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疾书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ǒu bǐ jí shū成语简拼:ZBJ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走筆疾書
成语解释
走笔:笔行得很快;疾书:快速地写。形容写字熟练、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起来很快
成语用法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走笔疾书”几个大字。
(2)春春写不出成语“走笔疾书”的拼音。
(3)恩兆哥哥给语钰和渝坚讲解了“走笔疾书”的故事。
(4)公馆第一中学的司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走笔疾书”。
(5)他走笔疾书,很快完成一篇大作
(6)小策不会写成语“走笔疾书”的最后一个字。
(7)去往济南世纪英华实验学校的巴士上,锦萌哥哥给辉茹和佩葶讲解了『走笔疾书』的故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走笔走笔:谓挥毫疾书。唐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走笔往来盈卷轴,除官递互掌丝纶。』
疾书疾书:[jíshū] 快速地书写。挥笔疾书。
走走:zǒu 1、<动>跑。《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又] 赶快去。《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动>逃跑。《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寡人之于国也》:『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又] 〈动使动〉使……逃跑。《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也。』3、<动>奔向;趋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辨] 行,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现代称『跑』,古代称『走』。[走笔] 用笔迅速地书写。[走舸] 快船。[走狗] (1)猎狗。(2)驱狗出猎。(3)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其作恶的坏人。[走丸] 如丸之速转,比喻便易迅速。[走卒] (1)供人使唤的差役、隶卒。(2)泛指供人驱使、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
笔笔:bǐ 1、<名>写字、画画等的工具。与纸、墨、砚合称为文房四宝。2、<动>书写;记载。《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3、<名>笔迹;书画墨迹。《新唐书·李白传》:『观公笔奇妙,欲以藏家尔。』4、<名>散文。《文心雕龙·总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疾疾:jí 1、<名>病;疾病。《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2、<动>生病;患病。《荀子·天论》:『寒暑不能使之疾。』3、<名>毛病;缺点。《公输》:『必为有窃疾矣。』4、<名>疾苦;痛苦。《管子·小问》:『凡牧民者,必知其疾。』5、<动>疾苦;痛苦。《西门豹治邺》:『会长老,问民之所疾苦。』6、<动>痛心;憎恨。《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7、<动>妒忌;嫉妒。《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8、<形>快;迅速。《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9、<形>大;强;猛烈。《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10、<形>敏捷。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书书:shū 1、<动>写。《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动>记录。《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3、<名>文字。《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4、<名>书法。《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5、<名>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名>文书;公文。《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7、<名>书籍。《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8、<名>指《尚书》。9、<名>曲艺的一类。《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走走:《酉集中·走字部》《广韵》子苟切《集韵》《韵会》《正韵》子口切,□奏上声。《说文》趋也。从夭从止。〈注〉徐锴曰:□则足屈,故从夭。《五经文字》今经典相承作走。又《仪礼·士相见礼》将走。〈注〉走,犹去也。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注〉走,犹仆也。《班固·答賔戏》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汉书·叙传》走作仆。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切,音□。《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又《韵补》叶子与切。《左传·昭七年》正考父鼎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又叶养里切,音以。《论语谶》殷惑妲己玉马走。考证:(《诗·大雅》予曰有奔走。)谨照原文奔走改奔奏。
笔笔:《未集上·竹字部》《集韵》与笔同。详笔字注。考证:《广韵》鄙密切《韵会》逼密切《正韵》壁吉切,□音必。《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说文》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古今注》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谓之笔。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於时。蒙恬造笔,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法书考》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注〉笔,谓书具之属。又笔星。《释名》笔星,星气有一枝,未锐似笔也。又花名。《楚辞注》辛夷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又《集韵》笔别切,音莂。山东谓笔。又作〈⺌/尹〉。见《汉戚伯樊毅□》。又《严欣□》作〈八/尹〉,见《举要》。《集韵》或作笔。
疾疾:《午集中·疒字部》《唐韵》秦悉切《集韵》《韵会》昨悉切,□音嫉。《说文》病也。一曰急也。《徐曰》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易·复卦》复亨出入无疾。《书·说命》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又《玉篇》患也。《左传·桓六年》谓其不疾瘯蠡也。〈疏〉不疾者,犹言不患此病也。又《玉篇》速也。《广韵》急也。《易·系辞》帷神也,故不疾而速。《诗·大雅》昊天疾威。〈传〉疾犹急也。《礼·月令》季冬之月,征鸟厉疾。〈疏〉疾,捷速也。《张衡·南都赋》总括趣欱,箭驰风疾。又《增韵》恶也。《左传·昭九年》辰在子卯,谓之疾日。〈注〉疾,恶也。又《尔雅·释言》疾,齐壮也。〈疏〉急速齐整,皆于事敏速强壮也。又虐也。《诗·大雅》疾威上帝。《朱注》疾威,犹暴虐也。又怨也。《管子·君臣篇》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注〉疾,怨也。又毒害也。《左传·宣十五年》山薮藏疾。〈注〉山之有林薮,毒害者居之。又姓。《姓谱》元魏疾陆眷。又车辕前之下垂在地者曰前疾。《周礼·秋官》大行人立当前疾。又刘疾,鸟名。《尔雅·释鸟》鶛,刘疾。又与嫉通。《书·君□》尔无忿疾于顽。又《秦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传〉见人之有技艺,蔽冒疾害以恶之。《史记·孙膑传》庞涓恐其贤於已,疾之。又与蒺同。《前汉·扬雄传》及至获夷之徒蹶,松柏掌疾黎。又《韵补》叶才诣切,音剂。《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喜,音戏。《诗·大雅》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叶下戾。《司马相如·上林赋》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汨隐漂疾。考证:(《尔雅·释鸟》鹊,刘疾。)谨照原文鹊改鶛。
书书:《辰集上·曰字部》《广韵》伤鱼切《集韵》《韵会》《正韵》商居切,□音舒。《说文》作□,着也。从聿从者。隷省作书。《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注〉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书,六书之品。又《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艺,五曰六书。〈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着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又书有六体。《前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隷书、缪篆、虫书。又《说文》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隷书。又《尙书序疏》诸经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从事着,圣贤阐敎,事显於言,言惬羣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史记·礼书注》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又《诗·小雅》畏此□书。〈传〉□书,戒命也。〈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於□,故曰□书。又《周礼·天官·司书注》主计会之簿书。又《左传·昭六年》郑人铸□书。〈注〉铸□书於鼎。又《左传·昭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按即书牍也。又《前汉·董仲舒传》对亡应书者。〈注〉书,谓诏书也。又官名。《前汉·成帝纪》初置尙书,员五人。又《百官公卿表》中书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