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ǒu huǒ rù mó
成语简拼:ZHRM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走火入魔
成语解释
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成语示例
(1)…大乱,走……走火入……入……』小郡主道:『是走火入魔罢?』韦小宝道:『正是,走火入魔。啊哟,你怎么这…——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走火入魔”几个大字。
(2)奉节中学校的别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走火入魔”。
(3)抗抗写不出成语“走火入魔”的拼音。
(4)朦朦不会写成语“走火入魔”的最后一个字。
(5)仰奶奶给她的孙女和小外甥女介绍了“走火入魔”的历史故事。
(6)那些在练功中走火入魔,不能涤除玄览而出问题的,大都是自作聪明的运用意志力或试图以想象力去进行控制,以引导气而发生的。
(7)他自称,因看黄碟走火入魔才铤而走险。
(8)然而今夜,一颗心却像走火入魔样地不能安定。
(9)纵观武者的世界,有多少天才因为求之过急而走火入魔,毁于一旦。
(10)持正心法,它的特点是平和中正,刚正不阿,基本上不需要担心走火入魔。
(11)前往全南县社迳中学的车上,倩芸叔叔给桂芳和麻颜讲了『走火入魔』的历史故事。
(12)说这话的时候不无抱怨的看了李三一眼,都是这厮惹祸,把老爷子弄得走火入魔似的。
(13)要知姬老三所练的功夫过于刚狠,兼之躐等求进,终于在坐功时走火入魔,以致双足瘫痪。
(14)李三过去曾经因为修炼这种功力而险些走火入魔,可为了梅泽尔丽他不得不选择再次冒险。
(15)人世间充满了种种诱惑,常使意志薄弱者走火入魔,贪欲是人类隐于内心的最大且最危险的恶魔。
(16)这寒玉床另有一桩好处,大凡修练内功,最忌的是走火入魔,是以平时练功,倒有一半的精神用来和心火相抗。
(17)如我把经给你看了,你贪多务得,把经上所载的功夫都练将起来,非走火入魔不可,轻则受伤,重则要了你的性命。
(18)练功之人到了一定境界,常会生出幻觉,或耳闻雷鸣,或剧痛奇痒,只有一概当其虚幻,毫不理睬,方不致走火入魔。
(19)程灵素微笑不答,其实这一次她倒不是用药硬逼,那是先助姬晓峰通解穴道,去了走火入魔的危难,再在他身上施一点药物。
成语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这样下去,只怕他会走火入魔,专动些歪脑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走火走火:(1)因不小心而使火器发火。也比喻说话说过了头。(2)电线破损跑电引起燃烧。
入魔入魔:[rùmó] 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走走:zǒu 1、<动>跑。《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又] 赶快去。《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动>逃跑。《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又] 〈动使动〉使……逃跑。《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也。』3、<动>奔向;趋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辨] 行,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称『跑』,古代称『走』。[走笔] 用笔迅速地书写。[走舸] 快船。[走狗] (1)猎狗。(2)驱狗出猎。(3)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走丸] 如丸之速转,比喻便易迅速。[走卒] (1)供人使唤的差役、隶卒。(2)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
火火:huǒ 1、<名>火;火焰。《五蠹》:『有圣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2、<形>比喻紧急,急迫。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3、<形>比喻激动、暴躁、愤怒。白居易《感春》:『忧喜皆心火。』4、<名>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十人为『火』。柳宗元《段太尉事状》:『皆解甲,散还火伍中。』5、<名>同『伙』,同伴。《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6、<名>古代星名,又叫『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7、<名>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入入:rù 1、<动>进入。《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2、<动>特指进入朝廷;在朝廷上。《原君》:『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3、<动>缴纳。《论积贮疏》:『岁恶不入,请卖爵子。』4、<动>归入;纳入。《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5、<动>合乎;趋向。《训俭示康》:『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6、<名>收入。《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入室] (1)喻学问技艺的成就达到精深的境界。(2)称能得到老师学问或技艺精奥的为入室弟子。
魔魔:mó(1)魔鬼:恶魔;妖魔;病魔;旱魔。(2)神秘;奇异:魔力;魔术。[魔罗之省,梵māra]
走走:《酉集中·走字部》《广韵》子苟切《集韵》《韵会》《正韵》子口切,□奏上声。《说文》趋也。从夭从止。〈注〉徐锴曰:□则足屈,故从夭。《五经文字》今经典相承作走。又《仪礼·士相见礼》将走。〈注〉走,犹去也。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注〉走,犹仆也。《班固·答賔戏》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汉书·叙传》走作仆。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切,音□。《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又《韵补》叶子与切。《左传·昭七年》正考父鼎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又叶养里切,音以。《论语谶》殷惑妲己玉马走。考证:(《诗·大雅》予曰有奔走。)谨照原文奔走改奔奏。
火火:《巳集中·火字部》《唐韵》《集韵》呼果切《韵会》《正韵》虎果切,□货上声。《说文》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释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玉篇》□者,化也,随也,阳气用事万物变随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又星名。《书·尧典》日永星火。〈传〉火,苍龙之中星。又大火,鹑火,辰次之名。又《礼·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前汉·成帝纪》火耕水耨。又《周礼·夏官·司爟》变国火以救时疾。〈注〉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论语》钻燧改火。又盛阳曰炎火。《诗·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传〉炎火,盛阳也。〈笺〉螟螣之属,盛阳气嬴则生之。明君为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与炎火,使自消亡。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疏〉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传》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又《南史·齐武帝纪》魏地谣言,赤火南流,有沙门从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咸云圣火。又《唐书·兵志》府兵,十人为火,火有长。彍骑,十人为火,五火为团。《通典·兵制》五人为烈,烈有头目,二烈为火,立火子,五火为队。又《司马法》人人正正,辞辞火火。〈注〉言一火与一火犹人人殊之人人也。即俗谓火伴。《古木兰诗》出门看火伴。又人身有火。《本草纲目》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又阴火,海中盐气所生。凡海水遇阴晦,波如然火,有月即不复见。《木华·海赋》阴火潜然。又山名。《山海经》崑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又《正字通》陆游曰:火山军,其地锄深,则有烈焰,不妨耕种。又井名。《左思·蜀都赋》火井沈荧於幽泉。〈注〉火井,在临邛县。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须臾隆隆如雷声,焰出通天,光辉十里,以筒盛接,有光无灰。又寒火。《抱朴子·地真篇》南海萧丘,火春生秋灭。生木小,焦黑。又火传。《庄子·养生主》指穷放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又南方有食火之国,其人能食火炭。又《尔雅·释鱼》十龟,一曰火龟。〈疏〉龟生火中者。又火□。《山海经》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燃,火中白□,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又姓。《明纪事本末》火济,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正字通》洪武时,翰林火原洁。又《广东通志》古人一年四时改火。今琼州西乡音谓一年为一火,火音微。东乡人谓一年为喜,或为之化,乃喜之变音。又叶虎洧切《诗·豳风》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按唐韵正:火,古音毁,转声则为喜,故灰字从火得声。而左传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庙,曰:譆譆出出,鸟鸣于亳社。如曰譆譆,则为火之徵也。是直以为火当读作毁,非止叶音矣。又叶后五切。《韩愈·元和圣德诗》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间,莫不顺序。又叶虎何切。《庄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音zhòng]人焚和,月固不胜火。《韵会小补》今人谓兔岐唇曰火。盖古音也。《集韵》或作灬。
入入:《子集下·入字部》《唐韵》人执切《集韵》《韵会》日汁切《正韵》日执切,□任入声。《说文》内也。《玉篇》进也。《礼·少仪》事君,量而后入。《檀弓》孟献子□比御而不入。〈注〉言虽比次妇人之当御者,犹不入寝也。又《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吴。〈传〉造其国都曰入,弗地曰入。〈注〉谓胜其国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顺,非王命而入人国也。又《广韵》纳也,得也。又《增韵》没也。又《楞严经》六入谓六尘,即眼入色,耳入声也。又《敎坊记》每日常在天子左右为长入。考证:(《檀弓》孟子□比御而不入。)谨照原书孟子改为孟献子。
魔魔:《亥集上·鬼字部》《唐韵》莫波切《集韵》《韵会》眉波切,□音摩。《说文》鬼也。《楞严经》降服诸魔。又天魔舞。《王建宫词》子大夫魔舞袖长。《正字通》译经论曰:魔,古从石作磨,□省也。梁武帝攺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