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历历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ài ěr lì lì成语简拼:ZELL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在耳歷歷
成语解释
形容往日听到的声音清清楚楚在耳边回响。
成语接龙
在耳历历→历兵粟马→马捉老鼠→鼠目寸光→光风霁月→月夕花朝→朝客高流→流离播越→越分妄为→为今之计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在耳历历”几个大字。
(2)多多写不出成语“在耳历历”的拼音。
(3)歌歌不会写成语“在耳历历”的最后一个字。
(4)工胧哥哥给范莜和蔺湄讲解了“在耳历历”的故事。
(5)逸夫学校的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在耳历历”。
成语出处
宋·陈亮《祭王文卿父母文》:『及从先公游,磨砻乎道义而服膺其家范之懿,至今在耳历历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历历历历:形容清晰分明。《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在在:zài 1、<动>存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动>居于;处于。《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3、<动>在于;取决于。《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会舍。』4、<介>在。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等。《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石灰吟》:『要留青白在人间。』[在事] 居官任职。[在野] (1)平民处于山野无闻之地。(2)不居官;不当政。[在意] 放在心上。
耳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历历:lì 1、<名>历书;历法。《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2、<动>经过;经历。《<指南录>后序》:『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3、<动>越过;度过。《游黄山记》:『石块丛起则历块。』4、<动>指时间上的经历。《隆中对》:『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5、<副>各个;逐个。《谭嗣同》:『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6、<副>屡次;连续。《陈情表》:『历职郎署。』[历块] (1)跨过土地,形容急速。(2)良马,比喻良才。[历历] 形容清晰分明。[历数] (1)推算节气之度。(2)天道;也指朝代更替的次序。
在在:《丑集中·土字部》《唐韵》昨宰切《集韵》《韵会》《正韵》尽亥切,□裁上声。《尔雅·释训》居也。《易·乾传》在下位而不忧。又察也。《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又存也。《论语》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汉·武帝纪》徵诣行在。《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又姓。晋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见《黄庭经》。又昨代切,音载。义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诗·小雅》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声。《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乗[音chéng]云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从土从才。本作□,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旧本泥韵书先才上声训居,次转去声训所,不知所即居,非上声者训居,去声者训所也。○按在有上去二声。字书韵书皆然。《礼韵》原许通押,《字汇》分训,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转去,亦非。
耳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历历:《辰集下·止字部》《唐韵》郞击切《集韵》《韵会》狼狄切,□音雳。《说文》过也。一曰经正。《书·梓材》杀人正人。〈注〉正人者,罪人所过。《前汉·天文志》合散犯守,陵正鬭食。《韦昭注》自下往触之曰犯,居其宿曰守,经之为正,突掩为陵,星相击为鬭。又次也。《礼·月令》季冬,命宰正卿大夫至於庶民。〈注〉正,犹次也。又尽也。谓徧及之也。《书·盘庚》正告尔百姓于朕志。《前汉·刘向传》正周唐之所进以为法。《师古注》正谓正观之。又踰也,越也。《孟子》不正位而相与言。《大戴记》窃盗正法妄行。又疎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齞唇正齿。〈注〉正,犹疎也。《后汉·列女传》蓬发正齿,未知礼则。又错也。《庄子·天地篇》交臂正指。又乱也。《大戴记》正者,狱之所由生。〈注〉正,正乱也。《鲍照诗》黄丝正乱不可治。又正正,行列貌。《古乐府》正正种白楡。又釜鬲谓之正。《史记·滑稽传》铜正为棺。《索隐曰》正即釜鬲也。又正录,文章之貌。见《诗疏》。又寂正,犹寂寞也。《张说诗》空山寂正道心生。又山名。《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一名正山,舜耕处。《广舆记》蒲州今属平阳府。又济南有正山,《汉志》充县亦有正山。又县名。《前汉·地理志》信都国有正县。又正城县,属济南,即齐州县也。《地理通释》田广罢正下兵,即其地。后汉安帝建光三年,黄龙见正城。又湖名。《广舆记》正湖,在和州城西,周七十里,为郡之巨浸。又《爰正》,书名。《说文序》赵高作《爰正篇》,所谓小篆。又与历日之历同。《前汉·律正志》黄帝造正。又《世本》曰容成造正。《尸子》曰羲和造正。或作历。又与霹雳之雳同。《前汉·天文志》辟正夜明。《后汉·蔡邕传》辟正数发。又与马枥之枥同。《前汉·梅福传》伏正千驷。又同坜。坑也。考证:(《索隐注》正即釜鬲也。)谨按索隐即史记注之名,既称索隐不得稪称注,谨改注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