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掩耳目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ē yǎn ěr mù成语注音:ㄓㄜ ㄧㄢˇ ㄦˇ ㄇㄨˋ
成语简拼:ZYEM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遮掩耳目
成语解释
指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欺骗
近义词
成语接龙
遮掩耳目→目断鳞鸿→鸿儒硕学→学而不厌→厌难折冲→冲冠发怒→怒不可遏→遏恶扬善→善始善终→终南捷径→径情直遂→遂心如意→意气自若→若隐若显→显亲扬名→名声过实→实蕃有徒→徒托空言→言信行果→果不其然→然糠照薪→薪桂米珠→珠璧联辉→辉煌金碧→碧鬟红袖
成语造句
(1)成语「遮掩耳目」是一个动宾式成语。
(2)臭臭写不出成语“遮掩耳目”的拼音。
(3)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遮掩耳目”几个大字。
(4)慧慧不会写成语“遮掩耳目”的最后一个字。
(5)林阳哥哥给韫姿和唐沐讲解了“遮掩耳目”的故事。
(6)营防中学的零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遮掩耳目”。
成语出处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耳目耳目:[ěrmù] (1)耳朵与眼睛;耳闻目睹。耳目之明,如是其狭也。――《荀子·君道》;耳目之福非浅。耳目灵光。(2)监视人或为别人收集情报者。使者以从事为耳目。――《后汉书·朱浮传》。
遮掩遮掩:(1)遮蔽;遮盖:远山被雨雾遮掩,变得朦胧了。(2)掩饰(错误、缺点)。
遮遮:zhē 1、<动>拦阻。《书博鸡者事》:『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2、<动>遮盖。《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掩掩:yǎn 1、<动>掩盖;遮蔽。《孔雀东南飞》:『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2、<动>堵塞。《教战守策》:『则掩耳而不愿听。』3、<动>关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再把门掩上。』4、<动>趁人不备而采取行动。《史记·彭越传》:『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掩涕] 掩面流泪。[掩抑] 乐声低沉抑郁。[掩映] 彼此遮掩而互相映衬。
耳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目目:mù 1、<名>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2、<动>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动>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名>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5、<名>行列;条目。《<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论] (1)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2)肤浅之论。
遮遮:《酉集下·辵字部》《广韵》正奢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奢切,□音□。《说文》遏也。《玉篇》冒也,断也,要也,拦也。《史记·高帝纪》三老董公遮说汉王。《后汉·班超传》伏兵遮击。又《正韵》蔽也。《后汉·舆服志》张□带鞬,遮迾出入。又《正字通》周遮,语多貌。《白居易诗》周遮说话长。又《集韵》之夜切,音柘。义同。又叶之戈切,灼平声。《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林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渝》宋蔡,淮南《于遮》。〈注〉《于遮》,曲名。考证:(又叶之弋切,灼平声。《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林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渝宋蔡,淮南于遮。)谨按韵会小补遮叶之戈切,故入歌韵,与波相叶,据改之戈切。
掩掩:《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衣检切《正韵》於检切,□淹上声。《说文》敛也。小上曰掩。《增韵》遮也。《礼·月令》仲夏,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注〉掩,犹隐翳也。〈又〉孟冬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又乗[音chéng]其不备而覆之曰掩。《礼·曲礼》大夫不掩羣。〈疏〉禽兽羣聚,则多不可掩取之。《前汉·货殖传》掘冢搏掩。〈注〉博击掩袭,取人物也。一说博,六博也。掩,意钱之属。一曰抚也。《尔雅·释训》矜怜抚掩之也。《郭璞注》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又闭也。《韩愈诗》独宿门不掩。又《扬子·方言》止也。又同也。江淮南楚之间曰掩。《韵会》或作揜。又《集韵》乌感切,庵上声。覆取也。与揜同。又於赡切,淹去声。缫丝以手振出绪也。或作□。通作淹。又乙业切,音浥。打也。掩本字。字头从□作。考证:(《尔雅·释训》《郭璞注》抚掩犹抚揗,谓慰恤也。)谨照原文抚揗改抚拍。
耳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目目:《午集中·目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莫六切,音牧。《说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韩诗外传》心之符也。《礼·郊特牲》气之清明者也。易说卦离为目。〈注〉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书·舜典》明四目。〈注〉广四方之视,以决天下壅蔽。又《博雅》视也。凡注视曰目之。《史记·□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动目以谕也。《前汉·高帝纪》范增数目羽击沛公。又含怒侧视也。《周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尔雅》要也。《周礼·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见也。《公羊传·桓二年》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注〉目,见也,斥见其恶也。又称也。《谷梁传·隐元年》段,郑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注〉谓称郑伯。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又节目。《礼·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方氏曰:节则木理之刚,目则木理之精。又题目。《后汉·许劭传》曹操微时,常求劭为己目。〈注〉命品藻为题目。《晋书·山涛传》甄拔人物,各有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又凡目。《周礼·天官·小宰》师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传·僖五年》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事也。又科目。《旧唐书·懿宗纪》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举人。《宋史·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土,有诸科,有武举,常选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又黄目,周彝名。《礼·明堂位》郁尊用黄目。又晖目,鸩鸟也。《淮南子·缪称训》晖目知晏。〈注〉晏,无云也。天将晏静,晖目先鸣。又比目,鱼名。不比不行。亦谓之鲽。见《尔雅·释地》。又横目,傅草别名。鬼目,苻草别名。俱见《尔雅·释草》。又海外有一目国,一目中其面而居。见《山海经》。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两峰,峰顶各一池,若天左右目。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河目县,属幷[同并]州。又州名。《唐书·地理志》目州隷陇右道。又姓。《潜夫论》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后。又目宿,草名。通作□。《前汉·西城传》马耆目宿。《史记·大宛传》作苜蓿。又叶莫笔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穷志,貌有饥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跃舟船之檝。惜东壁之光,不以寓贫妇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