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ǒu lòu fēng shēng
成语简拼:ZLF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走漏風聲成语谜语泄密成语日文秘密(ひみつ)が漏(も)れる
成语解释
消息被透漏出去。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走漏天机
反义词
守口如瓶
成语示例
(1)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七姑奶奶为怕走漏风声,特意约在那里相会。』
(2)…之命。暗中必有重大图谋,一有外人知道,难保不走漏风声。樊纲道:『韦香主倒也不必亲自出马。咱们去跟那两…——当代·金庸《鹿鼎记》
(3)…我在保定。这话我只告诉你,兄弟!你可不能给我走漏风声,我嫌丢人。我还爱喝点酒,吃套烧饼果子,一年到头…——当代·梁斌《红旗谱》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走漏风声”几个大字。
(2)诚诚写不出成语“走漏风声”的拼音。
(3)单奶奶为我讲了“走漏风声”的历史故事。
(4)京京不会写成语“走漏风声”的最后一个字。
(5)魏集镇中学的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走漏风声”。
(6)事尚未成熟,却不料走漏风声,给福建巡抚吕佺孙破获了。
(7)嘱咐家人不许走漏风声,婶子在里面住着,深宅大院,那里就得知道了?
(8)那过礼的回来,都不提名说姓,因此上下人等虽都知道,只因凤姐吩咐,都不敢走漏风声。
(9)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七姑奶奶为怕走漏风声,特意约在那里相会。』。
(10)领将号衣军器藏着,扮作民人样子,五个一起,十个一起,同到双塘儿四散埋伏,切勿打草惊蛇,走漏风声。
(11)施公又叫施安、施孝二人,出去整备大小舟船四五十只,约定于黄昏时分到北市取齐,须要暗暗行事,不可走漏风声。
(12)众人一听,都觉有理,韦小宝在宫中做太监,自然是奉了总舵主之命,暗中必有重大图谋,一有外人知道,难保不走漏风声。
(13)施公按天霸之言,早已写定字柬几封,封面上写着文武职衔字号——内详要事,恐不机密,走漏风声,使各官自看,按柬而行。
(14)艾希曼,那个屠杀犹太人的罪魁祸首,二战结束后潜逃至阿根廷,他埋名隐姓,通过连续搬家、不让子女与任何人接近的方式避免走漏风声。
(15)贾后令心腹侍女在洛阳街市招寻美少年入宫交欢,她为了满足性欲,和这些男子通奸,可是又怕走漏风声,有损名誉,就将伴寝男子一一杀以灭口。
成语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五回:『原来是一家人,决不走漏风声的。』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风声风声:[fēngshēng] 传出来的消息。风声很紧。走漏风声。
漏风漏风:[lòufēng] (1)风从缝隙中透过。(2)牙齿脱落以致说话跑气。刚拔完牙,说话总是漏风。(3)比喻秘密被泄露出去。不许漏风。
走漏走漏:(1)泄漏(消息等)。如:走漏风声。(2)走私漏税。(3)大宗的东西部分失窃,叫有走漏。
走走:zǒu 1、<动>跑。《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又] 赶快去。《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动>逃跑。《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又] 〈动使动〉使……逃跑。《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也。』3、<动>奔向;趋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辨] 行,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称『跑』,古代称『走』。[走笔] 用笔迅速地书写。[走舸] 快船。[走狗] (1)猎狗。(2)驱狗出猎。(3)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走丸] 如丸之速转,比喻便易迅速。[走卒] (1)供人使唤的差役、隶卒。(2)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
漏漏:lòu 1、<动>水从孔隙透过或滴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2、<名>遗漏;疏漏。《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3、<动>漏掉;遗漏。《汉书·酷吏传》:『罔漏吞舟之鱼。』4、<动>泄露。《汉书·师丹传》:『大臣奏事,不宜漏泄。』5、<名>古代滴水计时的漏壶。[引] 时刻;时间。《左忠毅公逸事》:『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风风:fēng 1、<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2、<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3、<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风存。』4、<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风声,鄙乎宽,薄乎敦。』5、<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6、<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风。』7、<名>景象;景色。如『风景』。8、<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9、<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风上。』
声声:shēng 1、<名>声音。《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名>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名>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4、<动>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5、<名>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6、<动>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声气也。』7、<名>声势;声气。《子鱼论战》:『声盛致志,鼓儳也。』8、<量>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走走:《酉集中·走字部》《广韵》子苟切《集韵》《韵会》《正韵》子口切,□奏上声。《说文》趋也。从夭从止。〈注〉徐锴曰:□则足屈,故从夭。《五经文字》今经典相承作走。又《仪礼·士相见礼》将走。〈注〉走,犹去也。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注〉走,犹仆也。《班固·答賔戏》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汉书·叙传》走作仆。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切,音□。《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又《韵补》叶子与切。《左传·昭七年》正考父鼎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又叶养里切,音以。《论语谶》殷惑妲己玉马走。考证:(《诗·大雅》予曰有奔走。)谨照原文奔走改奔奏。
漏漏:《巳集上·水字部》《唐韵》灵□切《集韵》《韵会》《正韵》郎豆切,□音陋。渗漏也。《说文》漏以铜壷受水,刻节画,夜百刻。亦取漏下之义。《周礼·夏官》挈壷氏,掌漏刻之官。又泄也。《左传·僖四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疏〉言漏泄师之密谋也。又遗失也。《荀子·修身篇》易忘曰漏。又《尔雅·释宫》西北隅谓之屋漏。《诗·大雅》尚不愧于屋漏。〈笺〉漏,隐也。又窍也。《白虎通·圣人篇》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又穿也。《淮南子·泰族训》朱弦漏越。〈注〉漏穿越琴瑟两头也。又德泽下究也。《前汉·吾丘寿王传》天下漏泉。〈注〉言润泽下沾,如屋之漏。又江名。《水经注》楡水东迳漏江县伏流山下,复出蝮口,谓之漏江。又井名。漏井,所以受水潦者。见《周礼·地官·郑注》。又《正韵》卢侯切,音楼。《礼·内则》马黑脊而般臂漏。《周礼》作蝼。〈注〉漏当为蝼。言如蝼蛄臭也。
风风:《戌集下·风字部》凬飌檒《唐韵》方戎切《集韵》方冯切《正韵》方中切,□音枫。风以动万物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礼·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疏〉八方之风也。《史记·律书》东北方条风,立春至。东方明庶风,春分至。东南方清明风,立夏至。南方景风,夏至至。西南方凉风,立秋至。西方阊阖风,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风,立冬至。北方广莫风,冬至至。《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注〉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和不。又《玉篇》散也。《易·系辞》风以散之。又趋风,疾如风也。《左传·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又《玉篇》敎也。《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又《说命》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注〉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诗·关雎序》风之始也。〈笺〉风是诸侯政敎也。又风俗。《礼·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疾名。《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注〉末,四肢也。风为缓急。又《广韵》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传〉马牛风佚。〈疏〉僖四年《左传》云: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又防风,国名。今湖州武康县。又地名。宁风,齐地,见《左传》。右扶风,见《汉书》。又官名。《前汉·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又鸟名。《诗·秦风》鴥彼晨风。《尔雅·释鸟》晨风,鸇。〈疏〉晨风,一名鸇,挚鸟也。郭云:鹞属。又《晋书·舆服志》相风中道。《正字通》晋制,车驾出,相风居前。刻乌於竿上,名相风。又《述征记》长安南有台,高十仞,立相风铜乌,遇风辄动。又草名。《西京亲记》怀风,苜蓿别名。一名光风。又姓。黄帝臣风后。又风胡,见《越绝书》。又《神异经》西方有披发东走,一名狂,一名颠,一名狷,一名风。又《广韵》方凤切,音讽。《诗·关雎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笺〉风化。风刺,皆谓譬谕,不直言也。《释文》下以风之。风,福凤反。〈注〉风刺同。又叶分房切,音方。《楚辞·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又叶甫烦切,音蕃。《王粲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鳞在渊,归鴈载轩。又叶闾承切。《后汉·冯衍显志赋》摛道德之光辉兮,匡衰世之渺风。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又叶孚金切,音分。《诗·邶风》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又《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楚辞·九章》乗[音chéng]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臯,邸余车兮方林。《释名》兖豫幷[同并]冀,横口含唇言之,读若分。青徐,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读若方。风,放也,气放散也。《□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晋之间读风如分,犹存古音。《正韵》一东收风,十二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赵古则曰》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凡谐声。考证:(《尔雅》西风谓之秦风。)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书·费誓》马牛其风。〈疏〉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放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陈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正韵》一东收风,二十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
声声:《丑集中·士字部》《字汇》同□。《正字通》俗声字。(声)(古文)殸《唐韵》《集韵》《韵会》书盈切《正韵》书征切,□圣平声。《说文》音也。《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也。《礼·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注〉声谓乐也。又凡响曰声。《张载·正蒙》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又声敎。《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声敎,讫于四海。《左传·文六年》树之风声。〈注〉因土地风俗,为立声敎之法。又声誉。《孟子》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注〉声闻,名誉也。又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又《諡法》不生其国曰声。〈注〉生于外家。《春秋·经传集解》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注〉声,諡也。又姓。又《韵补》叶尸羊切,音商。《韩愈·赠张籍诗》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侧,耳若闻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