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ú ěr zhēn biān
成语简拼:SEZB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俗耳針砭
成语解释
俗:庸俗;砭:古代治病用的针砭;针砭:古人砭石为针的治病术。旧时指医治庸俗的听觉而使之高雅。
成语接龙
1、俗耳针砭→砭人肌骨→骨立形销→销毁骨立→立功立德→德威并施→施而不费→费尽心机→机谋巧算→算无遗策
2、俗耳针砭→砭庸针俗→俗手伶工→工力悉敌→敌不可纵→纵风止燎→燎原之火→火尽薪传→传龟袭紫→紫电清霜
成语造句
(1)怀宇叔叔给沛云和媚阻讲述了“俗耳针砭”的成语故事。
(2)蕾蕾写不出成语“俗耳针砭”的拼音。
(3)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俗耳针砭”几个大字。
(4)小蓝不会写成语“俗耳针砭”的最后一个字。
(5)兴县云英中学的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俗耳针砭”。
成语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引《高隐外书》:『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耳针耳针:[ěrzhēn] 在耳穴上扎针治疗疾病;带有环状柄的短头针灸针,专用于耳朵,多用胶布粘贴长时间留针。
针砭针砭:砭是古代治病的石头针,使用方法已失传。『针砭』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痛下针砭。
俗俗:sú 1、<名>风俗;习俗。《屈原列传》:『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2、<名>世俗;一般的人。《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3、<名>通俗;民间。《林黛玉进贾府》:『南省俗谓之辣子。』4、<形>庸俗;平庸。《张衡传》:『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5、<名>佛教、道教称世间或未出家的人。李石《续博物志》:『僧一行,本名遂,俗姓张氏。』
耳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针针:zhēn 1、<名>缝纫用的针。《促织》:『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2、<名>治病用的金属针。《扁鹊见蔡桓公》:『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砭砭:biān 1、<动>用石针扎刺皮肉以治病。[引] 刺。欧阳修《秋声赋》:『其气栗冽,砭人肌骨。』2、<动>规谏;纠正。王迈《简同年刁时中俊卿》:『君盍砭我失?』3、<名>古代治病用的石针。4、<动>救治。韩愈《喜侯喜至赠张籍张彻》:『箴石非所砭。』
俗俗:《子集中·人字部》(古文)圱《唐韵》似足切《集韵》《韵会》《正韵》松玉切,□音续。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释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礼·曲礼》礼从宜,使从俗。又《周礼·天官》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又不雅曰俗。《黄庭坚曰》士俗不可医。或问不俗之状,庭坚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於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说文》从人,谷声。《徐曰》俗之言续也。转相习也。考证:(相如上林赋徼□受屈。)谨照原文上林赋改子虚赋。
耳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
针针:《戌集上·金字部》《广韵》之林切《集韵》《正韵》诸深切,□音斟。《说文徐注》俗鍼字。所以缝也。《易·乾卦各从其类疏》若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天宝遗事》唐宫中七夕结彩楼,□瓜果酒炙,祀牛女。妃嫔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又姓。明隆庆举人针惠。又《方书》针灸法。互详后鍼字注。又虫名。《古今注》蝌蚪,一名□针。又书法。有垂露体,悬针体。《庾信·谢赵王启》垂露悬针,书恩不尽。又《广韵》之任切《集韵》《韵会》《正韵》职任切,□枕去声。《集韵》缝也。又刺也。
砭砭:《午集下·石字部》《集韵》《韵会》《正韵》□悲廉切,贬平声。《说文》以石刺病也。《广韵》石针。《山海经》东山高氏之山,多针石。《史记·仓公传》年二十,是谓易贸,法不当砭灸。又《广韵》方验切,音窆。义同。