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杀金刚坐杀佛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ǒu shā jīn gāng zuò shā fó成语简拼:ZSJGZSF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走殺金剛坐殺佛
成语解释
杀:程度深;金刚:佛的侍从力士;佛:佛教徒对释迎牟尼的简称。比喻劳逸苦乐不均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成奶奶给孙女和外甥女讲解了“走杀金刚坐杀佛”的成语典故。
(2)大宝不会写成语“走杀金刚坐杀佛”的最后一个字。
(3)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走杀金刚坐杀佛”几个大字。
(4)木格镇中学的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走杀金刚坐杀佛”。
(5)小茜写不出成语“走杀金刚坐杀佛”,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成语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1回:『不然,头里就赖他那两个,正是「走杀金刚坐杀佛。」』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金刚金刚:[jīngāng] (1)钻石的略称。(2)美国三十年代拍摄一部怪兽电影,其主角是巨大的猩猩,叫金刚。(3)比喻身材巨大、孔武有力的人。(4)[方] 某些昆虫(如苍蝇)的蛹。(5)佛教指佛的侍从力士,手执金刚杵(古印度兵器)。
走走:zǒu 1、<动>跑。《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又] 赶快去。《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动>逃跑。《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又] 〈动使动〉使……逃跑。《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也。』3、<动>奔向;趋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辨] 行,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称『跑』,古代称『走』。[走笔] 用笔迅速地书写。[走舸] 快船。[走狗] (1)猎狗。(2)驱狗出猎。(3)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走丸] 如丸之速转,比喻便易迅速。[走卒] (1)供人使唤的差役、隶卒。(2)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
杀杀:shā 1、<动>杀死;弄死。《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2、<动>战斗;搏斗。《教战守策》:『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3、<动>衰败;败坏。《秋声赋》:『物过盛而当杀。』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4、<副>形容程度深。《智取生辰纲》:『这样天气热,兀的不晒杀人。』5、<动>削;消除。《后汉书·吴祐[音yòu]传》:『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杀青] (1)泛指书籍定稿。(2)洗掉浸烂后的竹青。[杀字] 收笔。
金金:jīn 1、<名>金子;黄金。《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又] 指铜。《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名>泛指钱币;钱财。《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3、<名>金属的通称。《劝学》:『金就砺则利。』《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4、<名>金属制成的器皿器具。《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形>像金属般的;比喻坚固。《过秦论》:『自为关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6、<量>货币单位。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公输》:『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7、<名>金色;金黄色。《促织》:『巨身修尾,青项金翅。』[金榜] 黄金制成的匾额。多指科举应试录取的榜。[金波] (1)月亮,月光。(2)月光下的水波。(3)酒名。(4)地名,在今河北大名东。[金城汤池] 金属造成的城,蓄满开水的护城河。比喻城防坚固不可摧。[金兰] (1)牢固而融洽的友情。(2)指结义的兄弟姐妹。[金瓯] (1)金制的盆盂之类。(2)比喻国土完固。[金阙] (1)道家所说的天帝居住的黄金阙。(2)代指人间帝王的宫阙。[金蛇] 喻闪电之光。[金屋] 华丽的房屋。
刚刚:gāng 1、<形>坚硬;坚强。与『柔』相对。《周易·杂卦》:『乾刚坤柔。』2、<形>坚强;倔强。《教战守策》:『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3、<形>强盛;健旺。《教战守策》:『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4、<形>刚直;刚烈。《柳毅传》:『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5、<副>方才;刚才。苏轼《花影》:『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坐坐:zuò 1、<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动>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3、<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4、<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5、<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6、<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7、<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8、<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9、<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10、<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1、<副>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12、<副>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坐大] 自然强大。[坐法] 犯法而处罚。[坐化] 佛教用语,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坐食] 不劳而食。
佛佛:一、fó(1)佛陀。(2)佛教徒称修行圆满的人。(3)佛教:佛家;佛老(佛和老子,也指佛教和道教)。(4)佛像:铜佛。二、fú<书>同『拂』。
走走:《酉集中·走字部》《广韵》子苟切《集韵》《韵会》《正韵》子口切,□奏上声。《说文》趋也。从夭从止。〈注〉徐锴曰:□则足屈,故从夭。《五经文字》今经典相承作走。又《仪礼·士相见礼》将走。〈注〉走,犹去也。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注〉走,犹仆也。《班固·答賔戏》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汉书·叙传》走作仆。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切,音□。《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又《韵补》叶子与切。《左传·昭七年》正考父鼎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又叶养里切,音以。《论语谶》殷惑妲己玉马走。考证:(《诗·大雅》予曰有奔走。)谨照原文奔走改奔奏。
杀杀:《辰集下·殳字部》《唐韵》所八切《集韵》《韵会》《正韵》山戛切,□音煞。《说文》戮也。《周礼·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柄之法,以诏王治。五曰杀。〈疏〉太宰有诛无杀。此有杀无诛者,诛与杀相因,见为过不止,则杀之也。又《秋官》掌戮,掌斩杀贼谍而搏之。〈注〉斩以鈇钺,杀以刀刃。又《尔雅·释诂》杀,克也。《郭注》隐元年公羊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又获也。《礼·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注〉杀,获也。又同死。《孟子》凶年不能杀。又忘也。《庄子·大宗师》杀生者不死。〈注〉李轨云:杀,犹亡也。亡生者不死也。崔云:除其营生为杀生。又薙草曰杀。《礼·月令》利以杀草。又霜杀物曰杀。《春秋·僖三十三年》陨霜不杀草。《左传·桓五年》始杀而尝。又以火炙简为杀青。《后汉·吴佑传》欲杀青□,以写经书。〈注〉杀青者,以火炙□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为汗青,义见《刘向·别录》。又矢名。《周礼·夏官·司弓矢》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注〉杀矢,言中则死。又《考工记》冶氏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又刷也。《释名》摩挲犹抹杀。又《集韵》《韵会》□桑葛切,音萨。散貌。《史记·仓公传》望之杀然黄。〈注〉徐广曰:杀,苏葛反。正义曰:苏亥反。又扫灭之也。《前汉·谷永传》未杀灾异。又骚杀,下垂貌。《张衡·东京赋》飞流苏之骚杀。又《集韵》私列切,音薛。与□同。蹩□,旋行貌。《庄子·马蹄篇》蹩躠为仁。向崔本作弊杀。又《广韵》《集韵》《韵会》□所界切,音铩。降也,减削也。《周礼·秋官·象胥》国新杀礼,凶荒杀礼。《礼·大传》五世而缌杀同姓也。又《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又《正韵》所卖切,音晒。义同。又毛羽敝曰杀。《诗·豳风·予羽谯谯传》谯谯,杀也。又《周礼·天官·疡医》劀杀之剂。〈注〉杀谓以药食其恶肉。又噍杀,音也。《礼·乐记》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注〉噍则竭而无泽,杀则减而不隆。又剪缝也。《论语》非帷裳,必杀之。亦作□。又韬屍之具,上曰质,下曰杀。《仪礼·士丧礼》□杀,掩足。又疾也。《白居易·半开花诗》西日凭轻照,东风莫杀吹。《自注》杀,去声。《正字通》今乐府家有元杀、旁杀之别,元人传奇《白鹤子》一杀、二杀即其遗声也。俗读生杀之杀,非。《集韵》或作閷煞。又《集韵》《韵会》□所例切,音□。亦降也。又《集韵》式吏切,音试。同弑。《前汉·高帝纪》项羽放杀其主。〈注〉杀,当作弑。又《班固·西都赋》掎僄狡,□猛噬,脱角挫脰,徒搏独杀。〈注〉杀,亦叶式吏切。又叶色栉切,音瑟。《梁肃·兵箴》传美干戈,易载以律。古之睿知,神武不杀。又叶式列切,音设。《束皙·近游赋》系复襦以御冬,胁汗衫以当热。帽引四角之缝,裙为数条之杀。杀,一作□。考证:(《后汉·吴佑传》欲杀青□,以写经书。〈注〉杀青者,以火炙□令汗,取其青,易书,后不蠹,谓之杀青。)谨照原文后改复。
金金:《戌集上·金字部》《唐韵》居音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吟切,□音今。《易·系辞注》天地之数,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书·洪范》五行,四曰金,金曰从革。〈传〉金可以攺更。〈疏〉可销铸以为器也。〈又〉从革作辛。〈传〉金之气味。〈疏〉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气味。又金有五色。《说文》五色金,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於土。《尔雅·释器》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鏐,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传〉金银铜也。《前汉·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师古曰:金者五色,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又《公羊传·隐五年》百金之鱼。〈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庄子·逍遥游》不过数金。〈注〉百金,金方寸,重一斤为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记·平准书》黄金一斤。〈注〉索隐曰:如淳云:时以钱为货,黄金一斤直万钱,非也。又臣瓒云: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是其义也。董彦远曰:汉一斤金四两,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两为一斤。兵法:兴师一万,日费千金。燕昭王以千金养士,皆此数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铢为一金也。又乐有八音,一曰金。《左传·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击钟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鎛也。《周礼·春官·钟师》掌金奏。又兵也。《礼·中庸》衽金革。《朱注》金戈兵之属。又《韵会》军行钲铎曰金。《释名》金鼓。金,禁也,为进退之禁也。《前汉·李陵传》闻金声而止。〈注〉金,钲也。一名镯。又黄色也。《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函德殿铜池中。〈注〉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宫中行乐词》柳色黄金嫩。又坚也。《前汉·司马相如传》上金堤。〈注〉金堤,言水之堤塘,坚如金也。《贾谊·过秦论》金城千里。又官名。《周礼·秋官》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魏志·王修传》行司金中郞将。《唐书·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辽史·国语解》阴山采金置冶采链,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纪》置淮南淘金司。又《前汉·百官公卿表》更名执金吾。〈注〉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御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为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执焉。又《论语·摘辅象》风后受金法。〈注〉金法,言能决理是非也。又地名。《五音集韵》金州,周为附庸国,魏於安康县置东梁州,后周攺为金州。又《前汉·地理志》金城郡。〈注〉昭帝始元六年置。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瓒曰:称金,取其坚也。《方舆胜览》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故名。又山名。《广舆记》在镇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头陀於此开山得金,故名。又《述异记》黄金山,生交让树。〈又〉南金山有师子兽。又台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谓黄金台。又花名。《五代史·附录》汤城淀池多异花。一曰旱金,大如掌。又树名。《洞冥记》影蛾池北有生金树。破之皮间有屑,如金而色青,亦名青金树。又草名。《周礼·春官·郁人注》郁金香草,宜以和鬯。又《拾遗记》祖梁国献蔓金苔。《正字通》百两金,药名。又《唐本草》牡丹,亦名百两金。又古天子号。《帝王世纪》少昊氏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又国号。《金史·太祖纪》国有金水,源产金,故号大金。又姓。《五音集韵》古天子,金天氏之后。又汉复姓。金留氏,出《姓苑》。又书名。《前汉·萧望之传》金布令甲。〈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书·艺文志》海蟾子元英还金篇一卷。《宋史·艺文志》丛金诀一卷。又神名。《前汉·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注〉金形似马,碧形似鸡。又阙门名。《前汉·公孙弘传》待诏金马门。〈注〉武帝时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又金精,珠名。见《博雅释珠》。又钟名。《拾遗记》帝颛顼有浮金之钟。又星名。《酉阳亲俎》北斗第三星曰视金。《清异录》高丽谓星曰屑金。又金丹。《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经。又石名。《淮南子·地形训》黄澒五百岁生黄金。〈注〉澒,水银也。黄金,石名。又去声。《字汇补》音噤。《荀子·解蔽篇》金口闭舌。又《韵补》叶居良切,音疆。《易林》刚柔相伤,火烂销金。考证:(《前汉·宣帝纪》金芝九茎,产於丞德殿铜池中。)谨照原文丞德殿改函德殿。
刚刚:《子集下·刀字部》《唐韵》古郞切《集韵》《韵会》《正韵》居郞切,□音冈。《说文》强断也。从刀,冈声。《增韵》坚也,劲也。《易·乾卦》大哉乾乎,刚健中正。《司马光·潜虚》刚,天之道也。又作□。《史记·乐书》而民□毅。
坐坐:《丑集中·土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徂卧切,音座。行之对也。《礼·曲礼》坐如尸。〈又〉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又便坐,别坐之处。《前汉·文翁传》在便坐受事。又《后汉·宣秉传》秉修高节,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诏与司隶校尉中书令同专席而坐,京师谓之三独坐。又犹守也。《左传·桓十二年》楚伐绞,军其南门。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又古者谓跪为坐。《礼·曲礼》先生琴瑟书策在前,坐而迁之。〈注〉坐,跪也。又〈律〉有罪坐。《前汉·文帝纪》除收帑相坐律令。又罪人对理曰坐。《左传·僖二十八年》鍼庄子为坐。又释氏大坐曰跏趺。《莲华经》结跏趺坐。又与座通。《前汉·梅福传》当户牖之法坐。〈注〉正座也。又姓。见《姓苑》。又《集韵》徂果切,音睉。义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韵诸书训注皆同,惟《转注古音》坐注引《史记》高帝纪,遂坐上坐。《正义》云:前坐字,在果反,后坐字,在卧反。《字汇》行坐之坐读上声,非。《正字通》谓坐字在上声者,叶音也,亦非。本作□。《说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考证:(《左传·桓十二年》楚人坐其北门,而覆其山下,大败之。)谨照原文覆其山下改为覆诸山下。(本作□。《说文》从土从留省,土所止也。)谨照说文□改□。留改畱。
佛佛:《子集中·人字部》仏《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符勿切,音咈。《说文》见不諟也。又仿佛亦作彷佛,髣髴。《扬雄·甘泉赋》仿佛其若梦。《班固·幽通赋》梦登山而迥眺,觌幽人之髣髴。《汉书》作仿佛。又捩也。《礼·曲礼》献鸟者,佛其首,畜鸟则勿佛。〈注〉恐鸟喙害人,为小竹笼,以捩转其首也。又逆也,戾也。《礼·学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扬子·法言》荒乎淫,佛乎正。与拂同。又辉粲貌。《黄香·九宫赋》银佛律以顺游。又三佛齐,佛郞机,柔佛,皆外国名。又佛桑,花名。又姓。明佛正。又佛佗。佛者,觉也。以觉悟羣生也。又《集韵》《正韵》□蒲没切,音浡。兴起貌。《荀子·非十二子篇》佛然平世之俗起焉。与浡勃通。又《集韵》《韵会》《正韵》□同弼。《诗·周颂》佛时仔肩。《毛传》佛,大也。《郑笺》佛,辅也。又叶方味切,音废。《前汉·司马迁叙传》学微术昧,或见仿佛疑殆匪阙,违衆[音zhòng]忤世。《正字通》世传汉明帝永平七年,佛法始入中国,非也。秦时沙门室利房等至,始皇以为异,囚之。夜有金人,破户以出。汉武帝时,霍去病过焉支山,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以归,帝置之甘泉宫。金人者,浮屠所祠,今佛像即其遗法也。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未之信。迨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以问於朝。傅毅以佛对曰:天竺国有佛,即神也。帝遣中郞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经二十四章,释迦立像,倂与沙门摄腾,竺法兰东还。以是考之,秦西汉知有佛久矣,非明帝始也。又古本列子周穆王篇,西域之国有化人,无西方圣人名佛之说,独仲尼篇载孔子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盖假借孔子之语也。《字汇》沿《正韵》,改化人为圣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