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ā ěr náo sāi
成语注音:ㄓㄨㄚ ㄦˇ ㄣㄠˊ ㄙㄞ成语正音挠,不能读作『yáo』;腮,不能读作sī。
成语简拼:ZEN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抓耳撓顋成语辨形挠,不能写作『侥』或『绕』。
歇后语:猴吃辣椒;关进笼子里的猴子成语谜语猴子搔头
成语英文:manner of anxiety or happiness成语法文se gratter l'oreille en signe d'embarras
成语解释
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焦急、生气、心乱等
近义词
顿足搓手、抓腮挖耳、抓耳搔腮、爬耳搔腮、搓手顿脚、心急火燎、无可如何、扒耳搔腮、挝耳挠腮、挝耳揉腮、撧耳顿足、撧耳挠腮、搔头抓耳、搔头摸耳
反义词
镇定自若
成语示例
(1)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2)…点修金。若想林兄回来,只怕难了。』唐敖只急的抓耳挠腮。只见国舅那边差了内使,押送铺盖过来;又拨许多人…——清·李汝珍《镜花缘》
(3)…和伯述到当中堂屋里去看,只见先有几个人在那里抓耳挠腮的想。——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4)…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明·吴承恩《西游记》
(5)…气儿,弟子便就学了。』…——明·吴承恩《西游记》
(6)…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道:『是那个敢这等骂我!』八戒道:『哥…——明·吴承恩《西游记》
(7)…魔王正在那里静玩丹书,这女子没好气倒在怀里,抓耳挠腮,放声大哭。牛王满面陪笑道:『美人,休得烦恼。有…——明·吴承恩《西游记》
(8)…而又通达人情、熟谙世务,怎样怎样,说得官保抓耳挠腮,十分欢喜。宫保就叫兄弟立刻写个内文案札子送亲。——清·刘鹗《老残游记》
成语造句
(1)不过最近Google宣布正在研究无人驾驶的机器人汽车,并且投资离岸的风电场和人力单轨铁路。分析师又一次抓耳挠腮、议论纷纷。
(2)当我敲击着对这件事的想法时,似乎要弄清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一件非常让人抓耳挠腮的事。
(3)关于异形生命的问题被更普遍地与地外物种相关联,而这是一个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抓耳挠腮的探索,不仅是去哪儿找,还有就是如果找到了该怎么识别它。
(4)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抓耳挠腮”几个大字。
(5)毛毛写不出成语“抓耳挠腮”,因此语文考试才98分。
(6)孟庄镇中心学校的春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抓耳挠腮”。
(7)如果鳞片状的头屑让你不住抓耳挠腮的话,解决的方法就在你的冰箱里。
(8)如果你曾经留意过你家电脑屁股后面突出的网线,好奇过以太网是从哪里开始、跑了多远、怎么运作的,不必再抓耳挠腮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9)事实上,你如此急迫的想要结识她们会让你抓耳挠腮,思考如何去与她们交谈,而不至于把事情搞糟。
(10)事实上他已经坐在他崭新的电脑面前抓耳挠腮三年了。
(11)虽然给小费的习俗会让游客们抓耳挠腮不得其解,但专家们称,给小费有一些基本经验可以遵循。
(12)小画不会写成语“抓耳挠腮”的最后一个字。
(13)彦华叔叔给涵雨和苏幡讲解了“抓耳挠腮”的历史故事。
(14)这时的肯尼迪毫无从政野心和天赋,演讲中常常忘词,抓耳挠腮,无所适从。
(15)这意味着你抓耳挠腮以使自己想起你遗忘的东西。
(16)在作文考试中,有的同学如鱼得水,喜笑颜开,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愁眉苦脸。
(17)马兴则咬着笔头抓耳挠腮挖鼻孔。
(18)我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急得抓耳挠腮。
(19)全套洋式陈设,不仅使平步青喜得抓耳挠腮,就连老头子刘昆也很满意。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抓抓:zhuā(1)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一把抓住;他抓起帽子,往外就走。(2)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抓痒痒;他手上被猫抓破一块皮。(3)捉拿;捕捉:抓土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儿。(4)加强领导,特别着重(某方面)。如:抓重点。(5)抢着做:三抓两抓就把工作抓完了。(6)吸引(人注意)。如:这个演员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
耳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挠挠:náo 1、<动>搅和;搅动。《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2、<动>扰乱;阻挠。《冯婉贞》:『于是众人竭力挠之。』3、<动>困扰。《教战守策》:『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4、<动>弯曲,比喻屈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挠北] 溃败;败走。[挠弱] 懦弱无能。[挠志] 屈从。
抓抓:《卯集中·手字部》《唐韵》侧巧切《集韵》《正韵》侧绞切,□音蚤。《博雅》搔也。又掐也。《庄子·徐无鬼》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乎王。《杜甫·诗注》玉搔头,今之抓头也。又《唐韵》《广韵》侧交切《集韵》《类篇》庄交切,□音摷。义同。又《唐韵》《韵会》《正韵》侧教切《集韵》阻教切,□音笊。亦爪刺也。
耳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挠挠:《卯集中·手字部》《唐韵》奴巧切《集韵》《韵会》《正韵》女巧切,□铙上声。《说文》扰也。《释名》物繁则相亲挠也。《左传·成十三年》挠乱我同盟。〈注〉乃卯反。或作摎。又《说文》一曰捄也。又《集韵》《韵会》《正韵》□尼交切,音铙。抓也,搔也,亦扰也。又屈也。《孟子》不肤挠。《赵岐注》读平声。或作□。又《集韵》《韵会》《正韵》□女敎切,音闹。义同。《左传·成二年》畏君之震,师徒挠败。《史记·酷吏传》所爱者,挠法活之。《前汉·刘向传》不挠衆[音zhòng]枉。又《唐韵》呼毛切《集韵》《韵会》《正韵》呼高切,□音蒿。搅也。《前汉·鼂错传》匈奴之衆[音zhòng]易挠乱也。〈注〉火高反,其字从手。又《集韵》《韵会》《正韵》□尔绍切,音绕。亦屈也。与揉同。又《集韵》《韵会》□人要切,饶去声。缠也。与绕同。《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或作挠。又《集韵》馨幺切,音哓。挠挑,宛转也。《正字通》挠桡,从手从木,古互通。与铙从金,音同义异。考证:(《前汉·刘向传》守正不挠。)谨照原文独处守正为句,不挠衆[音zhòng]枉为句。谨据改为不挠衆[音zhòng]枉。
腮腮:《未集下·肉字部》《字汇》俗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