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ǒu tóu méi lù
成语简拼:ZTML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走頭沒路
成语解释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遇到绝境
近义词
[同]走投无路、走头无路、走投无计、走投没路
成语接龙
1、走头没路→路柳墙花→花街柳陌→陌路相逢→逢场游戏→戏彩娱亲→亲如手足→足蹈手舞→舞文弄墨→墨迹未干→干脆利索→索隐行怪→怪事咄咄→咄咄书空→空口无凭→凭空捏造→造茧自缚→缚舌交唇→唇齿之邦→邦家之光→光阴似箭→箭不虚发→发皇张大→大好河山→山南海北
2、走头没路→路叟之忧→忧国忘家→家喻户晓→晓行夜宿→宿水飱风→风起云布→布天盖地→地丑德齐→齐驱并骤→骤风暴雨→雨鬣霜蹄→蹄閒三寻→寻风捉影→影只形孤→孤雌寡鹤→鹤长鳬短→短衣匹马→马齿徒增→增砖添瓦→瓦查尿溺→溺心灭质→质疑辨惑→惑世盗名→名山大川
3、走头没路→路叟之忧→忧盛危明→明耻教战→战战惶惶→惶恐不安→安国富民→民怨沸腾→腾云驾雾→雾释冰融→融汇贯通→通古达变→变俗易教→教无常师→师心自用→用非所学→学无常师→师心自是→是古非今→今来古往→往蹇来连
成语示例
(1)《喻世明言·卷一八·杨八老越国奇逢》:『一等倭贼战酣之际,埋伏都起,火器一齐发作,杀得他走头没路,大败亏输。』
(2)…倭贼战酣之际,埋伏都起,火器一齐发作,杀得他走头没路,大败亏输,斩首千馀级,活捉二百馀人,其抢船逃命…——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成语「走头没路」是一个补充式成语。
(2)赤大爷给军军和莺莺讲解了“走头没路”的典故。
(3)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走头没路”几个大字。
(4)大勇不会写成语“走头没路”的最后一个字。
(5)富兴中学的赤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走头没路”。
(6)顺顺写不出成语“走头没路”,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
(7)话说当时石秀和卢俊义两个,在城内走头没路,四下里人马合来,众做公的把挠钩搭住,套索绊翻。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火器一齐发作,杀得他走头没路,大败亏输。』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走走:zǒu 1、<动>跑。《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又] 赶快去。《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动>逃跑。《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又] 〈动使动〉使……逃跑。《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也。』3、<动>奔向;趋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辨] 行,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称『跑』,古代称『走』。[走笔] 用笔迅速地书写。[走舸] 快船。[走狗] (1)猎狗。(2)驱狗出猎。(3)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走丸] 如丸之速转,比喻便易迅速。[走卒] (1)供人使唤的差役、隶卒。(2)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
头头:一、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尺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接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有准头;尝了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二、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梳头;平头;分头。(3)(头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5)(头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儿)头目。(7)(头儿)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趟;头一遍;头半本;头几个;头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年(=去年或上一年);头天(上一天);头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头鸡叫我就起来了;头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头八块;三头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两头驴。b)用于蒜:一头蒜。
没没:mò 1、<动>沉入水中。《孔雀东南飞》:『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2、<动>淹没。《西门豹治邺》:『水来漂没,溺其人民。』3、<动>掩没;掩埋。《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4、<动>覆没;陷没。《报任安书》:『陵未没时,使有来报。』5、<动>隐没;隐匿。《﹤指南录﹥后序》:『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6、<动>消失。《中山狼传》:『良久,羽旄之影渐没,车马之音不闻。』7、<动>没收。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8、<动>通『殁』,死。《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路路:lù 1、<名>道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2、<名>途径;门路。《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3、<名>路程;路途。《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名>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宋时相当于现在省;元时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5、<形>衰败;疲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走走:《酉集中·走字部》《广韵》子苟切《集韵》《韵会》《正韵》子口切,□奏上声。《说文》趋也。从夭从止。〈注〉徐锴曰:□则足屈,故从夭。《五经文字》今经典相承作走。又《仪礼·士相见礼》将走。〈注〉走,犹去也。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注〉走,犹仆也。《班固·答賔戏》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汉书·叙传》走作仆。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切,音□。《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又《韵补》叶子与切。《左传·昭七年》正考父鼎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又叶养里切,音以。《论语谶》殷惑妲己玉马走。考证:(《诗·大雅》予曰有奔走。)谨照原文奔走改奔奏。
头头:《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徒侯切,□音投。《说文》首也。《礼·玉藻》头容直。《释名》头,独也,於体高而独也。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春秋元命苞》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即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仪礼·士相见礼》贽,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注〉头,阳也。〈疏〉执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杀之。虽死犹尚左,以从阳也。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小吏,名头须。又药名。《本草纲目》百头,贯衆[音zhòng]也。一名鸱头。《陶弘景曰》叶似大蕨,毛芒似老鸱头。又《唐韵》《正韵》古音徒。《古诗》东方千余骑,夫壻居上头。何用识夫壻,白马从骊驹。《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邃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又与兜通。《山海经》讙头国。〈注〉讙兜,尧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国。考证:(《广韵》《正韵》古音徒。)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查系唐韵正文。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
没没:《巳集上·水字部》(古文)殁歾《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勃切,音殁。《说文》沈也。又尽也。《诗·小雅》曷其没矣。〈传〉没,尽也。〈疏〉言不可尽服也。又过也。《礼·坊记》君子不以美没礼。〈疏〉没,过也。不可以财物丰多,华美其事,没过於礼。又贪也。《晋语》不没为后。又乾没。《史记·酷吏传》张汤始为小吏乾没。〈注〉如淳曰:得利为乾,失利为没。正义曰:乾没,谓无润泽而取他人也。又曰:阳浮慕为乾,心内不合为没。又水名。《山海经》太水东南流,注于没水。《水经注》作役水。又《孙□鸡林类事》高丽方言,谓水曰没,井曰乌没,熟水曰泥根没,冷水曰时根没。又《集韵》莫佩切,音妹。亦沈也。又母果切,音麽。不知而问曰拾没。又《韵补》叶明秘切,音寐。《曹植·七启》翔尔鸿翥,濈然凫没。纵轻体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逮音递。《说文》本作□。考证:(《山海经》太山东南流,注於没水。)谨照原文太山改太水。
路路:《酉集中·足字部》《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音赂。《说文》道也。〈注〉徐铉曰:道路,人各有适也。《释名》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周礼·夏官·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尔雅·释宫》路,旅途也。〈注〉途即道也。〈又〉一达谓之道路。〈注〉长道。又《尔雅·释诂》路,大也。《诗·大雅》厥声载路。〈笺〉是时声音则已大矣。又车也。《诗·魏风》殊异乎公路。〈传〉路,车也。《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注〉王在焉曰路。《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大路,玉路,祀天车也。〈疏〉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又鼓也。《周礼·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注〉路鼓,四面鼓也。又弓也。《史记·孝武纪》路弓乗[音chéng]失。又倾□貌。《荀子·富国篇》田畴秽,都邑路。〈注〉路谓无城郭墙垣也。又与辂同。《礼·月令》乗[音chéng]鸾路。《释文》路本又作辂。又姓。《急就篇注》路,水名也。又因为县,在涿郡,居者氏焉。汉有大夫路温舒。又《集韵》正各切,音洛。《前汉·扬雄传》尔廼虎路三嵏以为司马。〈注〉晋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师古曰:落,累也。以绳周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