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yīng zhuó zú
成语简拼:ZYZ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濯纓濯足
成语解释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己决定
成语造句
(1)笔笔不会写成语“濯缨濯足”的最后一个字。
(2)成语濯缨濯足的结构和「一时一刻」一样,都是ABAC形式。
(3)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濯缨濯足”几个大字。
(4)神州哥哥给甑萦和春雅讲述了“濯缨濯足”的成语典故。
(5)小畅写不出成语“濯缨濯足”,所以昨天考试只考了99分。
(6)浙鳌高级中学的扬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濯缨濯足”。
(7)濯缨濯足,乐山乐水;白云怡意,清泉洗心。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濯濯:zhuó 1、<动>洗涤。《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又] 用……洗涤。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濯濯] (1)肥泽貌。(2)光秃貌。(3)清朗,明净。
缨缨:yīng 1、<名>冠带。《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2、<名>系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足足:zú 1、<名>脚。《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名>动物的脚。《核舟记》:『细若蚊足,钩画了了。』3、<名>器物的支撑部分。《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4、<形>充足。《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补不足。』5、<形>满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兰亭集序》:『快然自足。』6、<副>足够。《鸿门宴》:『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赤壁之战》:『兵精粮多,足以立事。』7、<副>值得。《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论语〉十则》:『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足下] (1)称对方的敬词。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2)脚下;立足的地方。
濯濯:《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直角切,音浊。《说文》□也。《诗·大雅》可以濯罍。〈传〉濯,涤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反告濯具。〈注〉濯,漑也。又洗心亦曰洒濯。《左传·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又《尔雅·释诂》濯,大也。《诗·大雅》王公伊濯。又光明也。《诗·大雅》钩膺濯濯。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娱游也。《诗·大雅》麀鹿濯濯。又山无草木之貌。《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又饮也。《礼·少仪疏》将饮之,而跪之,曰赐濯。濯,犹饮也。又湖名。《广舆记》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又《集韵》式灼切,音烁。水貌。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直敎切,音棹。《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又同櫂。《前汉·元后传》辑濯越歌。〈注〉濯,与櫂同。又《韵补》叶□玉切,音逐。《陶潜诗》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缨缨:《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於盈切《集韵》渠成切,□音婴。《正韵》於京切,音英。《说文》冠系也。《释名》缨,颈也,自上而系於颈也。《礼·曲礼》女子许嫁缨。又《玉藻》□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又《仪礼·既夕》荐马缨三就。〈注〉今马鞅。《周礼·春官·巾车》鍚樊缨。〈注〉缨,当胷,削革为之也。又《左传·桓二年》鞶厉游缨。〈注〉缨在马膺首如索帬。又《集韵》於正切,音郢。义同。考证:(《周礼·春官·巾车》锡樊缨。)谨照原文锡改鍚。
足足:《酉集中·足字部》(古文)疋《唐韵》即玉切《集韵》《韵会》《正韵》纵玉切,□音哫。《说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注〉徐锴曰:口象股胫之形。《释名》足,续也,言续胫也。《易·说卦》震为足。〈疏〉足能动用,故为足也。《礼·玉藻》足容重。〈注〉举欲迟也。又《广韵》满也,止也。《书·仲虺之诰》矧予之德,言足听闻。《诗·小雅》既沾既足。《礼·学记》学然后知不足。《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又不可曰不我足。《吴语》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又草名。《尔雅·释草》虃,百足。〈注〉音纤。又姓。《战国策》足强。〈注〉韩人。又《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时,苗足本。〈注〉足,犹拥也。又《广韵》添物也。《类篇》益也。《前汉·五行志》不待臣音,复讇而足。又《韵补》叶子悉切。《易林》欲飞无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为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