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ó yīng tán guān
成语简拼:ZYT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濯纓彈冠
成语解释
濯缨:洗涤帽缨;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准备出仕。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造句
(1)大勇写不出成语“濯缨弹冠”,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2)多多大哥哥给淇月和小幢介绍了“濯缨弹冠”的历史典故
(3)瓜瓜不会写成语“濯缨弹冠”的最后一个字。
(4)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濯缨弹冠”几个大字。
(5)聊城第一中学的藤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濯缨弹冠”。
成语出处
三国·魏·曹植《释愁文》:『今大道既隐,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缨弹冠,谘诹荣贵。』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濯濯:zhuó 1、<动>洗涤。《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又] 用……洗涤。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濯濯] (1)肥泽貌。(2)光秃貌。(3)清朗,明净。
缨缨:yīng 1、<名>冠带。《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2、<名>系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弹弹:dàn 1、<名>弹弓。《战国策·楚策四》:『左挟弹,右摄丸。』2、<名>圆形的弹丸,弹子。徐陵《紫骝马》:『角弓连两兔,珠弹落双鸿。』3、<名>烟火弹、炸弹、枪弹、炮弹等的统称。《谭嗣同》:『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tán 1、<动>用弹子发射弹丸。《左传·宣公二年》:『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2、<动>用手指敲。《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3、<动>弹奏。《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十六诵书。』《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4、<动>批评;抨击;检举。曹植《与杨千祖书》:『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冠冠:guān 1、<名>帽子。《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2、<名>鸟类头顶上突出的肉或翎毛。《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辨] 冠,冕,巾,弁,帽。『冠』是帽子总称。『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巾』是扎在头上的织物。『弁』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帽』是后起字。guàn 1、<动>戴帽子。《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2、<名>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表示已成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3、<动>位居第一。《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冠盖] 官吏的衣着和车乘。引申指官吏。
濯濯:《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直角切,音浊。《说文》□也。《诗·大雅》可以濯罍。〈传〉濯,涤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反告濯具。〈注〉濯,漑也。又洗心亦曰洒濯。《左传·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又《尔雅·释诂》濯,大也。《诗·大雅》王公伊濯。又光明也。《诗·大雅》钩膺濯濯。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娱游也。《诗·大雅》麀鹿濯濯。又山无草木之貌。《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又饮也。《礼·少仪疏》将饮之,而跪之,曰赐濯。濯,犹饮也。又湖名。《广舆记》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又《集韵》式灼切,音烁。水貌。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直敎切,音棹。《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又同櫂。《前汉·元后传》辑濯越歌。〈注〉濯,与櫂同。又《韵补》叶□玉切,音逐。《陶潜诗》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缨缨:《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於盈切《集韵》渠成切,□音婴。《正韵》於京切,音英。《说文》冠系也。《释名》缨,颈也,自上而系於颈也。《礼·曲礼》女子许嫁缨。又《玉藻》□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又《仪礼·既夕》荐马缨三就。〈注〉今马鞅。《周礼·春官·巾车》鍚樊缨。〈注〉缨,当胷,削革为之也。又《左传·桓二年》鞶厉游缨。〈注〉缨在马膺首如索帬。又《集韵》於正切,音郢。义同。考证:(《周礼·春官·巾车》锡樊缨。)谨照原文锡改鍚。
弹弹:《寅集下·弓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徒案切《正韵》杜晏切,□音惮。《玉篇》行丸也。《吴越春秋》弹生於古之孝子。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李尤·弹铭》昔之造弹,起意弦木。以弹为矢,合竹为朴。又弹丸,喻小也。《史记·虞卿传》此弹丸之地。又鬼弹。《水经注》永昌郡北山水傍,瘴气特恶,气中有物,不见其形,其作有声,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名曰鬼弹。又《广韵》徒干切《集韵》《韵会》唐干切《正韵》唐阑切,□音檀。《广韵》射也。《集韵》弹丸射也。《左传·宣二年》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又击也。《史记·孟尝君传》冯驩弹其刃而歌。又《韵会》鼓爪曰弹。《屈原·渔父》新沐者必弹冠。《史记·五帝纪》舜弹五弦之琴。又《广韵》纠也。《增韵》劾也。《周礼·地官·里宰注》街弹之室。〈疏〉汉时在街置室,检弹一里之民。《后汉·史弼传》州司不敢弹纠。又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句兵欲无弹。〈注〉句兵,戈戟属。弹谓掉也。又弹棊。《西京亲记》成帝好蹴踘,羣臣以为劳。帝曰:可择似而不劳者奏之。家君作弹棊以献。又叶徒沿切,音田。《陆机·文赋》抱景者咸叩,怀响者必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以讨源。又□字。
冠冠:《子集下·冖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古丸切《正韵》沽欢切,□音官。《说文》絭也,所以絭发。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发也。《释名》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后汉·舆服志》上古穴居野处,衣毛冒皮。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胡,遂制冠冕缨緌。又姓。《风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后。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玩切,官去声。《礼·曲礼》二十曰弱冠。《冠仪》冠者,礼之始也。故圣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韵会》男子二十加冠曰冠。又为衆[音zhòng]之首曰冠。《前汉·魏相丙吉传赞》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史记·灌夫传》夫名冠三军。又姓。《韵会》列仙传有仙人冠先。又叶俱伦切,音麇。《张紘枕箴》瓌材允丽,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又《韵补》叶居员切,眷平声。《刘歆·孟母赞》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又叶扃县切,音睊。《苏辙·燕山诗》丹子号无策,亦数游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