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ǒu fú wú dì
成语简拼:ZFWD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走伏無地
成语解释
比喻没有藏匿容身的地方。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没有容身的地方
成语接龙
1、走伏无地→地覆天翻→翻江搅海→海外奇谈→谈若悬河→河汉江淮→淮南鸡犬→犬马之力→力不能及→及溺呼船→船坚炮利→利齿能牙→牙白口清→清贫如洗→洗垢匿瑕→瑕瑜互见→见微知着→着书立说→说黑道白→白玉微瑕→瑕不揜瑜→瑜不掩瑕→瑕不掩瑜→瑜百瑕一→一知半解
2、走伏无地→地广人希→希旨承颜→颜丹鬓绿→绿衣黄里→里应外合→合衷共济→济苦怜贫→贫病交攻→攻城野战→战战业业→业业兢兢→兢兢业业→业精于勤→勤能补拙→拙贝罗香→香车宝马→马如游龙→龙章凤彩→彩笔生花→花颜月貌→貌离神合→合从连衡→衡石程书→书缺有间
3、走伏无地→地旷人稀→稀世之宝→宝马香车→车怠马烦→烦言碎辞→辞严义正→正气凛然→然糠自照→照人肝胆→胆裂魂飞→飞蒭挽粟→粟陈贯朽→朽木不雕→雕虫刻篆→篆刻虫雕→雕虫小艺→艺高胆大→大红大緑→緑肥红瘦→瘦羊博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
4、走伏无地→地利人和→和衣而卧→卧虎藏龙→龙伸蠖屈→屈打成招→招是惹非→非同儿戏→戏彩娱亲→亲密无间→间不容瞬→瞬息之间→间不容息→息事宁人→人贫智短→短刀直入→入室升堂→堂皇正大→大寒索裘→裘马轻狂→狂妄自大→大工告成→成己成物→物阜民安→安贫乐道
5、走伏无地→地北天南→南北东西→西除东荡→荡产倾家→家败人亡→亡不待夕→夕寐宵兴→兴不由己→己饥己溺
6、走伏无地→地覆天翻→翻复无常→常年累月→月没参横→横冲直闯→闯南走北→北鄙之声→声气相通→通变达权
成语造句
(1)成语「走伏无地」是一个补充式成语。
(2)繁爷爷给孙囡讲解了“走伏无地”的成语典故。
(3)红红写不出成语“走伏无地”的拼音。
(4)虎虎不会写成语“走伏无地”的最后一个字。
(5)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走伏无地”几个大字。
(6)望高中心校的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走伏无地”。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蹊路断绝,走伏无地。』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走走:zǒu 1、<动>跑。《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又] 赶快去。《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动>逃跑。《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又] 〈动使动〉使……逃跑。《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也。』3、<动>奔向;趋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辨] 行,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称『跑』,古代称『走』。[走笔] 用笔迅速地书写。[走舸] 快船。[走狗] (1)猎狗。(2)驱狗出猎。(3)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走丸] 如丸之速转,比喻便易迅速。[走卒] (1)供人使唤的差役、隶卒。(2)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
伏伏:fú 1、<动>趴。《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2、<动>俯伏。《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3、<动>埋伏。《孙膑减灶》:『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4、<名>伏兵。《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动>隐蔽,隐藏。《老子》:『福兮祸所伏。』6、<动>降低;低落。韩愈《南海神庙碑》:『日光穿漏,伏波不兴。』7、<动>保持;怀。《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8、<动>居处;居住。《左传·定公四年》:『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9、<动>佩服;敬佩。通『服』。《史记·垓下之战》:『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又] 动使动。使……佩服。《唐翁猎虎》:『《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信夫。』10、<动>制伏。『降龙伏虎。』11、<动>受到(应得的惩罚)。《三国志·吴主传》:『后壹奸罪发露伏诛。』12、<名>伏天。《汉书·东方朔传》:『伏日,诏赐从官肉。』[伏惟] 俯伏思量。下对上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伏启阿母。』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地地:dì 1、<名>大地;地面。《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名>土地;田地。《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3、<名>领土;地域。《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4、<名>处所;地方。《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5、<名>处境;境地。《史记·李斯列传》:『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6、<名>路程。《红楼梦》:『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一射之地:即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7、<名>底子。《林黛玉进贾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8、<助>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几时束翠节,特地引红妆。』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忽地起一阵大风。』[地镜] (1)地面的积水。(2)传说中的宝镜。
走走:《酉集中·走字部》《广韵》子苟切《集韵》《韵会》《正韵》子口切,□奏上声。《说文》趋也。从夭从止。〈注〉徐锴曰:□则足屈,故从夭。《五经文字》今经典相承作走。又《仪礼·士相见礼》将走。〈注〉走,犹去也。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注〉走,犹仆也。《班固·答賔戏》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汉书·叙传》走作仆。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切,音□。《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又《韵补》叶子与切。《左传·昭七年》正考父鼎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又叶养里切,音以。《论语谶》殷惑妲己玉马走。考证:(《诗·大雅》予曰有奔走。)谨照原文奔走改奔奏。
伏伏:《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房六切,音服。偃也。《礼·曲礼》寝毋伏。又《广韵》匿藏也。《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诗·小雅》潜虽伏矣。《史记·乐书》羽者妪伏,毛者孕鬻。《前汉·赵广汉传》发奸摘伏如神。又屈服也。《左传·隐十一年》许既伏其罪矣。又三伏。《史记·秦本记》秦德公二年初伏。〈注〉六月三伏之节。始自秦德公。周时无伏。《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注〉夏至后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又姓。汉有伏胜,伏隆。《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汉伏生,晋书作宓生。又乞伏,外国姓。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扶富切,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又《集韵》鼻墨切。与匐通。《史记·范雎传》膝行蒲伏。又叶必正切,音壁。《贾谊·鵩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考证:(《左传·隐十一年》既伏其罪矣。)谨照原文既字上增许字。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地地:《丑集中·土字部》“(古文)埊□埅□嶳《广韵》徒四切《集韵》大计切《韵会》徒二切《正韵》徒利切,□音弟。《说文》元气初分,重浊阴为地,万物所□列也。《白虎通》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释名》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易·说卦传》坤为地。《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冯乎。曰:大气举之。《周礼·地官》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诏地求。《博物志》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又第也,但也。《前汉·丙吉传》西曹地忍之。又叶徒何切,音沱。《屈原·橘颂》闭目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扬雄·羽猎赋》鸟不及飞,兽不得过,军惊师骇,刮野埽地。○按吴棫收地入个韵,音隋,则过可如字读,沱隋亦平去间耳。本作坔。考证:(《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黄帝曰,何凭。曰,大气举之。)谨照原文何凭改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