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父杜母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ào fù dù mǔ成语简拼:SFDM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召父杜母
成语解释
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先后为南阳太守,二人都有善政。颂扬地方长官政绩的套语。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称赞地方官
成语造句
(1)柴家中学的经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召父杜母”。
(2)慧慧不会写成语“召父杜母”的最后一个字。
(3)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召父杜母”几个大字。
(4)涓涓写不出成语“召父杜母”,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
(5)兴全叔叔给榆潞和紫琴介绍了“召父杜母”的成语故事。
成语出处
《东观汉记》卷十五;《后汉书·杜诗传》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和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这两人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都能为民兴利,开凿水利沟渠,开垦荒地与坡地,广拓耕田,注重农业的发展,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被老百姓称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召召:zhào 1、<动>呼唤。《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2、<动>召见。《张衡传》:『大将军邓陟奇其才,累召不应。』3、<动>召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4、<动>招致。《吕氏春秋·君守》:『此所谓以阳召阳,以阴召阴。』
父父:fù 1、<名>父亲。《庄暴见孟子》:『父子妻子不相见。』2、<名>对男性长辈的通称。《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fǔ 1、<名>从事某种职业或劳动的男子。多指老年的。《楚辞·渔父》:『渔父见而问之。』2、<名>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王粲《登楼赋》:『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与」之叹音。』《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安上纯父。』
杜杜:dù 1、<名>树木名。又称棠梨,杜梨。《经诗·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2、<动>堵塞;阻塞。《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3、<动>毫无根据地随意臆造。《林黛玉进贾府》:『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母母:mǔ 1、<名>母亲。《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又] 婆母(丈夫的母亲)。《孔雀东南飞》:『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2、<名>女性年长者的泛称。《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3、<形>雌性的。《汉书·龚遂传》:『家二母彘,五鸡。』:『母。』[母昆] 同胞兄弟。[母母] 弟媳对兄妻的称呼。
召召:《丑集上·口字部》《唐韵》直少切《集韵》《韵会》《正韵》直笑切,□潮去声。《说文》评也。《王逸曰》以手曰招,以言曰召。《书·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诗·齐风》自公召之。《礼·曲礼》父召,无诺唯而起。又《广韵》《正韵》实照切《集韵》《韵会》时照切,□同邵。《广韵》邑名。《诗序》甘棠,美召伯也。〈笺〉召伯,姬姓,名奭,食邑于召。又姓。《广韵》召公之后。《前汉·循吏传》召信臣,九江寿春人。《氏族博考》春秋召与邵一氏,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邵。
父父:《巳集中·父字部》《唐韵》扶雨切《集韵》《韵会》奉甫切,□音辅。《说文》矩也。家长率敎者。从又,举杖。《释名》父,甫也。始生已者。《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尔雅·释亲》父为考。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晜弟为族父。又《诗·小雅》以速诸父。〈传〉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诸父。又老叟之称。《史记·冯唐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郞。又《广韵》方矩切《集韵》《韵会》匪父切,□音府。《集韵》同甫。《广韵》男子之美称。《诗·大雅》维师尚父。〈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按管仲称仲父。孔子称尼父。范增称亚父。皆仿此。又野老通称。《战国策》田父见之。又《诗·小雅》祈父。〈传〉司马也。又《春秋·桓十三年》盟于武父。〈注〉武父,郑地。《释文》音甫,有父字者,皆同甫音。又《广韵》汉复姓。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汉主父偃,左传宋之公族皇父充石。汉初皇父鸾,改父为甫。又《正韵》防父切,音附。父母。〇按父字古无去声。正韵始收入五暮。俗音从之。防父切,父字误。又叶扶缶切《苏辙·酿酒诗》谁来共佳节,但约乡人父,生理正艰难,一醉陶衰朽。考证:(《广韵》汉复姓。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汉主父偃,左传,宋之公族皇父充石,汉初,王父鸾,改父为甫。)谨照广韵原文王父改皇父。
杜杜:《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动五切,音□。《说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为杜,白者为棠。《陆玑·草木疏》赤棠,子涩而酢,无味。木理韧,可作弓干。与《说文》不同。又塞也。《书·费誓》杜乃擭。《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凌政则杜之。又《尔雅·释草》杜荣。〈注〉似茅,皮可为索。又香草名。《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又缭之兮杜蘅。又《方言》东齐谓根为杜。又涩也。又《本草》杜仲,药名。又《博雅·释虫》杜伯,蠍也。又姓。《广韵》本帝尧刘累之后。出京兆、濮阳、襄阳三望。又《集韵》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又《类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晋有杜蒯。考证:(《尔雅·释虫》杜伯,蝎也。)谨按所引出博雅非尔雅,尔改博。幷[同并]照原文蝎改蠍。
母母:《辰集下·毋字部》《唐韵》《广韵》《正韵》莫厚切《集韵》《韵会》莫后切,□音某。《广雅》母,牧也。言育养子也。《释名》冒也,含已生也。《增韵》慕也。婴儿所慕也。《说文》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形。《苍颉篇》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竖通者即为毋。《诗·小雅》母兮鞠我。又天地为大父母。《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蔡邕·独断》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又《老子·道德经》有名万物之母。又日为阳德之精,故称日母。《枚乗[音chéng]·七发》流揽无穷。归神日母。又元气之本曰气母。《庄子·大宗师篇》伏羲得之,以袭气母。又父母,尊亲之词。《诗·小雅》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礼·表记》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又《扬子·方言》南楚□洭之间,母谓之媓。《淮南子·说山训》西家子谓其母曰社。《说文》蜀人谓母曰姐,齐人谓母曰嬭,又曰□,吴人曰媒。《真腊风土记》呼父为巴駞,呼母为米。方音不同,皆自母而变。又乳母亦曰母。《越语》生三人,公与之母。又禽兽之牝皆曰母。《孟子》五母鸡,二母彘。《前汉·昭帝纪》罢天下亭母马。《张华·禽经》鷇将生,子呼母应。雏既生,母呼子应。《苏轼·仇池笔记》眉州县有一小佛屋,俗谓之猪母佛。又十母,谓甲乙之属,十干也。十二支为十二子。见《史记·律书》。又西王母,神名。见《山海经》。《大戴礼》云: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又宝母,所以集宝者。《祥异记》魏生常得一美石,后有胡人见之,曰:此宝母。每月望,设坛海边上,可以集珠宝。又岭南有瘴母。《郑熊·番禺亲记》五羊岭表见有物自空而下,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谓之瘴母。又鬼母,神名。《括异记》南海小虞山有鬼母,一产千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又凡物之有大小者皆曰子母。《诗·郑风·卢重环·毛传》重环,子母环也。〈疏〉谓大环贯一小环。又钱有子母钱。《周语注》重曰母,轻曰子。子母相通,民乃得所欲。又牛有子母牛。《易·说卦》坤为子母牛。正义曰:取其多蕃畜而顺。又子母竹,今之慈竹也。见《任昉·述异记》。又子母瓜,取收瓜子,故名。见《齐民要术》。又甯母,地名。《春秋·僖七年》公会齐侯,盟于甯母。《后汉·郡国志》山阳郡方与县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又慈母、雨母,皆山名。《丹阳记》江寜县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生箫管竹。《荆州记》湘东有雨母山。又云母,扇名。又屛名。《西京亲记》昭阳殿有云母扇、云母屛风。又云母竹,竹之大者。见《郭义恭·广志》。又《赞寜·笋谱》有云母笋。又益母、贝母、知母,俱药草名。蟁母、鴾母,俱鸟名。喜母,虫名。俱见《尔雅·注疏》。又酒滓谓之酪母,见《本草》。又胡母,复姓。《后汉·献帝纪》有胡母班。《风俗通》云:胡母,姓,本陈胡公之后,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又《集韵》蒙晡切《正韵》莫胡切,□音模。熬饵也。《礼·内则》煎醢加黍上,沃以膏,曰淳母。《郑注》母,读曰模。模,象也。作此象淳熬。又叶母婢切。音敉。《诗·郑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叶上杞里。《鲁颂》鲁侯燕喜,令妻寿母。《蔡邕·崔夫人诔》昔在共姜,陪臣之母。劳谦纺缋,仲尼是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