令。』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首倡首倡:[shǒuchàng] 最先倡导;首先发起。首倡大义。首创精神。
义举义举:[yìjǔ] 为了公众利益从事显示崇高和大无畏精神的行动;疏财仗义的行为。
首首:shǒu 1、<名>头。《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2、<名>首领;首脑。《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名>物体的前部。《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4、<动>首倡;起首。《史记·陈涉世家》:『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5、<动>开头;开端;起始。《过小孤山大孤山》:『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6、<名>首要;首位;第一。《韩非子·心度》:『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7、<动>告发;自首。《谭嗣同》:『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8、<量>篇。用于诗、词、文、赋等。《宋书·谢庄传》:『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9、<量>面。用于旗帜。《儒林外史》:『在南京做了二十首大红缎子绣龙的旗。』
倡倡:chāng 1、<名>古称歌舞艺人。《史记·滑稽列传》:『优旃者,秦倡,侏儒也。』2、<名>通『娼』。妓女。白行简《李娃传》:『长安之倡女也。』chàng 1、<动>同『唱』。《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2、<动>作乐。屈原《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3、<动>带头;倡导。《汉书·陈胜传》:『今诚以吾众为天下倡,宜多应者。』[倡伎] 古代以歌舞为职业的女艺人。《旧唐书·天竺国传》:『百姓殷乐……家有奇乐倡。』[倡优] 古代乐舞杂技艺人。乐人称『倡』,伎人称『优』,后并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蚡所爱倡巧匠之属。』[倡辩] 含有玩笑的辩才。《汉书·东方朔传赞》:『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倡始] 首倡。《汉书·王莽传上》:『入钱献田,殚尽旧业,为众倡。』[倡言] 提倡;建议。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倡者,窃不愿于圣世使有不蒙施之物。』
义义:yì 1、<名>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动>坚持正义。《公输》:『吾义固不杀人。』3、<形>合道义的;适宜的;公正合理的。《鸿门宴》:『亡去不义,不可不语。』4、<名>情义;恩情。《孙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5、<名>意义;意思。《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6、<副>本着道义。《祭妹文》:『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
举举:jǔ 1、<动>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2、<动>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动>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4、<动>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5、<动>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6、<动>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7、<动>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8、<动>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9、<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10、<名>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11、<动>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12、<动>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13、<动>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14、<动>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15、<名>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又] <动>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16、<动>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17、<形>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18、<副>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19、<形>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0、<动>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首首:《戌集下·首字部》《广韵》书久切《集韵》《韵会》《正韵》始九切,□音手。《说文》头也。《易·说卦》乾为首。《周礼·春官·大祝》辨九□,一曰□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又元首,君也。《书·益稷》元首起哉。又《广韵》始也。《公羊传·隐六年》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注〉首,始也。时,四时也。过,正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又《扬子·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又魁帅也。《礼·檀弓》毋为戎首,不亦善乎。〈注〉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又标表也。《礼·间传》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集说》首者,标表之义,盖显示其内心之哀痛于外也。又要领也。《书·秦誓》予誓告汝羣言之首。〈传〉衆[音zhòng]言之本要。又《左传·僖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大夫反首拔舍从之。〈注〉反首,谓头发下垂。又《左传·成十六年》塞井□竈,□於军中,而疏行首。〈注〉疏行首者,当阵前决开营垒为战道。又《礼·曲礼》进刃者左首。〈疏〉首,刃拊环也。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五分其晋围,去一以为首围。〈注〉首,殳上鐏也。又狸首,乐章名。《周礼·春官·乐师》凡射,诸侯以狸首为节。又《礼·檀弓》狸首之斑然。〈注〉木文之华。又官名。《史记·犀首传》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注〉司马彪曰:若今虎牙将军。又山名。《书·禹贡》壶口雷首。〈疏〉在河东蒲坂县南,一名首山。左传宣二年,宣子田於首山,即此。又邑名。《春秋·僖五年》会王世子於首止。〈注〉卫地,□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公羊传》作首戴。又《左传·昭二十八年》韩固为马首大夫。〈注〉今寿阳县。又牛首,郑邑,见《左传·桓十四年》。又刳首,晋地,见《左传·文七年》。又国名。《山海经》有三首国。又咳首,八蛮之一,见《风俗通》。又马名。《尔雅·释兽》马四蹢皆白,首。〈注〉蹢,蹄也。四蹄白者名首。俗呼为踏雪马。又《礼·月令》首种不入。〈注〉首种谓稷。〈疏〉百谷稷先种,故云。又豕首,茢甄别名。见《尔雅·释草》。又姓。《正字通》明弘治汀州推官首德仁。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狩。《广韵》自首前罪。《正字通》有咎自□,及告人罪,曰首。《前汉·文三王传》骄嫚不首。〈注〉不首,谓不伏其罪也。首,失救反。又服也。《后汉·西域传》虽有降首,曾莫惩革。〈注〉首,犹服也,音式救反。又头向也。《礼·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注〉首,生气也。《释文》首,手又反。又《战国策》以秦之疆首之者。〈注〉言以兵向之。又叶诗纸切,音始。《扬子·太□经》冻登赤天,阴作首也。虚羸踦踦,擅无已也。又叶赏语切,音黍。《班固·述高帝赞》神母告符,朱旗廼举。粤蹈秦郊,婴来稽首。又叶舂御切,音恕。《晋书·乐志鼓吹曲》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考证:(《周礼·春官·大祝》三曰空首。〈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首也。)谨照原文拜首改拜手。(《春秋·僖五年》诸侯盟于首止。〈注〉卫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有首乡。)谨照五年经文改为会王世子於首止。并照原注陈留上省在字。
倡倡:《子集中·人字部》《广韵》尺良切《集韵》《韵会》蚩良切《正韵》齿良切,□音昌。倡优,女乐。《春秋元命包》翼星为乐库,为天倡,主俳倡。别作娼。又倡狂。《庄子·山木篇》倡狂妄行。亦作猖。又《唐韵》《集韵》《正韵》□尺亮切,音唱。倡和也。《诗·郑风》倡予和汝。《周礼·春官·乐师》凡军大献,敎凯歌,遂倡之。又《礼·乐记》壹倡而三叹。〈注〉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与唱通。考证:(《史记·乐书》翼星为乐库,为天倡,主俳倡。别作娼。)谨按史记乐书此语,惟太平御览引春秋元命包有之。谨将史记乐书改为春秋元命包。
义义:《未集中·羊字部》《广韵》《集韵》《韵会》□宜寄切,音议。《说文》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又《说卦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其别最多。仗正道曰义,义师,义战是也。众所尊戴曰义,义帝是也。与衆[音zhòng]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至行过人曰义,义士,义侠,义姑,义夫,义妇之类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义髻,在衣曰义襴,义领之类是也。合众物为之,则有义浆,义墨,义酒。禽畜之贤者,则有义犬,义乌,义鹰,义鹘。又义渠,戎国地。《史记·秦本纪》伐义渠,虏其主。〈注〉宁广二州,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也。又姓。《前汉·酷吏传》义纵,何东人。又与谊同。《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又与仪通。《前汉·邹阳传》使东牟朱虚东褒义父之后。〈注〉应劭曰:邾仪父也。师古曰:义读曰仪。又与宜同。《韵补》周官凡杀人而义者,史记君义嗣,□鱼羁切。又《韵补》叶牛何切。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古文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陂音坡。◎按说文在我部。今从正字通倂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