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zhuó tóng shān
成语简拼:ZZT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濯濯童山
成语解释
濯濯:光秃的样子;童:山无草木。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光秃秃的山
近义词
童山濯濯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濯濯童山”几个大字。
(2)东海龙潭中学的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濯濯童山”。
(3)赫赫不会写成语“濯濯童山”的最后一个字。
(4)乐斌大哥哥给修佳和齐甜讲了“濯濯童山”的典故。
(5)小帆写不出成语“濯濯童山”的拼音。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濯濯濯濯:1、肥泽貌。《诗·大雅·灵台》:『麀鹿濯濯,白鸟翯翯。』2、光秃貌。《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3、清朗,明净。《诗·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童山童山:[tóngshān] 不生草木的山。山无草木亦曰童。――《释名》》;童山秃岭。
濯濯:zhuó 1、<动>洗涤。《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又] 用……洗涤。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濯濯] (1)肥泽貌。(2)光秃貌。(3)清朗,明净。
童童:tóng 1、<名>年轻的奴隶或奴仆。《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名>儿童;少年。《童区寄传》:『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3、<形>秃;光秃。《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4、<形>幼稚;愚昧。?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726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忠恕缎率椤さ朗酢罚骸悍椿畚!籟童龀] 儿童;小孩。[童蒙] (1)幼稚不懂事的孩童。(2)知识浅陋。(3)愚昧无知。[童生] 明清时没有获得秀才资格成为官学生员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童子] (1)少年;儿童。(2)童生。
山山:shān(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一座山;高山。(2)形状象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指山墙:房山。(5)姓。
濯濯:《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直角切,音浊。《说文》□也。《诗·大雅》可以濯罍。〈传〉濯,涤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反告濯具。〈注〉濯,漑也。又洗心亦曰洒濯。《左传·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又《尔雅·释诂》濯,大也。《诗·大雅》王公伊濯。又光明也。《诗·大雅》钩膺濯濯。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娱游也。《诗·大雅》麀鹿濯濯。又山无草木之貌。《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又饮也。《礼·少仪疏》将饮之,而跪之,曰赐濯。濯,犹饮也。又湖名。《广舆记》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又《集韵》式灼切,音烁。水貌。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直敎切,音棹。《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又同櫂。《前汉·元后传》辑濯越歌。〈注〉濯,与櫂同。又《韵补》叶□玉切,音逐。《陶潜诗》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童童:《午集下·立字部》《广韵》《正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音同。独也。言童子未有室家者也。《增韵》十五以下谓之童子。《易·蒙卦》匪我求童蒙。《诗·卫风》童子佩觿。《谷梁传·昭十九年》羁贯成童。〈注〉成童,八岁以上。又《增韵》女亦称童子。《礼·记注》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又邦君妻自称之谦辞。《论语》夫人自称曰小童。又牛羊之无角者曰童。《易·大畜》童牛之牿。《诗·大雅》俾出童羖。又《释名》山无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庄子·徐无鬼》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注〉童土,无草木地。又地名。《前汉·功臣表》童乡侯钟祖。又草名。《尔雅疏》寓木,一名宛童。又稂,一名童梁。又童童,盛貌。《蜀志》先主舍东南角桑树童童,如小车盖。又《篇海》男有罪为奴曰童使。《易·旅卦》得童仆贞。《前汉·货殖传》童手指千。〈注〉童,奴婢也。《韵会补》童,奴也,幼也。今文僮幼字作童,童仆字作僮,相承失也。又姓。《急就篇注》颛顼子号老童,其后为姓。《广韵》汉有琅邪内史童仲玉。又《集韵》诸容切,音钟。《公羊传·桓十一年》公会宋公于夫童。〈注〉童,音钟。左氏谷梁皆作钟。又借作同。《列子·黄帝篇》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注〉童,同也。声之伪也。又叶徒黄切。《韩愈·此日足可惜诗》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马乏复悲鸣,左右泣仆童。
山山:《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所间切《集韵》《韵会》师间切《正韵》师奸切,□与删音同。《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释名》山,产也。产万物者也。《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书·禹贡》奠高山大川。《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礼》谓之镇。《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自蜀中西南至吴越诸山界。西则自华阴嶓冢以至崑仑积石诸山,今陇西甘肃玉门外,其地也。北则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门诸山,是禹贡冀雍两州之境也。东则自泰岱姑射沿海诸境,则禹贡青州齐鲁之地也。见《读山海经语》。又连山,古易名。《周礼·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注〉似山之出内气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后。又公山,复姓。又《集韵》《韵会》□所旃切,音仙《诗·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坚。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按山在删韵,古转声寒删先通,则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东都赋》吐焰生风,欱野歕[音pēn]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与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见。考证:(《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是为五岳。《郑注》镇名山安地德者也。)谨按是为五岳非尔雅原文。镇名山安地德者也是周礼注非尔雅注。谨将是为五岳改作周礼谓之镇,以起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