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ā ěr sāo sāi
成语注音:ㄓㄨㄚ ㄦˇ ㄙㄠ ㄙㄞ
成语简拼:ZES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抓耳搔顋
成语解释
形容焦急、苦闷,生气时想不出办法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样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焦急、生气、心乱等
近义词
抓腮挖耳、抓耳挠腮、爬耳搔腮
成语示例
(1)饶鸿生那里经见过这种境界?直喜得他抓耳搔腮。▼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
(2)…此事极其容易,难道还吝教么?』多九公只急的抓耳搔腮,不知怎样才好。紫衣女子道:『如此易事,谁知还是…——清·李汝珍《镜花缘》
(3)…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再望望,太阳业已西坠,各处官员,都乘轿马叩贺回…——清·李汝珍《镜花缘》
(4)…来刘大侉子一五一十的统通告诉了他,才把他急得抓耳搔腮,走头无路。刘大侉子此时也顾不得他,自己坐了轿子…——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成语造句
(1)滨滨写不出成语“抓耳搔腮”,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
(2)成语抓耳搔腮和心情有关。
(3)桂阳县飞仙中学的澄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抓耳搔腮”。
(4)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抓耳搔腮”几个大字。
(5)俊红哥哥给兆月和苏窈介绍了“抓耳搔腮”的成语典故。
(6)小赫不会写成语“抓耳搔腮”的最后一个字。
(7)后来刘大侉子一五一十的统通告诉了他,才把他急得抓耳搔腮,走头无路。
(8)饶鸿生那里经见过这种境界?直喜得他抓耳搔腮。见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
(9)在去往江西景德镇市第五中学的面包车上,首哲大哥哥给暖雅和灵俪讲了『抓耳搔腮』的典故。
成语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抓抓:zhuā(1)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一把抓住;他抓起帽子,往外就走。(2)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抓痒痒;他手上被猫抓破一块皮。(3)捉拿;捕捉:抓土匪;老鹰抓走了一只小鸡儿。(4)加强领导,特别着重(某方面)。如:抓重点。(5)抢着做:三抓两抓就把工作抓完了。(6)吸引(人注意)。如:这个演员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
耳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搔搔:sāo 1、<动>挠,用手指甲轻抓。《盐铁论·利议》:『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2、<动>通『骚』,动乱;扰乱。《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既不爱民,务行威势,所在搔扰,更为烦苛。』
抓抓:《卯集中·手字部》《唐韵》侧巧切《集韵》《正韵》侧绞切,□音蚤。《博雅》搔也。又掐也。《庄子·徐无鬼》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乎王。《杜甫·诗注》玉搔头,今之抓头也。又《唐韵》《广韵》侧交切《集韵》《类篇》庄交切,□音摷。义同。又《唐韵》《韵会》《正韵》侧教切《集韵》阻教切,□音笊。亦爪刺也。
耳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搔搔:《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苏曹切,音骚。《说文》刮也。《增韵》手爬也。《诗·邶风》搔首踟蹰。《礼·内则》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注〉抑按搔摩也。《前汉·枚乗[音chéng]传》十围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绝。〈注〉搔,谓抓也。又与骚通。《吴志·陆凯传》所在搔扰,更为烦苛。《集韵》或作□。又侧绞切,音爪。手足甲也。与蚤同。《仪礼·士虞礼》沐浴栉搔翦。通作爪。又先到切,音噪。与□同。攫搏也。互见前八画增字。
腮腮:《未集下·肉字部》《字汇》俗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