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ǎn ěr tōu líng
成语注音:ㄧㄢˇ ㄦˇ ㄊㄡ ㄌㄧㄥˊ
成语简拼:YETL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掩耳婾鈴
成语解释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掩耳盗钟』。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近义词
[同]掩耳盗铃、掩耳盗钟
成语示例
(1)明·许自昌《水浒记·第二一出》:『这掩耳偷铃堪笑,早露尾藏头空巧。』
(2)《五灯会元·卷一六·净众梵言首座》:『国师恁麽道,大似掩耳偷铃。』
(3)姐姐何必部他,他自掩耳偷铃,好似失心疯的一般。▼《天雨花》第四回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掩耳偷铃”几个大字。
(2)高超哥哥给蝉滢和雨辰介绍了“掩耳偷铃”的成语典故。
(3)瓜瓜不会写成语“掩耳偷铃”的最后一个字。
(4)小航写不出成语“掩耳偷铃”的拼音。
(5)协力初中的亓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掩耳偷铃”。
(6)姐姐何必部他,他自掩耳偷铃,好似失心疯的一般。见《天雨花》第四回。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掩掩:yǎn 1、<动>掩盖;遮蔽。《孔雀东南飞》:『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2、<动>堵塞。《教战守策》:『则掩耳而不愿听。』3、<动>关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再把门掩上。』4、<动>趁人不备而采取行动。《史记·彭越传》:『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掩涕] 掩面流泪。[掩抑] 乐声低沉抑郁。[掩映] 彼此遮掩而互相映衬。
耳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偷偷:tōu 1、<形>苟且;得过且过。《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形>刻薄;不厚道。《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3、<动>偷窃;偷盗。《高祖还乡》:『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4、<名>小偷;窃贼。《晋书·王献之传》:『群偷惊走。』
铃铃:líng(1)(铃儿)用金属制成的响器,最常见的是球形而下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也有钟形而里面悬着金属小锤的,振动时相击发声。此外有电铃、车铃等,形式不一。(2)铃状物:哑铃;杠铃;棉铃。(3)蕾铃:落铃。
掩掩:《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衣检切《正韵》於检切,□淹上声。《说文》敛也。小上曰掩。《增韵》遮也。《礼·月令》仲夏,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注〉掩,犹隐翳也。〈又〉孟冬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又乗[音chéng]其不备而覆之曰掩。《礼·曲礼》大夫不掩羣。〈疏〉禽兽羣聚,则多不可掩取之。《前汉·货殖传》掘冢搏掩。〈注〉博击掩袭,取人物也。一说博,六博也。掩,意钱之属。一曰抚也。《尔雅·释训》矜怜抚掩之也。《郭璞注》抚掩犹抚拍,谓慰恤也。又闭也。《韩愈诗》独宿门不掩。又《扬子·方言》止也。又同也。江淮南楚之间曰掩。《韵会》或作揜。又《集韵》乌感切,庵上声。覆取也。与揜同。又於赡切,淹去声。缫丝以手振出绪也。或作□。通作淹。又乙业切,音浥。打也。掩本字。字头从□作。考证:(《尔雅·释训》《郭璞注》抚掩犹抚揗,谓慰恤也。)谨照原文抚揗改抚拍。
耳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偷偷:《子集中·人字部》《广韵》托侯切《集韵》《韵会》《正韵》他侯切,□透平声。《说文》苟且也。《左传·昭十三年》子产曰:晋政多门,贰偷之不暇。又《礼·表记》安肆日偷。又《尔雅·释言》佻也。《广韵》盗也。《管子·形势解》偷得利,而后有害,偷得乐,而后有忧者,圣人不为也。又薄也。《左传·襄三十一年》赵孟之语偷。又叶容朱切,音余。《张衡·西京赋》敬慎威仪,示民不偷。我有嘉賔,其乐愉愉。声敎布濩,盈溢天区。考证:(《尔雅·释诂》佻也。)谨照原书释诂改释言。
铃铃:《戌集上·金字部》《唐韵》《集韵》《韵会》□郞丁切,音灵。《说文》令丁也。《广韵》似钟而小。《正韵》为圜形,半裂以出声,锢铜珠於内以鸣之。《左传·桓二年》锡鸾和铃,昭其声也。〈注〉铃在旗,有鸣声。《释文》铃,音零。《尔雅·释天》旌旗有铃曰旗。又《唐制》学士院深严,悬铃索备警,长庆中河北用兵,常夜作声以鸣缓急。《李德裕诗》银花悬院榜,风撼引神铃。又《博雅》铃铃,声也。《前汉·天文志》丙戌,地大动铃铃然。又书名。《抱朴子·对俗卷》按玉铃经中篇。又《扬子·方言》好说而不见诸仲尼说铃也。〈注〉喻小说不合大雅也。又马兜铃,药名。《本草》一名土青木香。蔓生,叶脱时,其实尚□,如马项铃,故名。又草名。《正字通》铃儿草,即沙薓,象花形。《墨庄漫录》明宣德年,帝梦神语,雨打无声鼓子花,帝口占,风吹不响铃儿草,至今传为绝对。又花名。《梦华录》菊黄色而圆曰金铃。又与軨通。《周礼·春官·巾车》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注〉铃或作軨。又《说文》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又通作令。《诗·齐风》卢令令。〈注〉缨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