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í liú qún dǐ
成语简拼:SLQD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石榴裙底
成语解释
石榴裙:大红裙。借指美女。也指某一类出色的女子脚下,多就男子应拜倒在她面前而言。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石榴裙底”几个大字。
(2)泓睿大哥哥给封萦和渃浠讲述了“石榴裙底”的历史典故
(3)可儿写不出成语“石榴裙底”,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
(4)峡江县罗田中学的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石榴裙底”。
(5)小岑不会写成语“石榴裙底”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清·沈起凤《谐铎》卷九:『黄口金多,乌纱势横。古今多少男子,缘此摧磨傲骨,不谓闺阁中有此诙谐人也!石榴裙底,当叩首三千下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石榴石榴:<轻>(1)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花红色、白色或黄色。果实球形,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根皮和树皮可以做驱除蛔虫和绦虫的药物。(2)这种植物的果实。‖也叫安石榴。
石石:shí 1、<名>石头。《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名>石碑。《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3、<名>矿物类药物;古代治病用的石针。《扁鹊见蔡桓公》:『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4、<名>石制的磬类乐器。金、土、石、革、丝、匏、竹八音之一。5、<量>今读dàn。古代容量计算单位,十斗为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肠] 心肠如石。喻意志坚强。[石田] 多石而不可耕之田。喻无用。
裙裙:qún(1)裙子:布裙;短裙;连衣裙;百折裙。(2)象裙子的东西:围裙;墙裙。
底底:dǐ 1、<名>底部;底面。《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2、<名>里面;下面。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当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名>原稿;草稿。如『底本』。4、<名>末尾;尽头。如『年底』。5、<动>到;到达。《列子·天瑞》:『底春披裘。』6、<动>停滞。柳宗元《天说》:『人之血气败逆壅底。』7、<代>何;什么。《乐府诗集·秋歌》:『寒衣尚未了,郎唤侬底为?』8、<助>相当于『的』。
石石:《午集下·石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常只切《韵会》常亦切,□音硕。《增韵》山骨也。《释名》山体曰石。《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小石。《杨泉物理论》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春秋·说题词》石,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阴精补阳,故山含石。又乐器,八音之一。《书·益稷》击石拊石。〈注〉石,磬也。又乐声不发扬亦曰石。《周礼·春官·典同》厚声石。〈注〉钟太厚则如石,叩之无声。又坚也。《前汉·扬雄传》石画之臣。《师古注》言坚固如石。亦作硕。又星亦称石。《左传·僖十六年》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又量名。十斗曰石。《前汉·食货志》夫治田百畮,岁收畮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又官禄秩数称石。《师古曰》汉制,三公号称万石,以下递减至百石。又粗布皮革之数亦称为石。《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又水亦称石。《水经注》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又酒亦称石。《史记·滑稽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又衡名。百二十斤为石。《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注〉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礼·月令》仲春钧衡石。《前汉·律正志》石者,大也,权之大者。又州名。《广韵》秦伐赵取离石,周因邑以名州。又姓。《左传》卫大夫石碏。又复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又叶常义切,音嗜。《宋玉·高唐赋》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又叶石若切,音杓。《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恶。放山渊之龟玉兮,相与贵夫砾石。又《招魂》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砾石些。又叶七各切,音错。《郭璞·尔雅赞》鳆似蛤,有鳞无殻。一面附石,细孔亲亲,或七或八。
榴榴:《辰集中·木字部》俗橊字。
裙裙:《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韵会》渠云切《集韵》衢云切,□音羣。《说文》下裳也。《释名》裙,羣也,连接裾幅也。《张华·白紵歌》罗裙飘颻昭仪光。又中裙,近身衣也。《史记·万石君传》取亲中裙厠牏身自浣涤。又鼈甲边曰裙。《五代史补》僧谦光有才辨,饮酒食肉。尝云:但愿鵞生四掌,鼈留两裙足矣。《韵会》本作帬。《类篇》作裠。
底底:《寅集下·广字部》《唐韵》都礼切《集韵》《韵会》《正韵》典礼切,□音邸。《说文》山居也。又《说文》下也。又《玉篇》止也。《尔雅·释诂》底,待也。〈注〉止也。〈疏〉底者,在物之下,是亦止也。又《玉篇》滞也。《左传·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闭湫底。〈注〉底,滞也。《晋语》戾久将底,底箸滞淫。又《增韵》器臀也。《诗·大雅》于橐[音tuó]于囊。〈笺〉无底曰橐[音tuó]。有底曰囊。又文书槀曰底。《春明退朝录》公家文书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即贞明中崇政院书也。又凡供役使者曰小底。《晋公谈录》皇城使刘承规,在太祖朝为黄门小底。又设疑之辞。《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此本言何等物,后省何,直云等物耳。应璩诗云:用等谓才学,言用何等才学也。去何言等,其言已旧,今人不详根本,乃作底字,非也。唐人诗多用底字。《杜甫·寄王陶二少尹诗》文章差底病。《韩愈·曲江寄白舍人诗》有底忙时不肯来。又与厎通。《韵会》厎,通作底。《诗·小雅》靡所底止。〈传〉底,至也。又与砥通。《前汉·枚乗[音chéng]传》磨砻底厉。〈注〉底,柔石也。又叶都木切,音啄。《郭璞·东海外大壑赞》写溢洞穴,暵昏龙烛。爰有天壑,号为无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